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捭阖术
49617300000032

第32章 持枢

【原文】

持枢(1),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别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网也。

【注释】

(1)持枢:枢是门扉的轴。持,把握。持枢,即把持枢机,掌握关键。

【译文】

掌握关键,是指春季播种、夏季生长、秋季收获、冬季储藏,这是天时运行的正常法则,不可能改变和违背这种运行规律。违背了这种规律,虽然成功了最后也会失败。所以君主也掌握有天下治乱变化的关键,生长、养育、成功、收藏,也是不可触犯违背的,违背了,就算一时兴盛也必定会最后衰亡。这是自然运行的准则,也是作为君王治国的根本纲领。

【解析】

本篇讲述的是君王如何利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推动社会良好运转的学问,提出君王应该顺应民意治理社会,同时强调要主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篇幅很短,系部分文字,因此今天看来不够系统完整。

本篇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认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本质上是一致的,君王治理国家只有合民情,顺民意,才能得天下。

【案例】

爱民如子的海瑞

海瑞是明朝嘉靖时期的著名清官,由于敢于直言进谏,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谋利,被人民敬为海青天、南包公,其英名流传至今。

海瑞虽然出生于官僚家庭,但童年时期的家境并不殷实,在他仅四岁时父亲不幸病逝,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异常清苦。

母亲很刚强,勤俭持家,教子有方,“苦针裁,营衣食,节费用,督瑞学”。在她的亲自督导下,海瑞自幼即诵读《大学》、《中庸》等书,加上母亲为他所请良师的指点及严格要求,海瑞得到了良好的家教与文化教育,这使海瑞很早就有了报国爱民的思想。

明朝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海瑞升任右金都御史、钦差总督粮道、巡抚应天十府。应天十府即现在长江下游两岸,包括南京、苏州、常州等地,是个非常富庶的地方。但海瑞到任后却发现,人民在重赋和恶吏贪官的压迫下生活极为困苦。如果赶上当年发生涝灾,直到冬至的时候,还有一半田地被淹在水里,粮价飞涨,百姓不去讨饭就会饿死。于是,海瑞决定将治水与救灾一起解决,既为当前又为将来谋利。后来,终于弄清受灾原因是由于连接太湖通海的吴浦公江淤塞所致,海瑞使召集饥民,趁冬闲季节开工,疏浚吴浦公江及其支流。又经上书请求,将应该上缴的粮食留下一些解决灾民吃饭问题。这样就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工程很快完成,当地的百姓都很感激海瑞。

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海瑞进一步惩罚恶霸,归还被强夺的土地。但是,当时对自己有恩的徐阶在当地占有的土地最多。徐阶知道一点不退也不行,于是就象征性地退了一些。海瑞则写信劝他应该作出表率,多退一些田,同时劝说他的儿子也改正错误。许多京官纷纷为已经告老还乡的徐阶说情,但海瑞还是联合一些官员,迫使徐阶退了二分之一的田地。同时,海瑞依照法律将徐阶两个违法的儿子充了军。其他地主们见此情景,赶忙将多占的田依数退还。

海瑞还在赋税方面减轻了人民负担。当时江南的赋税很混乱,有田的地主往往不纳或少纳,地少的农民却要负担很重的赋税。其实,加重的部分都是替地主所交的,由地方官平摊到每个百姓头上。这无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于是,海瑞组织人清查土地,简化赋税制度,减轻百姓负担。

海瑞担任应天巡抚时,不但爱民抚民,还为民除害谋利,但他自己却生活得很俭朴。他规定所到之处不许鼓乐迎送,也不住豪华的住宅。地方上为迎接他大摆宴席,他却规定物价高的地方每顿饭不能超过三钱银子,物价低的地方不超过二钱银子。

他一生很多时间闲居家中,只靠祖上留下的一点土地过活。他没有置买田产,只在母亲去世后靠别人帮助买了一块坟地,将母亲安葬了。

海瑞去世前几天,还退还了兵部多送来的七钱银子。海瑞的妻子、儿子早已去世,他的丧事只好由别人料理,而他的遗物只有八两银子、一匹粗布和几套旧衣服。靠同僚的帮助,他的灵枢才得以运回故乡。送灵枢的船在江上行驶时,两岸的百姓自动穿孝来哭送他,店铺也停了业,送行的队伍长达百里。

如今,在人民心中海瑞和包拯一样是正义的象征,是古代清宫的典型代表。他们之所以得到人民的爱戴和景仰,就是因为他们明白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的道理,明白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宰。为官只有察民情、顺民意,才会得到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