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由来
49612500000044

第44章 书名的由来(5)

《岭表录异》的由来

《岭表录异》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原书3卷。唐代刘恂撰。原书久佚,今本共124条,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仍分3卷。作者唐末为广州司马,后流寓广州。书中记岭南各地的风土物产,虫鱼草木禽兽,渊博丰赡,可资考核;名物训诂,也多精义。记载粤东地理风俗之书,以此为最古。

“岭表”,又叫“岭南”“岭外”,古代地区名,即五岭以南地区,约当今广东一带。“录异”,意思为“记载新奇的事物”。所以,“岭表录异”可以释作“岭南地区的新奇事物”。

《通典》的由来

《通典》是我国第一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政书。唐代杜佑撰。作者以30余年的精力,广采群经诸史及汉魏六朝文集、奏疏,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编纂成书。书中所记典章制度之沿革,上起传说中的唐虞时代,下迄唐肃宗、代宗,其中于唐代叙述尤详。

全书200卷,附考证1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八门,每门又各分子目。它详而不烦,简而有要,是查考唐以前的礼文仪节、典章制度的重要工具书。

“通”的意思是“贯通古今”,“典”的意思是“典章制度”。所以,“通典”可以释作“贯通古今的典章制度”。

《元和郡县志》的由来

《元和郡县志》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唐代李吉甫撰。原有40卷,目录2卷。现存34卷。原名《元和郡县图志》,北宋图佚后改名。以当时四十七节镇为标准,每镇篇首有图,分镇记载府、州、县、户、沿革、山川、道理、贡赋等项。

“元和”是唐宪宗的年号(从公元806年至820年)。本书因于元和八年(813年)成书,故名。“元和郡县志”可以释作“元和年间各地情况的记载”。

《翰林志》的由来

我国古代的一部笔记著作。唐代李肇撰。1卷。成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时作者任翰林学士。本书记载唐代翰林院词臣职掌。记翰林典故之书,以此为最早。

“翰林院”是唐代开始建立的官署名,为各种文艺技术内廷供奉之处。唐玄宗时另建“学士院”,选任有文学的朝臣充翰林学士。至德宗以后,翰林学士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唐代后期,往往即以翰林学士升任宰相。“翰林志”可以释为“有关翰林院的记载”。

《蛮书》的由来

《蛮书》又称《云南志》《云南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地理著作。唐代樊绰著。共10卷。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樊绰充任安南经略史蔡袭幕僚,对南诏情况进行研究,并参照前人著作写成此书。书中系统地记载了当时云南的交通、山川、历史、民族、城市、物产、风俗及经济政治制度等,是研究云南地理和各民族历史的重要资料。

“蛮”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书”的意思是“历史”。所以,“蛮书”可以释作“南方一带的历史”。

《才调集》的由来

《才调集》是五代后蜀韦编选的一部诗歌总集。共10卷,每卷录诗100首,共1000首,包括了唐代各个时期的诗歌,但不按时间先后编排。

“才调”的意思是才气、才情,多指文才。“调”读作“掉”。“才调集”可以释作“有才气的诗人的诗歌选集”。

《疑狱集》的由来

我国古代法医学著作。五代后晋时和凝、和父子编著。共4卷。该书记载汉代以来的离奇疑案,加以分析、实验,以求解决狱讼。

“疑”指“怪异”,“狱”指“案件”,“疑狱”指“难以判明的案件”。所以,“疑狱集”可以释为“各种难以判明的案件剖析”。

《野草》的由来

《野草》是一本散文诗集,共收1924年至1926年的作品23篇。“野草”二字含意颇深。在古诗文中,歌咏“野草”作品屡见不鲜。歌颂野草顽强生命力的著名诗例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鲁迅先生正是把他那些散文诗比作新生的野草。鲁迅爱“野草”,却憎恨产生“野草”的黑暗社会,盼望推翻这个社会,宁愿使“野草”与产生“野草”的社会一同焚灭。所以他在《野草题词》中说:“地火在地下运动,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配腐。”取名《野草》,既歌颂了革命者(包括作者自己)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也反映了作者当时孤独、苦闷和愤懑的情绪。(因为草生野外,总有一点寂寞。)

《朝花夕拾》的由来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1926年2月至11月的作品10篇。这10篇散文最初在《莽原》半月刊陆续发表时,用的是《旧事重提》的总题目。后来才改成《朝花夕拾》。因为收在这个集子里的,都是回忆性质的文字。作者以抒情的笔调记述了自己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回忆是美好的,现实却黑暗得令人窒息。作者正是借助对往事的回忆来排解内心的苦闷,激起自己的热情,以便面对现实,投入战斗。“朝花”又作“朝华”,初开之花朵,鲜艳可爱,喻指自己少年时期生活,是相当贴切的。“朝花”可爱,值得去拾。“拾”本是“拾起来”“捡起来”的意思,这里指“回忆”。“夕”本指晚上、傍晚。“朝花夕拾”就是作者中年以后对少年往事的回忆。以此名书,比“旧事重提”更有意味,更带艺术性。

《坟》的由来

《坟》是杂文集,共收1907年到1923年的作品23篇,其中以《论雷锋塔的倒掉》《灯下漫笔》《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最为有名;有对光明的追求,有对黑暗的抨击,有对自己的解剖,深刻而又锋利,要给反动派“放一点可恶的东西在眼前,使他有时小不舒服,知道原来自己的世界也不容易十分美满。”(《写在〈坟〉后》)对反动派来说,这“一点”东西不但“可恶”,而且简直同“坟”一样可怕;对自己来说,既是战斗的纪念,又是“催我自新”的警策。所以鲁迅先生又说:“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葬,一面也是留恋。”(《〈坟〉题记》)取名为《坟》,反映了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勇于同旧事物诀别和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

《热风》的由来

《热风》是杂文集,共收1918年到1924年的作品41篇,其内容是反对封建宗法制度和旧礼教、旧文化,主张思想解放,提倡新文化;都是有感而发,有为而作的。鲁迅先生说:“我觉得周围的空气寒冽了,我自说我的话,所以反而称之曰《热风》。”(《热风·题记》)其意是说,要使自己的作品,变成炎夏的热风,鼓舞起人们的战斗热情,驱散旧中国的“寒冽空气”。

《华盖集》的由来

《华盖集》是杂文集子,共收作品31篇,内容是批判封建思想,揭露反动势力。“华盖”一词指帝王或贵官所用的伞盖或车盖,又为星名。王褒《九怀·思忠》注云:“华盖七星,其柢九星,合十六星,如盖状,在紫微宫中,临勾陈上,以荫帝座。”迷信说法,认为人们有华盖星犯,必遭灾祸。《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莫怪我直说,姑娘去是犯一个华盖星,去要记一个佛名,应破了才好。”鲁迅先生《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鲁迅当然是不相信迷信的,他是借来说明自己处境的困难,备受迫害。取名《华盖集》,正是揭露了反动势力实行残酷统治的罪行,并表示了对这种残酷统治的嘲讽式的抗议,其中又隐含着虽身处险恶环境,也要坚持斗争的意思。

《而已集》的由来

《而已集》是杂文集子,共收1927年的作品29篇,作者在“题词”中这样写道:

这半年我又看见了许多血和许多泪。

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泪揩了,血消了,

屠伯们逍遥复逍遥,

用钢刀的,用软刀的。

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连“杂感”也被“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时,

我于是只有“而已”而已!

这是对蒋介石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大屠杀的抗议,也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这些杂感就是战斗的武器,他要利用这个武器向反动派进行不停顿的战斗——如此而已。其中当然也有感叹,但更主要的是表示对反动派残酷镇压革命者,压迫革命文艺的激愤和蔑视。

《三闲集》的由来

《三闲集》是杂文集子,共收1927年的作品34篇。其内容有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揭露,有对自己的解剖,也有关于革命文学问题的论争。当时有人写文章,批评鲁迅的《小说旧闻抄》,说:“这种以趣味为中心的生活基调,它所暗示着的是一种小天地中自己骗自己的自足,它所矜持着的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鲁迅就借这三个“闲暇”,把书名定为《三闲集》,显得非常幽默。

《旧约》《新约》的由来

《圣经·旧约》是古希伯的文献汇集,是犹太教的祭司们把从前公元前13世纪以后流传下来的希伯来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宗教教规、先知训诫、国法政令等文献及民间口头作品加工整理而成,记事迄于公元前2世纪,用希伯来文写成。以后基督教承袭了犹太教的教义,把犹太教的经典作为《旧约》,全部接受下来。所谓《旧约》,意思是所谓上帝与犹太人订的圣约。

基督教又认为,上帝早已向犹太人有过启示,而犹太人不接受基督,违背了圣约。因此,基督教不得不另订自己的圣约即《新约》。意为耶稣神诞生后与基督徒订的新圣约。《新约》为希腊文写成。基督教把《旧约》与《新约》合并为《新旧约全书》,作为自己的经书总集,统称为《圣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