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捭阖术
49617300000023

第23章 权篇第九(2)

巧借物力尽其用

依据“取长补短术”的精神,在处世中除了要借助别人之力外,还可以借助物力。智者所做,往往是物尽其用,让手中的“物”发挥它的最大效能,其中常常包括别人发现不了的效能。曹冲称象的故事就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

曹操为了测验臣下的智慧,让他们设法实际称一下一头大象的重量。臣下有说造一杆大秤的,有说零割了分头称后加起来的,使曹操摇头皱眉。这时,年幼的曹冲献上一计,使曹操眉开眼笑。于是依曹冲之计,将大象牵到一条船上,记下吃水深度。牵下象来,装上石头至同样的吃水度,再把石头一块一块地称重后加起来,便得出了大象的实际重量。这种巧借物力的计谋确实令人叫绝,没有灵活的头脑是难以设计出来的。

宋神宗熙宁年间,也发生了一件类似的巧借物力的故事。

某年,在雎阳(今河南商丘南)境内开挖汴堤冲积淤田。可是由于上游连日大雨,汴水突然暴涨,大水骤至,堤坝开口处发生了连锁反应,把汴堤冲垮了一大段。河水越来越汹涌,决口越堵越大,眼看要发生灾难了。前来指挥堵堤的都水丞侯叔献心中十分着急。他发现上游几十里处有一座废弃的古城,于是灵机一动,马上派人在古城处扒开汴堤,汴下水就势向古城中倾去。下游水势减缓后,侯叔献命人抓紧时机堵堤加固。第二天,古城灌满之后,汴水又向下流奔涌,可这时缺口已补好加固完毕。侯叔献又命人来堵古城处扒开的口子,由于口子内外水位一般高,很容易就修好了。把废弃不用的古城借为泄洪区,开创了治水史上分洪抢险的先例。

巧借人力、巧用物力的“取长补短术”,有时往往表现为筹统学问题。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京都(今河南开封)皇宫着火被毁,需重建设、修葺。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丁谓负责此事。皇上限期紧,而挖土烧砖瓦、运送材料、外运旧皇室垃圾却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拖延工期。怎么办?他依据《鬼谷子》的“取长补短术”,设计了一套三连环的“取补”方案。他先命人将通往皇宫的大街挖成河沟,把土取出来烧砖烧瓦。又把官堤挖开,将汴水注入这条沟中,编起木筏来运送砖瓦木石等建筑材料,等皇宫建完,命人排干大沟的水,将建筑垃圾和旧宫室垃圾统统运人沟中填平,又修成街道。这样,不但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还提前完成了任务。这则事例,常常被当代决策家引用。

含蓄讽喻巧劝太宗

晚年的唐太宗,由于对天下太平感到沾沾自喜,逐渐滋生出骄傲情绪。正因为如此,他对批评意见、反面意见开始听不进去了。可是大臣魏征却经常到唐太宗面前提意见,甚至批评他。开初还没有什么,因为魏征毕竟是为“贞观之治”立下了汗马功劳的重臣,在群臣中颇有威望,唐太宗只好耐着性子听魏征陈述。渐渐地,唐太宗便觉得魏征罗哩罗嗦,真是讨厌,但当面又不好对魏征发怒。回到寝宫后,唐太宗这时才把心中的怒气发泄出来,带有愤怒的口吻自言自语地说:“哼!这个讨厌的乡巴佬,我非收拾他不可,免得他一天到晚说短道长。”一旁的广德皇后一听大吃一惊,忙问:“陛下,今天火气这么大,是哪位大臣惹了您呀?”唐太宗气冲冲地回答说:“还不是魏征那个老不死的东西,每次当着群臣的面揭我的短,当众羞辱寡人,弄得寡人下不了台。”文德皇后听了默不作声,心里暗自想道:皇上正在气头上,如果我去劝说他,反倒是火上加油,说什么也听不进去。皇上这两年陶醉于歌舞升平,忠言逆耳,他听不进,只愿听颂扬的话。想当初,皇上不是采纳魏征劝谏,哪有“贞观之治”呢?于是,计上心来。

文德皇后回到自己的寝宫,赶忙换上盛装,又重新来到唐太宗的寝宫,向他请安。唐太宗见文德皇后如此打扮和礼节,感到十分惊讶,忙问:“爱妻,为什么如此庄重?”文德皇后欣喜地回答说:“陛下,贱妻是特地来为陛下贺喜的。”唐太宗疑惑不解地问道:“这喜从何来?”文德皇后见时机已到,便施出她的含蓄讽谕妙计,慢条斯理地回答说:“陛下,贱妻听人们常说,只有一国之君英明,大臣才能尽忠,敢于提意见和批评;如果国君昏庸,阿诀奉承之徒必然围在他身边,偏听诲言,不辨忠奸。而今陛下英明,故而会有大臣魏征等人敢于直言相劝,敢于提出批评。贱妻看到陛下身边有魏征这样的忠臣为朝廷尽忠尽力,定能永保大唐江山。陛下,这不是大喜么?”唐太宗听罢,知道文德皇后转弯抹角是在为魏征说情,但又从话中领悟到她也是在规劝自己应虚心听取意见和批评,才能对治国有利。此后,唐太宗便更加虚心地听取魏征和他人的意见和批评,闻过必改,形势也一天比一天更好。

所谓“含蓄讽谕”的说辩方法,是指对于那些不喜欢听取反面意见的人,特别自以为至高无上、唯我独尊、地位显赫的人,劝说的人不宜或不便直言相陈,只得采用委婉曲折,借他物他事或故作姿态等方式,把要表达的思想隐含在其中,以此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但必须把握好分寸,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权术要求,权宜局势,巧进说辞,讲究技巧,因人施言,质言之,所谓“含蓄讽谕”的说辩方法就是对权术的运用。

“玩具王国”发展三部曲

香港环球玩具集团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家跨国公司,其产销网络从香港总部延伸到全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特约经销代理商遍及120多个国家,被称为世界“玩具王国”。

“玩具王国”集团主席叶仲午在创业时资本仅有一万美元,那是60年代中期的事。他租借了14架缝纫机,雇用了十几个人,缝制洋娃娃小衬衫。那时只根据客户的定货单生产,一手交货,一手取款,周转迅速顺利,第一年底就积累了20万美元。两年后,叶仲午成立了环球机制有限公司,开始制造锌合金玩具。接着又在台湾设立东圆木业有限公司,制造木制玩具,后来又开发了塑胶玩具产品。这是环球发展的第一阶段。

叶仲午的玩具事业能够顺利发展,是因为他能认真研究儿童的心理和生理,不断开拓有时代气息的新潮玩具。同时,他又将安全放在第一位。为了确保儿童身心健康,他不惜工本,在厂里设立安全检测站,按国际玩具安全标准,对玩具进行严格的安全测试。由于“环球”的玩具安全可靠,从未出过任何事情,所以深受儿童和家长的信任。

“环球”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向国际市场进军。在这一阶段,叶仲午最了不起的壮举是收购英国“火柴盒”玩具公司。这家公司已有39年历史,“火柴盒”商标的玩具举世闻名,原有的销售网络遍及欧美各国。叶仲午收购这家公司后,可以利用它的名牌和原有销售网推销本厂玩具。在这一阶段,叶仲午还收购了美国的两家玩具公司,利用那些公司的技术和设备,设计制造了外星球太空人、卡通人物等现代化玩具,并就地取材,既减低了成本,又提高了质量。环球逐渐成为从设计、制造到销售一条龙的大型全能的玩具厂。

环球公司发展的第三阶段是成为全世界生产锌合金玩具最大的公司之一,在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二十多个国家都有工厂和销售机构,成为世界性大工厂。1984年,环球集团的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公开交易,这是第一家在美国股票市场上市的香港公司,并开门大吉,第一天,环球股票就售出了原计划的4倍,每股升值2美元,“环球”公司确实成了“玩具王国”,叶仲午也就随之成为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环球”能从一个小作坊发展到如今的跨国公司,这和叶仲午推行的独特战略是分不开的。他重视借助“外脑”作用,多方面聘请专家、学者,共商企业战略。他在市场竞争中采取的战术是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廉、你廉我转。由于他能在每个环节上及时观察世界玩具的流行趋势,把设计和制造紧跟上去,所以总是能够出奇制胜。当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他能及时地跨越国界,向各国进行探索,设计、开发和制造产品,并在那里取得原材料。从而争取到优势,打开国际市场,成为“玩具王国”的巨擘。

郑板桥上当

郑板桥名气很大,脾气也怪,不肯向权贵富豪低头折腰,既不附和权贵,也不愿卖字画给他们,即便因这样那样的原因不得不给,就把题上款一项省掉。如果题上有款,称为某史某弟,那就是郑板桥对那人青眼有加了。

扬州有一个盐商叫王德仁,字昌义,家财万贯,却苦于得不到郑板桥的一幅正版字画,就算辗转迂回弄到几幅,也不会有上款,这事让他耿耿于怀。王德仁长期谋划,得到一个计策。

人都有弱点。郑板就爱吃狗肉,如有人做得一手香喷喷的狗肉送给他,他会做一小幅字画回报,而且不收钱。

郑板桥喜欢出游,常常流连山水,乐而忘返。一天他云游到一处地方,时已过午,有点饿了。忽然听到悠扬的琴声从远处飘来,他循声寻去,发现前面有一片竹林,竹林中有两三间茅屋。刚走近茅屋,一股肉香又扑鼻而来,茅屋里面有一位老者,须眉皆白,道貌岸然,正襟危坐着弹琴,旁边有一个小童正在用红泥火炉炖狗肉。

郑板桥不由得垂涎三尺,对老者说:“老先生也喜欢吃狗肉?”老者说:“世间百味唯狗肉最佳,看来你也是一个知味者。”郑板桥深深一揖:“不敢,不敢,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老人说:“那太好了,我正愁一人无伴,负此风光。”于是便叫小童盛肉斟酒,邀郑板桥对坐豪饮。

郑板桥高兴极了,肉饱酒酣之余,想用字画作为回报。见老者四壁洁白如纸,但却空无一物,便问:“老先生四壁空空,为何不挂些字画?”老者说:“书画雅事,方今粗俗者多,听说城内有个郑极桥,人品不俗,书画也好,不知名实相符否?”郑板桥说:“在下就是郑板桥,为先生写几幅如何?”老者大喜,赶忙拿出预先准备好的纸笔,于是郑板桥当面挥毫,立成数幅,最后老者说:“贱字‘昌义’,请足下落个上款,也不枉你我今天一面之缘。”郑板桥听了不由一怔,说道:“‘昌义’是盐商王德仁的字,老先生怎么与他同号了?”老者说:“我取名字的时候他还没有生呢,是他与我同字,不是我与他同字,而且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太多了,清者清,浊者浊,这有什么关系呢!”

郑板桥见他说得在理,而且谈吐不凡,于是为他落了上款,然后道谢告别而去。

第二天郑板桥一早起来,想起昨天吃狗肉的事,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于是叫一个仆人到盐商王德仁家去打听情况。仆人回来说,王德仁将郑板桥送的字画悬挂中堂,正在发柬请客,准备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呢。

原来王德仁早就调查清楚了郑板桥的饮食起居,习性爱好,以及他经常去的地方,并以重金聘请了一位老秀才,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等待,才抓到了这个机会,让郑板桥上了当。

信治朗“先声夺人”

1899年,岛井信治朗正值20岁,开始了独立创业。他最先从事的是葡萄酒的制造。他希望能制造出真正合日本人口味的甜酒,经过不断地研究,终于成功地制造出赤玉葡萄酒。

葡萄酒有一个很时髦的名字,它不同于一般日本名字的酒——如蜂印香鼠葡萄酒,而是以英文命名,这在当时来说可以算是较为特殊的命名方式。

除此之外,信治朗为了促销,真可说是花招百出。例如在报上刊登广告,甚至于每天晚上骑着自行车到卖酒的店中询问:

“请问你们这里有没有卖Portwin(赤玉)葡萄酒?”

“赤玉?没有啊!”

“哦,真可惜!那种酒实在很好喝,等你们进了货,我再来吧!”

就这样一遍又一遍,一家又一家地做着宣传,不畏寒暑、不怕困难。夏天,信治朗就准备三十个两米长的灯笼,上面印有“Portwin赤玉”的字样,雇来穿着寿屋制服的人打着它到处走动作广告。

还有,当时的艺妓为了避免提到“月经”二字,通常说“太阳旗”来代替,信治朗便拿了些小费给他们,希望她们以后改用“赤玉”来代替。

甚至于发现火警时,他会派人提着印有“赤玉”的灯笼立即赶到火灾现场,展开宣传活动,真可谓费尽心机。

此后,业绩得到飞跃性发展,大规模地出产赤玉酒。此时,他又创立了“赤玉歌剧团”,到全国巡回演出,表演方式极为特殊,同时将印有以团员为模特儿的海报,分送到各地。这个方式标新立异,受收到观众热烈回应,大家争要海报,使赤玉名噪一时。

信治朗将赤玉葡萄酒的经营步入正轨后,就开始制造威士忌酒,业绩因此蒸蒸日上。

广告是宣传企业、宣传产品的突出手段。信治朗深知广告的重要性,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广告方式。当然“赤玉”先决条件是品质好,奇招宣传才可以奏效。

显然,信治朗这些“先声夺人”的招数有了效果,“赤玉”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了,信治朗也赢得了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