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越雷池一步的由来
《晋书·庾亮传》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庾亮掌握东晋王朝的实权时,派温峤去防守江州。当时苏峻起兵反晋,以反对庾亮的专权独断为名,进攻京都建康。温峤知道这一消息后,心中十分着急,想立刻带兵离江州到京城援救。庾亮得知此事后,便写信给温峤,劝他坐镇江州。信中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意思是:我对西边防线的担忧胜过历阳,请不要带兵越过雷池一步。)温峤接信后,知道庾亮对局势有通盘的考虑和部署,了解了镇守江州的重要,就没有带兵离开江州。
后来人们把“无过雷池一步”说成“不越雷池一步”,用来表示不要或不敢逾越一定的界线。
挂羊头,卖狗肉的由来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齐景公喜欢宫廷女人穿男人的服装,于是在齐国便出现了一股女扮男装之风。齐景公发现之后,就派官吏去禁止。尽管官吏们采取了扯破女扮男装者的衣服,弄断他们的腰带这样的激烈的行动,仍然禁止不了。
有一天,晏子来见景公。景公问晏子:“我下令禁止女扮男装,为什么禁止不了呢?”晏子说:“你在宫内提倡女扮男装,而在宫外又禁止这种打扮,‘犹悬牛首于门而求卖马脯于内也’。(意思是:这就好比把牛头挂在门外,却要在内卖马肉一样。)如果你在宫廷内部不准这样搞,那外面的女人也就不敢这样作了嘛!”
又:《后汉书·光武帝纪》中有“悬羊头,卖马脯”之语,也是比喻名实不副。
后来人们把“悬牛首于门而求卖马脯于肉”转化成为“挂羊头,卖狗肉”,用来比喻表里不一、弄虚作假的坏作风。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由来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为我国流传很广的俗谚。此话是怎么来的呢?
清代翟灏的《通俗编》里,引北宋刘焘《树萱录》句:“员半千有庄在焦戴川,极风景之胜,里谚曰:‘上有天堂,下有员庄’”。员庄为唐代诗人员半千的庄园。
以“苏杭”而代“员庄”之谚,最早见于南宋范成大的《吴郡志》,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故同时代的诗人邓林在《初入杭诗》中说:“游遍江南未到杭,不知人间有天堂”。到了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记为“上说天堂,下说苏杭”。
从上可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语始于唐代,经民间流传逐渐演变,最后定型。
当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由来
“当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豫剧《七品芝麻官》中的一句台词,这句词是怎么来的呢?
“文革”一开始,著名豫剧演员牛得草头上就压上了九顶大帽子,什么“反动权威”“反党分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等等。他先被抓进监狱,接着判刑3年。老牛无辜入狱,心中有冤要诉,可是能去找谁诉说呢?找“芝麻官”唐成。
老牛演“芝麻官”演了十多年,自从进了监狱,这“芝麻官”形象总是在眼前晃。他想戏想得入了谜,一句台词脱口而出,“当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豆腐”。他闪出一个新的想法:有朝一日再演“芝麻官”,一定将这句话加进去。
吃饭了,吃的又是红薯,上顿下顿就靠这红薯打发肚子……
老牛又想起那句台词。老百姓只能吃红薯充饥,逢年过节怕也难吃口豆腐。“豆腐”应换成“红薯”。于是,他又脱口而出:“当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五谷的由来
“五谷”之说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解释却有不同,一说是黍、稷、麦、菽、稻;一说是黍、稷、麦、菽、麻。这二种说法的主要区别在于稻麻的有无。之所以出现分歧,是因为当时的作物并不止于五种,而各地的作物种类又存在差异所致。“五谷”说之所以盛行,显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响所致。因此,笼统地说来,五谷指的就是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
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虽然相沿了两千多年,但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却因时而异。五谷中的粟、黍等作物,由于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长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况下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至春秋、战国时期,菽所具有的“保岁易为”特征被人发现,菽也与粟一道成了当时人们不可缺少的粮食。与此同时,人们发现宿麦(冬麦)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长季节进行种植,并能起到解决青黄不接的作用,加上这时发明了石圆磨,麦子的食用从粒食发展到面食,适口性大大提高,使麦子受到了人们普遍的重视,从而发展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并与粟相提并论。西汉时期的农学家赵过和氾胜之等都曾致力于在关中地区推广小麦种植。汉代关中人口的增加与麦作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直到唐宋以前,北方的人口都多于南方的人口。
但唐宋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于东南地区,这正是秦汉以来被称为“地广人稀”的楚越之地。宋代南方人口已超过北方,有人估计是6:4,此后至今一直是南方人口密度远大于北方。南方人口的增加是与水稻生产分不开的。水稻很适合于雨量充沛的南方地区种植,但最初并不起眼,甚至被排除在五谷之外。然而却后来居上。唐宋以后,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据明代宋应星的估计,当时在粮食供应中,水稻十分之七,居绝对优势,大、小麦、黍、稷等粮作物,合在一起,只占十分之三的比重,已退居次要地位,大豆和大麻已退出粮食作物的范畴,只作为蔬菜来利用了。但是在一些作物退出粮食作物的行列时,一些作物又加入到了粮食作物的行列,明代末年,玉米、甘薯、马铃薯相继传入中国,并成为现代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儿”的由来
“花儿”约产生于明代,有关它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在蒙藏民歌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民歌;有人认为它是从外地迁来的回族人民的思乡曲演化而成;也有人认为是明初从南京迁往洮州地区的移民常以花卉为比兴的一种民歌。
花儿作为一种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民间艺术形式,广泛流传于我国西北部的陕西、青海、甘肃和宁夏地区。它那自由、婉转、朴素的抒情风格,深受西北人民的喜爱。男女在“花儿”对唱中,男方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这种对人的昵称逐渐成为回族山歌的名称,亦统称为“花儿”。
信天游的由来
信天游是长期流传在我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
信天游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那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内容主要以反映爱情、婚姻、反抗压迫,争取自由为主。而表现则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信天游的比兴非常广泛,上至日月星辰,风云雨露;下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还有柴米油盐,五谷杂粮,衣食起居都可以起兴作比。比如:“羊肚子手巾(那)三道道蓝,我那当红军的哥哥(哟)回来了。”又如:“羊肚子手巾(那个)三道道蓝,你说(那个)难呀难也不难。”兴是一样的,但是兴起的内容却是完全不同的。
信天游的传唱之境,是一片广漠无垠的黄色高原,这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清峻、刚毅而又饱含着沉郁、顿挫。千百年来,它以自己的个性潜在地影响着西北人的生活习俗,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塑造了苍凉、宏壮而沉郁的信天游。因此,信天游是西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西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西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
迪斯科的由来
迪斯科是discotheque的简称,原意为唱片舞会,起先是指黑人在夜总会按录音跳舞的音乐,70年代实际上成了对任何时新的舞蹈音乐的统称。与摇滚相比,它的特点是强劲的、不分轻重的、像节拍器一样作响的4/4拍子,歌词和曲调简单。
1977年,因澳大利亚流行音乐小组“比吉斯”(Bee Gees)的电影录音,迪斯科在美国掀起了热潮。从音乐的特点来看,它只有情绪的感染,以强烈的节奏来鼓动人心,并不重视思想内容,所以一般总是把旋律和歌词减少到最低程度,强调发挥低音部的节拍性的音型,形成一种象节拍器那样不断重复,经常出现急催战鼓似的重击节拍。它的狂热性和振奋情绪的力量也在于此。听众欣赏时,自己也被带进到音响的旋涡之中,欢腾地激动地跳跃和舞蹈,使人们一跳起来就停不住。这样,迪斯科很快地成了一种舞蹈音乐,同时也成为一种流行舞蹈的名称,而不单纯是音乐的概念了。这种舞蹈很快地就席卷全世界,兴旺一时。
当前,随着国外自由体操、冰上舞蹈等体育交流,我们经常可以在体育项目中听到一些迪斯科音乐和看到一些迪斯科舞蹈动作,我们自己的同类体育项目中也采用了一些。这些音乐一旦与体育相结合,发生了一些奇妙的变化,一方面是体育以本身特有的健美形象来解释音乐、表现音乐,给它以新的形象;另一方面,这些音乐反过来又赋予体育表演以热情开朗的气质,成为健康美与心灵美的颂歌,给人以美感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