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释文》的由来
古代的训诂学著作。唐代陆德明撰。本书以训释古代一些重要典籍中的文学音义为任务,又儒家经典以及《老子》《庄子》《尔雅》等书中的文字,广泛地采录各家的注音(反切),兼收历代学者的训释,并考证各本的异同。有的字下还列出异体。全书按所释典籍分为30卷。对研究唐以前的汉字读音和意义等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释”即“解释”,“文”即“文字”。所以,“经典释文”可以释为“对经典著作中的文字解释”。
《南史》的由来
《南史》是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的纪传体的史书。80卷。唐代李延寿撰。该收删并南朝《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而成,删繁补阙,较旧史为简洁。李延寿同时著有《北史》100卷,《南史》先成。
“史”的意思就是“历史”。“南史”即“南朝的历史”。我国史书称“史”,以《南史》《北史》二书为最早。后来,24史中的《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均以“史”相称。
《匡谬正俗》的由来
《匡谬正俗》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训诂学著作。唐代颜师古撰,未终而殁;其子扬庭编成8卷,于唐高宋永徽中表上于朝。宋人避宋太祖赵匡胤讳,多作《刊谬正俗》或《纠谬正俗》。前4卷共55条,论诸经训诂音释;后4卷共127条,论诸经字义字音及俗语相承之异。
“匡”“正”的意思是“纠正”,“谬”“俗”指“世俗的谬误”。所以,“匡谬正俗”的意思就是“匡正世俗的谬误之言”。
《干禄字书》的由来
《干禄字书》是我国古代的一部文字学著作。唐代颜元孙撰。1卷。此书以四声隶字,每字分俗、通、正三体,收录了不少当时已经通行的简化字,考辨颇详,有助于当时识字及书写规范的建立。
此书当时是为官史书写公文时辨别字体而作,故名“干禄”(谋求禄位)。“干禄字书”的意思就是为“谋求禄位而编写的文字工具书”。
《大唐西域记》的由来
古代地理著作。简称《西域记》。唐代玄奘述,辩机编。共12卷。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成书。记玄奘西行并周游天竺所亲历者110国,得之传闻者28国的山川、城邑、物产、习俗,多《唐书》所未载。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西域”是古代地区名,是汉代以后对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狭义的西域专指葱岭以东而言;广义的西域则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鸟、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都在内。所以“大唐西域记”可以释作“唐代西域地区的情况”。
《唐六典》的由来
《唐六典》是记载古代官制的著作。唐玄宗时官修,题玄宗撰,李林甫等注,实出于张九龄等人之手。共30卷。以三师、三公、三省、九寺、五监、十二卫等为目,述其职司、官佐、品秩。这些制度规程在当时虽未完全实行,但唐人讨论典章,也常加引用。其内容多能反映唐代政治、经济实况。
“六典”指六个方面的制度。《周礼·天官·大宰》:“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所谓“六典”指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据韦述《集贤记》载,开元十年,起居舍人陆坚被旨修《六典》,唐玄宗亲自写白麻纸六条,曰:理、教、礼、政、刑、事,令以类相从,撰录以进。所以,“唐六典”可以释作“唐代六个方面的政治制度”。
《大唐开元礼》的由来
我国古代的政书。共150卷。唐初礼司无定制,遇事临时议定礼仪。开元中从张说奏,取贞观、显庆礼书,折衷异同,以为定制。由徐坚等创始,萧蒿等完成,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颁行。全书分吉、宾、嘉、军、凶五礼。
“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从公元713年到741年。“礼”指礼仪制度。所以,“六唐开元礼”可以释为“唐代开元年间所颁行的礼仪制度”。
《贞观政要》的由来
《贞观政要》是一部杂记类的史书。唐代吴兢撰。共10卷40篇。分类编辑唐太宗与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的问答、大臣的诤议和所上劝谏的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设施。与《新唐书》《旧唐书》所记史实少有牾。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从公元627年至649年,这个时期注意休养生息,封建经济得到较快恢复,史称“贞观之治”。“政”指“政令”“政策”。“要”指“要领”“要点”。所以“贞观政要”可以释作“贞观年间的施政要领”。
《渚宫旧事》的由来
《渚宫旧事》也称《渚宫故事》,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历史书。本为10卷,今存5卷,并补遗1卷,共6卷。唐代余知古撰。书中上起鬻熊,下至唐代,所记均为荆楚的事迹。今存所记至晋代止。
“渚”读作“主”。“渚宫”是春秋时楚国的别官。故址在今湖北江陵县城内。传为楚成王所建。《左传·文公十年》:“(子西)沿汉诉江,将入郢。王在渚宫,下见之。”后世遂以此为江陵,及至荆楚的别称。所以,“渚宫旧事”可以释为“荆楚地区的历史故事”。
《东观奏记》的由来
《东观奏记》是一部断代编年史,《四库全书总目》归为“杂史类”。唐代裴庭裕撰。共3卷。用编年体记述唐宣宗一朝史事。在唐代诸杂史中以翔实著称。宋司马光等编纂《资治通鉴》时多采其说。
“东观”本是汉代宫中藏书的地方,在洛阳南宫,东汉明帝时曾命班固等人在此修撰《汉记》。后泛指宫中藏书和著书之处。“奏记”指下对上陈述书面意见。裴庭裕自序称成书后奏记于监修国史丞相晋国公杜让能,藏之于阁,以备讨论。所以,“东观奏记”可以释作“为宫廷编写史书而写的报告”。
《五经文字》的由来
《五经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部文字学著作。唐代张参撰。3卷。编撰目的为辨识群经诸字的读音及经典相承隶省、隶变与《说文解字》字体的异同。共收3235字,依偏旁分为160部。
古人称《易》《书》《诗》《礼》《春秋》为五经。“五经文字”可以释作“五部经书中的文字研究”。
《九经字样》的由来
《九经字样》是我国古代的一部文学著作。唐代唐玄度撰。1卷。其书补张参《五经文字》所不载,共收421字,分为76部。
古人称《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为九经。“九经字样”可以释作“九部经书中的文字形体研究”。
《魏郑公谏录》的由来
《魏郑公谏录》是一部传记类的史书。唐代王方庆撰。共5卷。主要收集了唐代魏徵的事迹。
魏徵(580~643年)是唐初有名的政治家。初仕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贞观三年( 年)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后一度任侍中,封郑国公。所以人称“魏郑公”。“谏”指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录”指记录或记载言行的书文。所以,“魏郑公谏录”可以释作“魏徵言行录”。
《卓异记》的由来
《卓异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历史著作。1卷。唐代李翱(一作陈翱)撰。其书多记唐代朝廷盛事,共27条。
“卓异”的意思是“优异特出”。所以,“卓异记”可以释作“大事记”。
《箧中集》的由来
《箧中集》是唐代诗人元结编选的一部诗歌总集。书成于唐肃宗乾元三年(公元760年)。共1卷。选录了沈千运、王季友、于逖、孟云卿、张彪、赵微明、元季川等7人的五言古诗共24首。
书前有元结自序,称“已长逝者遗文散失,方阻绝者不见近作。尽箧中所有,总编次之,命曰《箧中集》。”
“箧”读作“怯”,意思是盛物的小箱。称“箧中”,表示数量不多,零星保存。所以,“箧中集”可以释作“从小箱中选出的诗歌集”。
《河岳英灵集》的由来
《河岳英灵集》是唐代殷编选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卷。集录唐代常建至阎防24人的234首诗。是唐人选唐诗中较好的选本。每个作者名下均附评语。总集而录评语者,以此书为最早。
殷自序中称所选王维、王昌龄、储光羲等24人皆为“河岳英灵”,因以名集。“河岳”指黄河和五岳,后泛指山川大地。“英灵”指杰出的人物。所以,“河岳英灵集”可以释作“中原大地上杰出人物的诗歌集”。
《中兴间气集》的由来
《中兴间气集》是唐代高仲武编选的一部诗歌总集。共2卷。选录唐代钱起至张南史共26人的132首诗歌。每人名下皆有评语。
因选录安史之乱后,肃宗、代宗“中兴”时期的诗歌,故名。“中兴”指国家由衰满而复振兴。“间气”,旧谓英雄豪杰上应星象,禀天地特殊之气,间世而出,称为“间气”。所以,“中心间气集”可以释作“中兴时期英雄豪杰人物的诗歌选集”。
《吴地记》的由来
《吴地记》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1卷。原为唐代陆广微撰,后人有所增补。记载唐代苏州所领七县沿革掌故,兼及赋税、城池、山水、坊巷、桥梁、寺观等事;尤详于州治吴、长州两县。
“苏州”古称“吴”。所以,“吴地记”可以释作“苏州地方志”。
《北户录》的由来
《北户录》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地理著作。唐代段公路撰。共3卷。记载岭南风土,特别对物产的记载尤为详细。所征引诸书,今多散佚。
“北户”是古国名,即后来的日南郡,辖境约当今越南中部一带。所谓“北户”,又叫“北向户”,即“朝北开门户”,这是北回归线以南热带地区的习俗。“北户录”可以释作“热带地区的风土物产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