4.抓好情节、突出重点,反映出个性特点
典型人物通讯能否波澜曲折、引人入胜,人物形象能否充实、饱满,主要取决于情节及其处理。可以说,记者在采访中抓取了有特色情节,并对其进行了有张有弛的艺术处理,人物及人物通讯就立得起来,反之,就可能苍白无力。所谓情节,就是事情的变化和经过,它是由一系列现实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具体事件组成,是由诸多细节所构成。有没有情节,对情节处理得好坏的问题,有写作的要求,但更主要取决于采访,是看记者在采访中能否重视这个问题并精心采集。我在采访好军妹宋彩玲时,注重情节的采访,着力采集、挖掘能体现宋彩玲战胜困难、不断进取的力量源泉与思想底蕴的情节一位年仅15岁的少女,用柔嫩的肩膀支撑着沉重的家庭,用纤弱的双手托起哥哥从军的梦想,用仁爱的心灵,承担着生活的重负。生活的困苦曾使她一度失落、彷徨过,但她最终选择“平安”家书的形式,顽强生活。记者抓住“哥哥参军、厄运降临、医院卖血、兄妹情深”这些情节进行仔细采访。采访中,自己曾几次与宋彩玲接触、交谈、观察,翻阅了关于宋彩玲的大量资料和当时部队报刊的报道,并采访了她身边的老师、同学和村民。最后,写成了《一个军妹的故事》,刊发后,曾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采访少年儿童要突出重点,不能面面俱到,不能贪大求全,只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即采访典型人物的“典型”,也就是说具有新闻价值的某一片断或侧面。因为人无完人,更何况儿童呢。若是一味求全,则无典型可写。我这么多年来一直是这样做的。比如《一颗希望之星》中的韩立,重点是演电影;《戴红领巾的播音员》中的诺桑嘉措,突出学播音;《喜爱飞机的小男孩》中的苟江涛,侧重表现他“玩”飞机等。
采访少年儿童要寻找个性。作为记者,找不出每一个人的个性,是无法写出好稿件的。目前,有一些少儿报刊中的人物通讯,搞成千人一面、干人一腔,无新闻人物个性可言。如果换个人名,依然可用,那怎么行。因为我们所采访的是一个“活”着的人,一个可学可信的人。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精神,也就是思想;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典型事件;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性格化的语言。古人云:“闻其声,如见其人”,言为心声。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其体现个性的独特语言。我们在采访中应当悉心捕捉。比如,宝鸡市有一位意外事故致残的少女牧莎。她自强自立,顽强地与困难作斗争,在失去双手的情况下,成为班上学习最好的学生。采访中,我与孩子交流,细心听着她的讲述,开会我与她一起吃饭,她与小朋友在一起时,我以孩子的身份参加她们的活动,后来我写出了《一个残疾女孩的故事》。文章写完了,仍不满意,将它前前后后看了好几遍,然后提笔大删大改,使文章变得精粹耐读。由于我是使用孩子的语言讲牧莎的故事的,文章发表后得到了小读者的喜爱,他们纷纷将牧莎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因为故事生动感人,各报刊也纷纷转载。后来牧莎被评为“陕西省‘十佳’少年”。
二、认真写作
深入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写作出的东西与读者见面并使读者受益才是目的,那么写作这个环节就是一个为达目的的重要环节了。每次采访毕,我除了仔细研究材料、筛选材料外,把主要精力用在策划写入的技巧上。每次写作中,我摈弃原来已有的形式,思谋最能反映少年儿童心灵的新构架,要提炼最能够颤动读者心弦的诗意语言,要尽力写得让人感叹不已!
1.从标题入手,点好文章的眼睛
标题是不能忽视的,因为人们看文章,首先就着眼题目。一篇文章有了个好标题,可以引人入胜,使人们产生阅读这篇文章的兴趣。
“题目”两字,从字义上说,“题”,是“额”的意思;“目”是“眼睛”的意思,所以,人们常把标题比喻为文章的眼睛,这是非常形象、确切的。
人的眼睛是能够传神的,能够表现出人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文章的“眼睛”当然要能起到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突出中心的作用,不是可以随意乱加的。文章的标题,首先要求做到准确。题目和内容要相称,题不对文,或者标题过大、过小都不妥当。其次标题还要求新鲜、醒目、简练。比如我在写《闯入足球世界的少年》一文时,先后将原来的标题《绿色梦》改为《闯入足球世界的少年》,直接点明主题中心,直接了当,特别是用“闯入”二字,使读者急于了解这个少年怎么闯入世界足坛的,引人入胜,紧紧抓住读者的心。然后又在文中小标题上下功夫,将原来小标题“编织绿色梦”、“进入绿色的梦”、“实现绿色梦”改为“男人就该踢足球”、“‘足球特使’闯‘三关’”、“奔赴法国当‘特使’”,使文章段落清晰,层次分明,且每个故事反映一个主题,使整个文章富有节奏感。
2.从表现手法入手,挖掘文章的内涵
(1)借鉴文学作品,以情动人的特征,把情注入新闻里。新闻是记事,也需“情见乎辞”。这是新闻写作中的又一个难点。以往,我以为写新闻是记事,只需主题集中,用语精炼,表述清楚就行了。但是写出来的文章总是枯燥乏味,引不起读者兴趣。我从这方面领悟到,新闻也需寓事于情,因此,在选材上,我抱着一个想法,就是找最有情的细节,采访中也尽量捕捉那些动人的情态,只要自己先进入主题的“角色”,体验深刻,“情”也就会溢于言表。
(2)借鉴散文在结构形式上的自由、活泼,无拘无束地表达访问的内容。写作中讲求意境,力求感人,让读者轻松愉快,开阔眼界。使文章更有表情达意的色彩和感染力。以使用最恰当而又优美的语言把一定的场景氛围动作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呈现在读者面前。
(3)借鉴小说刻画人物的某些手法。小说塑造人物可以头东脚西地虚构,追求的是人物的艺术真实。新闻不能这样做,不能造假,不能虚构,但是小说里许多写人的手法我认为是可以借鉴的,譬如说对细节的铺陈。
(4)借鉴诗歌的表现手法,使人物通讯有一种意境。意境的构成包括题材的选择、作品的结构、细节的描写、语言风貌、作品的色彩音响等等,它是多种艺术表现因素综合而成的有机体。
3.从细节入手,突出文章的真实性
写入要注意具体。就是要进行细节描写,没有细节,就具体不了。文章因细节而生动,读文章其实就是读细节。写入,使人呼之欲出;写景,使景插入眼帘;写动作,可见其形,写声音,可闻其响,写表情,如见其人,写环境,如身临其境。在写作中,我一直比较注意细节的写作,力求使每个细节“精制而有情”,力求使一个个细节成为一幅幅可视可感可引起人思维翩翩的画面。仍以《闯入足球世界的少年》为例。比如王礼川参加’98世界杯足球赛“中国少年护旗手”和“特使”的选拔,要拿高分需闯“三关”——即足球技能关,足球知识观,英语水平关。这些细节就写得比较细腻,使人感到王礼川“既喜欢踢足球,又十分重视学习”,是以较高的综合素质闯过“三关”的。另外在人物内心世界的反应、环境的渲染等方面也作了很大的努力。特别是文章的最后,写出了王礼川心中的遗感:“当我走进球场时,心想如果这是为中国队捡球,那感觉就更棒了!”突出地表现了中国少年对“中国足球”的希望和自己将来的志向。
真实永远是新闻的生命。少年典型人物报道中的故事不同于小说中的故事。它必须是真实的具有新闻性的故事,这是故事存在的前提。有意识地运用好细节写作这一手段,给读者更多的真实感觉,会使我们的少儿报刊更富于感染力,更有力地立足市场。如果不给读者具体的感性的东西,那等于让读者从远处看山看人,结果只能看见轮廓虚影,难写真情实貌。少年典型人物的榜样激励作用,往往是通过读者感性上的共鸣来实现。“细微之处见精神”,“秤砣虽小压千斤”,我们写少年典型通讯靠的是一笔笔细节描写,把新闻的主题揭示和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后心灵受到震撼。一个细节,短到一个字一个神情或一句话,长则一个故事,一个事例。但它所反映出的人物内心情感的深度是深刻的。著名记者李耐因说:“细节,一日细,二日节。光细不行,还有个节一要节制,节约,只截取其中最能说明问题,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那么一小节。”这是选择细节的经验之谈。所以选取细节的关键是要紧扣主题,为刻画人物服务。
艺无止境。我对少年典型人物报道10年的不懈追求,留下艰辛和欣慰,同时预示着一个美好的期待——愿我笔下的故事能够感动、激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健康成长。
我永远是孩子的好朋友!
为了和大家交流,在我写的作品中,选取《一个残疾女孩的故事》一文附后,希望得到同行们的指正。
一个残疾女孩的故事——记陕西省第三届“十佳少年”牧莎她曾是一个人见人爱的漂亮女孩。可是谁能想到呢,正是这样一个活泼可爱水墨画一般清丽的女孩,在她4岁的时候,命运之神竟无情地把她那漂亮的小脸蛋撕毁,把她那灵巧的十指砍掉……命运对她竟是如此的不公平。
那么,她是谁?
她就是陕西省第三届“十佳少年”称号获得者——宝鸡市渭滨区清姜小学四年级学生牧莎。
“我要我的手……”
1982年8月的一天,小牧莎降生在一个普通工人的家庭。日出日落。冬去春来。小牧莎一天天长大了,那白白胖胖的小脸,那水一般盈盈的眼波里,透溢出几多伶俐,几多聪颖。
然而,谁也不知道可怕的灾难恶魔竞悄悄地向她伸出魔爪……1987年1月的一天傍晚,小牧莎高兴地跟着姑姑来到了厂区,不料,位于路边的一间油漆房着火,在房外玩耍的小牧莎被火舌吞噬,火苗肆意地舔着她的小脸。牧莎拼命地摆动着头,两只小手在脸上乱抓,喉咙被烟呛得已快哭不出来。在附近的几位工人叔叔大喊:“快来人呀,失火了,快来救火!”一位车间主任冲进火场抱起小牧莎就向厂医院奔去……当牧莎的父母闻讯赶到医院时,他们简直认不出眼前的女儿:牧莎的整个头部都裹在纱布里,只露出两只小眼睛和鼻孔,一双小手缠得像小铁锤。妈妈看到这情景,心如刀绞,泪如雨下,怎么也不相信是自己的小牧莎。爸爸看到孩子穿着的红皮鞋,多么熟悉呀!如果孩子有个三长两短……他真不敢往下想,只是一个劲地对医生说:“求求您了,救救我的孩子呀!”小牧莎的生命力是顽强的,一连14天都昏迷不醒的她,竟神奇地睁开了眼睛。可是她的脸和两只手却落下了严重的残疾,昔日美丽漂亮的小脸疤痕连着疤痕;眼睛上没有了眉毛,嘴唇被疤痕挤得往外突。看着牧莎这个样子,妈妈抱着她失声痛哭:“孩子,你烧成这个样子,又没有了手,长大了怎么生活呀!”
是呀,小到吃饭、穿衣,大到工作、学习,哪样事离得了一双灵巧、有力的手呢?人没有了手,就好像雄鹰折断了翅膀,它还能展翅高飞吗?
当小牧莎又一次苏醒的时候,当她意识到自己永远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双手之后,眼泪和血浆模糊了她的眼窝。她用别人几乎听不懂的语言喊着:“妈妈,我的手!我要我的手!”
“我要学会走路、吃饭……”
几个月过去了。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小牧莎的伤势基本上痊愈了,大家心里有了几分欣慰。父母亲瞧着小牧莎,心里泛起一阵阵苦涩。“我的莎莎能成为有用的人吗?我一定要使她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妈妈暗暗下了决心。
从这天开始,父母亲开始培养牧莎生活自理的能力。
大火使她的嘴唇消失了,肌肉向外翻肿着,说话特别不清楚。妈妈就从拼音字母教起,“a、o、e……”一个又一个,声母、韵母、复韵母。小牧莎每念一个字母,嘴角就要渗出血来,整整两个月,汉语拼音学会了,简单词语和短句说得清楚流利了。妈妈笑了,小牧莎也由衷地笑了。由于腿肌肉损伤,小牧莎的腿打不了弯,难以走路。起初,她直着腿一步步慢慢挪,一次次摔倒了,一次次爬起来,膝盖碰破了,胳膊摔肿了……妈妈看到了孩子的惨状,心疼地说:“莎莎,别练了,我背你走,你长大了,妈妈买辆车,推你走。”“不,妈妈,让我练,我一定会走的!”懂事的小牧莎说着掏出手绢为妈妈擦眼泪。就这样,经过反复练习,小牧莎终于能稳稳当当地走路了。
小牧莎学会自理生活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练习用“手”。她的两手,没有十指,只有两手掌,一个向上翘着,一个向下弯着。一天妈妈给小牧莎喂完饭后,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已经长大了,不能老让大人喂你吃饭,爸爸妈妈不可能服侍你一辈子,你要像学走路那样,学会用‘手’做事,这样就能自己料理自己了。”
牧莎懂事地点点头。妈妈让她试着并起两手掌夹筷子,可是怎么也夹不住。后来夹住了,但“啪”的一声筷子掉了下来。妈妈拣起来,重新放到牧莎的手掌间,说:“没关系,再夹紧点。”
牧莎抿着嘴唇,吃力地夹筷子往嘴边送,眼看就要放到嘴边了,手掌一滑,“啪”的一声又掉了。牧莎不安地看看妈妈。妈妈微笑着鼓励道:“不要紧,这次比第一次做得好。再来,多练就能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