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保健与防病常识
49619600000014

第14章 糖尿病防治

解放军总医院

潘长玉

作者简介

潘长玉主任医师,教授,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毕业后一直在解放军总医院工作,现为内分泌专业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顾问,原主任委员。国家卫生部糖尿病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在军内外担任多项重要学术职务,参与国际多项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基础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较好的开拓精神。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内分泌及糖尿病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建立了总医院糖尿病联合门诊、糖尿病教育中心,目前主要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进行相关的研究,对垂体疾病、甲状腺病、肾上腺疾病有较丰富的诊治经验。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进程,老年易患疾病——糖尿病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负面影响也日趋明显。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的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而导致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按病因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类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的典型特征是”三多一少“,即吃的多,喝的多,尿的多,体重却减少。但由于老年人糖尿病多属于2型糖尿病,老年人肾糖阈的升高,多尿、口渴症状常不明显,故很多老人虽无临床症状,但实际已处于高血糖状态。

持续的慢性高血糖状态直接导致全身大血管和微血管的病变,从而进一步导致全身多器官特别是眼睛、肾脏、神经、心血管及脑血管的长期损伤、功能缺陷和衰竭。而老年人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发展,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的比例会明显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心、脑血管病变的患病率成倍地增加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期,我国大中城市糖尿病作为威胁生命的慢性疾病已从排名10位之后跃居到第3位,仅次于心血管病和恶性肿瘤,而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中有近2/3与糖尿病有关,肾衰、失明、截肢等严重伤残性疾病中因糖尿病所致者的比例也已经超过50%。

因此,糖尿病的治疗绝对不是简单的对因或对症治疗,而应该是重视早期防治和并发症的防治,特别需要重视三级预防其包括:一级预防——高危人群防发病;二级预防——已患糖尿病者防止合并症;三级预防——已有血管病变、脏器功能异常者防止严重致死致残事件。

糖尿病早期防治特别需要重视高危人群,主要包括:老年人;有糖尿病家族史者;肥胖或超重,特别是腹部肥胖者;有高血压、冠心病、高三酰甘油血脂者;出生体重低于2.5公斤者;曾分娩巨大胎儿(体重>;4000g)的妇女,曾查见血糖异常者。这些人应该定期行糖尿病筛查。筛查方法主要为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它是筛查和诊断糖尿病的经典方法。

而对已发生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应坚持五条措施(即五驾马车):糖尿病教育;自我血糖监测;饮食治疗;运动治疗;降糖药物治疗。其中学习糖尿病知识、自我监测血糖、了解自己如何应对是最重要的,否则即使是用最贵的‘好药’,也会因为饮食、运动治疗的不协调而引起血糖波动或低血糖,导致无法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目标。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应注重出入平衡,”量需而入,量体择食“,首先应在医生指导下评估一下自己的代谢能力,需检测血糖、血脂(最主要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血尿酸,有无蛋白尿。其后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饮食品种,根据每日的运动、消耗量选定饮食量,并视情况及时调整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治疗原则是:因人而异,循序渐进,贵在坚持。关键是选择合适自己的运动形式,根据日常生活的变换调整运动量,长期坚持。应根据老年患者身体的不同情况如主要脏器功能、有无并发症、生活环境、运动条件、个人爱好等选择适度运动。临床上多以运动时最大心率(170——年龄作为衡量运动强度的指标。但对于某些老年病人,因患有冠心病及高血压等疾病,长期用减慢心率药物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等,也有的老年患者安装有心脏起搏器,还有的患有房颤等心律失常疾病,均不适合用心率的方法评价运动强度。这些老年患者可以根据如下一些自我感觉来掌握:①运动量适宜:运动后有微汗,轻松愉快;稍感乏力,休息后可消失;次日体力充沛。②运动量过大:运动后大汗、胸闷气短;非常疲乏休息后15分钟脉搏未恢复;次日周身乏力。③运动量不足:运动后无汗,无发热感;脉(心)率无变化或在休息2分钟内恢复降糖药物在糖尿病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按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口服降糖药主要分为:胰岛素促分泌剂、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等。对降糖药来说:“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患者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不同的胰岛素分泌水平、身体状态、伴发疾病、肝肾功能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降糖药和剂量,还要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药物和剂量。科学的生活方式加上合理的药物治疗,是良好控制血糖水平的前提,但在治疗过程中也需患者定时监测血糖,以便随时调整用药,防止血糖的大幅波动,最大限度延缓糖尿病发展。

过去传统的糖尿病治疗以单纯降糖为主,虽能减少微血管病变如视网膜病变和肾脏病变,但不能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目前认为,糖尿病的治疗应是综合性治疗,总目标为全面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血液高凝状态、肥胖、吸烟等,以降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老年人应做到:控制好血压,低脂饮食,戒烟限酒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减缓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防止脏器功能衰竭,提高生活质量,延年益寿。

其实,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长期不注意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不坚持治疗所引起的并发症。如果每位老年人都能合理膳食,科学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患者能定期监测血糖并积极治疗,糖尿病就是可防、可治的疾病,每个糖尿病患者也一定能享受到正常人一样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