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编海心声
49625900000051

第51章 少儿期刊校对工作浅谈(3)

树林里因为有了小鸟,才显得生机盎然;红花因为有了绿叶,才显得多姿多彩。我们相信《简报》组织的这次活动必将引得人们的好评并产生深远影响,儿童们的每一件作品犹如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在校园里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一花引来万花开,无边光景一时新。《简报》通过这次评选“好作品”活动,一定会唤来国际计划社区发展的烂漫春光,犹如不尽春潮,把编辑人员带进求真创新的发展新境界;犹如春风化雨,引导着儿童与村民们把真、善、美的种子深深地埋进心头,期待着结出累累硕果。

四、一点建议

思维要想使文章打动读者,关键在于内容要能吸引读者。通过评阅全部文章,总的感觉是好的,但还存在一些不足。我想从求新、求近、求趣三个方面谈一下努力方向,与小记者和编辑们共勉。

求新——“新”即追求美的意境

首先,要使这种美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1、与时代同步,使读者与时代的发展保持一致;2、与旧对立,使新事物有长足的生命力。3、与未来相通,使读者向往追求;4、与思维连贯,给人以启迪。这次的获奖作品大部分能够体现出这一点,但是捕捉新信息,对新问题的敏感性还不够。

其次,既要考虑绝大多数读者的实际水平,又能使报纸的主体内容具有适度的理性色彩。否则,就难以引领读者的思维发展,也就失去了《简报》应有的导向功能。

再次,文章的内容要常讲常新,常写常新。即使老问题、旧知识,也要有新的提法,新的构思,新的体裁,新的写法,力求写出新意。另外,编辑人员还必须在策划上锐意求新。

求近——“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所写文章叙述的内容与读者贴得紧,是与社区工作、社区村民需要的,关心的,有直接联系的。因而要求文章的内容在主次、取舍、素材的采集上都要着眼于“近”。“近”还意味着差距小,可供读者借鉴。举手可及的目标总比远不能及、高不可攀的目标更具吸引力。

求趣——“趣”即产生兴趣

它使人产生求知的积极性。而这种积极性正是求知的最佳情绪,是收到最优求知效果的必需要素。在求趣中,我们要求工作指导文章、言论和知识性文章要写得内容生动活泼,语言优美,题材风趣等。不仅局限于巧妙地比喻,还要在抓住知识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尽量用形象地描述去揭示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尽量通过活泼生动的语言,使读者乐于理解和接受。同时,文章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意境,由境人情,情境交融,以情感人。

一份报纸,一个绚烂多彩的世界。愿《国际计划社区发展简报》像只吉祥鸟,飞进千家万户,给社区村民和儿童带去健康、幸福和安宁。

采写少年典型人物十年一回首——兼谈少儿报刊记者采访与写作技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少年时代是孩童向成人发展的过渡期,充满追求,充满向往,又朦胧如梦幻。这个时期,模仿力与崇拜感极强,或好或坏的影响,都会在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甚至会对其一生发生重大作用。教育新一代少年儿童,除了要指导他们正确的生活准则外,更重要的需要用大量生动有趣的、来自少年儿童当中的优秀典型事例,培养少年儿童积极向上的情操,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新一代。

宣传先进典型是党赋予少儿报刊的崇高责任,也是少儿报刊的一大优势,少儿报刊的记者及时将一大批时代和社会造就出的典型少年人物,用大众的语言、细小的情节报道出来,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形成典型引路的宣传效果,从而增强了少儿报刊的特殊性和影响力。

早在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时候,曾为不能有效地用榜样的力量启迪孩子们的人生而感到负疚,同时也萌生了一种期待。这期待沉沉地压在我的心头。好在,1993年初,我受团省委党组的委派,来到《少年月刊》做记者、编辑和领导工作。有幸当上了“少年新星座”、“雏鹰风采”栏目主持人。此时能够为孩子们亲手做点事情,感到舒心和慰藉,因为这既是一份心愿,又是一份责任。

“少年新星座”、“雏鹰风采”作为《少年月刊》的品牌栏目,我从事办刊工作以来,一直负责它的采编工作。10多年来,我坚持用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入”的指示精神办好这个栏目。先后编发文章100余篇,200余万字,其中90%的稿件是亲自采访,亲自写稿。稿件发表后,在小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许多读者纷纷写来热情洋溢的信件,称赞文章“抓住了自己的心,主人翁为自己树立了榜样,使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明确了方向,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陕西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陈忠实、省文联副主席肖云儒等人曾高度评价这些作品“对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起到了一个典型示范的作用”。文学评论家李星专门撰文称赞,“陈希学主持的‘少年新星座’推出的榜样,张扬的是风尚,开扩的是少年的视野。”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赵熙在《读〈少年月刊〉随想》一文中感慨地说:“我在浏览每期的突出位置所采写的‘少年新星座’的优秀少年事迹时,深深地为着我们这个时代创造的众多英雄少年所感动,好军妹宋彩玲令人震撼;闯入足球世界的’98世界杯中国足球特使王礼川令人惊喜;‘永恒的星辰’一—舍己救人的英雄少年尹海波令人感怀;我们时代这些璀璨的小星,在少年儿童和广大读者的心目中闪耀,成为生活和奋斗的新的坐标,成为学习的楷模——这便是《少年月刊》给人以向上的力量,这便是编辑们在孩子们洁白的心灵世界里,绘制的精美的图画。”陕西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审读室主任薛耀含在评刊时称赞:“作为一名记者、编辑坚持不懈地为孩子们寻求榜样,这种奉献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多年来,经我采写的在《少年月刊》上推出的少年典型,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一个军妹的故事》的主人翁宋彩玲被评为“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雏鹰双双展翅飞》中的姜旭、王波被中共西安市委、市政府评为“古城少年卫士”;《生命中的刻度》中的少年英雄高鹏、《闪光的年华》中的英雄少年李朝东先后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做一个真正的强者》中的郭勇被评为“全国自强不息好少年”;《奋飞的雏鹰》中的海蒂,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受到了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10多年来,经我采写的文章发表后,受到许多专家、读者和有关宣传、报刊管理部门的肯定,先后有30多篇分别获《少年月刊》“好稿件”,其中获中国少儿报刊综合期刊“优秀作品编辑”一等奖9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获“中国六一好作品”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先后被《陕西日报》、《中国少儿报刊界》等报刊报道。《报刊之友》曾以《一片丹心向阳开》为题,作了专题报道。本人2004年被评为“全国少儿报刊优秀工作者”。

其实,成绩对自己来说是次要的,会即逝而过,更重要的是我与孩子们心灵沟通的瞬间令我难以忘怀。每采写完一个少年儿童,我都有很大的收获。对孩子们的认识和理解也更深入一些。“走进孩子的心灵,倾听孩子的声音,品味孩子的故事,我们会有另一种发现,另一种感动。孩子的眼睛是纯洁的,不管走过怎样的道路,经历了怎样的苦难,他们注视世界的时候,进发出的依然是热情之火、希望之光;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在生活的磨砺中,他们感受到的依然是美好与光明,太阳每一天都是鲜亮的、温暖的、灿烂的。”这就是我难以忘怀的发自肺腑的体会。

曾经有同行与我交流采访与写作技巧,我只是倾听。因为,那时我觉得没什么经验。在学校学的新闻采访与写作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怎么也套不上,只好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十年过去了,采写的人物多了,体会也就深刻了。在此,我把自己采写少年儿童典型人物的点滴体会写出来,与同行们交流。

一、深入采访

采访是一门学问,采访实际上就是对任何事物的认知过程。我一直认为,毛泽东的《实践论》是记者学习采访的一部最佳教材。“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是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一段精辟的论述,是指导我们采访的至理名言。大脑是个加工厂,采访就是一个加工制作的过程,加工制作的质量,取决于大脑思维能力的强弱。所以,采访不仅要记,还要思索;不仅是面对面,更要深入。

有人说“新闻是三分写,七分跑”。这里的“跑”便是采访,只有采访深入,才能谈得上写好稿件。

1.要写好少年儿童典型人物,就要先了解少年儿童采访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了解和熟悉自己采访的对象,具备起码的有关报道对象的知识,没有这种起码的知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报道任务的。

1993年,我参加陕西省“十佳少年”评选工作,仔细看了残疾少年高晨昱的事迹材料,我接受任务去采访这位自强不息的少年。我先后翻阅了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又和周围的人进行了详谈,基本上了解了高晨昱的情况,于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我叩开了高晨昱的家门,夜晚住下来,听他谈过去与现在,谈他的痛苦与快乐。通过采访我认识了高展昱,认识了一个残疾少年如何看待自己的不幸,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终于有了《不灭的希望之火》的长篇通讯。之后他的事迹被编入当地中学生乡土政治教材之中,他的名字上了《中国当代少年成才大辞典》。

1996年,在神木县采访舍己救人的小英雄高鹏时,我发现由于种种原因,当地对这位小英雄的事迹讳莫如深,不愿意宣传。我就一连7天坐着人力三轮车在该县马不停蹄地奔波采访,从高鹏的老师、同学和乡亲们那里收集到了大量生动、丰富的材料,然后将实际情况向县委和榆林地委宣传部负责人作了汇报。后来通过《少年月刊》的宣传报道,高鹏的事迹很快就传遍了陕北高原的沟沟峁峁,传遍了三秦大地。县委主要负责同志被小英雄的事迹所感动,之后做出了向高鹏烈士学习的决定。最后,高鹏还被评为陕西省“十佳少年”。省纪委书记李焕正为高鹏塑像题词,号召全省少年儿童向“舍己救人好少年高鹏”学习。第二年,陕西省民政厅正式批复:追认高鹏为革命烈士。

2.要从新闻心理学角度审视少年儿童新闻采访工作采访少年儿童既有和采访成年人相同一致的地方,也有其与众不同的特殊性。少年儿童与成年人一样,由于对新闻记者产生一种“神秘感”,一开始总是在感情上与记者保持距离。他们首先在自己面前筑起了一条警惕和怀疑的堤坝。

采访中,冲破这条堤坝至关重要。如果你在这条堤坝前徘徊,止步不前,你将走马观花,不能采访到有价值的东西,甚至使这次采访失败。因此,你在采访中,就要克服主观上产生的记者意识,摆脱身份的、年龄的、学识的自我地位,尽量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同被采访人打成一片。

1995年10月,我到青海省搞发行时,听说当地有位勤奋学习的好少年,就央求熟悉情况的同志带我去采访。从西宁市出发,先坐了两个多小时的班车,再步行几十里山路,冒着纷纷扬扬的雪花,我们到了那里。当时一看,我的心就颤抖了:这位年仅14岁的孩子,没有了父母,跟随爷爷一起生活。他平时要和大人一样干庄稼活,只有晚上夜深了才能静下心看书学习。凭着一股顽强的精神,这位名叫李红清的孩子,各门功课在学校一直名列前茅。我当场捐助给他100元,回到住处连夜奋笔写出了《顶呱呱的小男子汉》。文章刊出后,小读者们纷纷给李红清捐款捐物,李红清也被评为青海省“十佳少年”。获得荣誉后,李红清给我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我没有父母,但是我从你身上感到了深深的父爱……”

3.采访中要与少年儿童交朋友,要“说孩子话,让孩子说话”

真正意义上的采访,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真正成功的采访,一定要深入到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即少年儿童心灵深处,那里才是采访的最高境界。你的能力得到他的认可,你的品德得到他的信任,这时,他才肯把纯属于他个人的部分世界向你敞开。这时,你与他之间的谈话就不再是一种工作性与公务性的谈话,而成为一种两个朋友之间的倾心吐诉。这种谈话充满了和谐与愉悦,两颗心灵在这和谐愉悦中达到了充分的交流与真正的沟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让被采访者感受到你和他们是平等的。拉近情感距离,创造一个孩子们习惯的轻松活泼的氛围。二是利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孩子们不愿听干巴巴的语言,不愿听过多的说教的话,也听不懂深奥的术语名词,要善于用生动、形象的话语描述自己的意图。“要讲孩子话”。三是要以小学生心理来对待小学生,将大道理化成小道理,将说教变成谈心,讲真话,讲实话,讲趣话。四是特别注意不同层次的采访对象。孩子们有年龄的差别,有地域的差异,有家庭环境的区别。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启发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