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零距离》成功的启示
■叶子
近期去趟南京及周边城市,电视人相聚的话题是《南京零距离》,在南京百姓中听到的是对《南京零距离》的赞美之词。据街头问卷随机调查的结果显示,该栏目在南京市民中的认知程度超过94%,更令人振奋的是它从2002年1月1日开播以来,收视率一路飙升,现已稳居南京地区所有电视节目AC尼尔森收视率排行榜之首位,开创了电视新闻节目超越电视剧、综艺娱乐节目夺得收视率桂冠之先河。《南京零距离》取得骄人成绩也受到电视理论界与实践界的重视,总结评价文章屡见报端,各省市同行也纷纷前来取经。《南京零距离》成功提升了城市频道乃至江苏广电总台的形象。
诸多媒体文章中总结了《南京零距离》的成功经验,如:它以南京市民为第一收视群体和服务对象的栏目定位;它以百姓话题、平民视角紧贴群众生活,以特有的贴近性锁定了观众的视线;它用60分钟长度传播丰富的信息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它用直播方式力求最快时效做独家报道;它用开放式的演播空间与百姓互动;它推出了被誉为“市民的儿子”的个性化的“光头”主持人而使栏目更具有个性色彩……这些成功经验为电视新闻的创新、创优提供了样本,它引发我们对新闻的特性,对电视语言的优势,对高科技提供给电视传播方式的革新等方面以新的审视、新的认知。它呼吁电视人应该更自觉,更理性地从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电视新闻传播方式中跳出来,彻底地反思传统,回归本质。
一
《南京零距离》成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它重新确立了电视新闻的主体位置,树立了电视新闻在群众中的信任度。电视各类节目具有向观众传播信息、普及知识、提供服务和文化娱乐等诸多功能,而影响最大的首推新闻。新闻节目是电视的支柱和脊梁。电视新闻节目的水平直接决定一个台的影响力和收视率,这在世界各国均是如此。电视台的竞争力主要也体现在新闻的竞争力上,这是电视新闻节目独特的社会作用和自身价值决定的。
1993年以来,随着中央电视台新闻一系列改革的深入,相继推出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新闻的主体地位扎实地确立起来,电视新闻的权威性在百姓心目中也确实地树立起来。但是,事物的规律是不进则退,不大进就会退化,如同春节晚会一样,观众的满意度在年年下降。当电视新闻放慢了改革力度也陷入了同样的处境。于是,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一举成名,各电视台同类节目相继跟上,各显神通,或克隆,或改造。电视荧屏上一时成了娱乐节目的天下,甚至在某次台长会议上竟然有了“娱乐立台”之说。“新闻立台”本已成为各级电视台领导之共识,可是在娱乐冲击波下,这一观念却被动摇了。与娱乐节目主持人人气日益旺盛相比,电视新闻节目却日益黯淡,新闻的各样栏目逐渐老化、格式化。
新闻节目中的主体——综合消息类新闻栏目,特别是作为最有影响的、具有最重要地位的联播类的新闻传播方式更显老套僵化,长期以来围着领导转,跟着会议走,与老百姓的需求相去甚远。虽然新闻人也一直在努力提高,在改革创新,但或因为政策指令允许的空间有限而求稳,抑或已习惯于沿袭旧传统形成的思维定势而束缚了改革的力度。其后果是各栏目的收视率在逐年下降,整个电视新闻影响力也在逐渐下降。其结果是导致受众对媒体不信任的“诚信危机”。主要面对大陆受众的凤凰卫视中文台开创之初是把娱乐节目放在首位,到今天已经把新闻资讯传播放在首位,大幅度地增加新闻栏目,利用“一国两制”相对宽松的言论空间的优势以借机行事,借事造势,借题发挥,借力成事的策略不断扩大其影响力,明智地走“新闻立台”之路,因此在受众中影响力在不断扩大。这又一次证明新闻节目应具有的主体位置。
《南京零距离》的出现至少在南京地区扭转了当今存在的“对媒体不信任”的尴尬,它独占鳌头的收视率也扭转了电视新闻只能有社会效益而不能有经济效益的传统观念。观众欢迎的电视新闻也可以带来无限商机,可以两个效益同时抓。电视媒体大范围传播上的优势,使电视对新闻资源的开掘也是大有潜力的。《南京零距离》的观众缘在江苏省台与南京市台引起连锁反应,他们相继推出了5档长度均在60分钟的新闻栏目,形成了新闻大战的格局。竞争的结果是各档新闻栏目的收视率都有提高。收视率调查显示,在晚间18∶00-20∶00新闻播出时段,南京市老百姓70%都在看新闻。良性竞争的结果是把电视新闻这块蛋糕做大做好了。《南京零距离》的实践在江苏省,特别是在南京地区又重新确立了新闻在电视节目中的主体位置。
只要有锐意改革创新的决心,只要有良好宽松的环境,城市频道的新闻能做到,各省台中央台又岂能做不到。《南京零距离》令电视新闻在全国范围内重振雄风闪现了希望之光。
二
《南京零距离》成功的意义还在于启示我们,电视新闻必须遵循新闻规律,回归新闻的本质。
什么是新闻?怎样正确判断新闻的价值?凡是学过新闻的都能迅速作出理论的回答。但在实践操作中往往沿袭了长期形成的习惯思路而忽略了新闻的“消费品”职能,忽略了新闻贵在“新”的本质。著名记者范长江曾用通俗的语言道出了新闻的真谛——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的报道,把新闻价值定位于群众的需要上。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创始人普利策曾形象地比喻记者是事件的“瞭望者”,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瞭望者的任务是服务,是为国家为社会这条大船沿着正确方向顺利航行及时报告发生了什么事,并分析解释事件可能的影响以引导正确航向,这是新闻的职责。在完全进入市场化运作机制,收视率决定节目生存与否的当代西方电视新闻更是重视传播内容与受众需求的结合。CNN著名主持人宗毓华在北京的一次座谈会上说到CNN是怎么做新闻时说“什么是新闻?简言之,新闻就是人们不知道却又必须知道的事……所有的新闻都会从某种程度上对我们产生影响。这就是你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把这种可能的影响解释给他们听……我们节目播出之前,编辑们都要聚在一起开会。第一个问题常常是‘为什么观众会在乎这条?’如果想不出这条新闻对观众具有的意义,那他就没有播出的必要了。”
反观我们的电视新闻,消息新闻是主战场,是观众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主窗口,但也正是在这主战场上传统的新闻观念根深蒂固,特别是在时政会议、经济成就和典型经验的报道上,长期运作的套路使新闻传播形成了僵化的模式。从中央到各省市联播类新闻中充满了长篇报告,经验总结。由于文字堆砌,既沉重又沉闷,与新闻鲜活的个性相悖,背离了新闻服务受众的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