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爱心摇篮·妈妈幸福宝典:妇幼保健知识355问
49609500000025

第25章 健康的生活方式(2)

260.什么是伤害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给伤害下的定义是:“由于运动、热量、化学、电或放射线的能量交换,在机体组织无法耐受的水平上,所造成的组织损伤或由于窒息而引起的缺氧称为伤害。”伤害是常见的、多发的,伤害引起的死亡率高,后继伤残多,造成的总体损失大。根据伤害发生的起因可分为故意伤害和意外伤害两类,故意伤害是指有意识地加害于自己或他人,并伴有暴力行为,如他杀、自杀等。意外伤害则是指无意识,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造成的人体损伤。意外伤害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有关的各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意外伤害除了引起人体损伤外,还可造成精神创伤或心理障碍。

根据伤害发生的地点又可将伤害分为机动车伤害、发生在工作场所的伤害、发生在家庭的伤害及发生在公共场所的伤害等。另外根据伤害发生的性质,还可以将意外伤害分为交通伤害、溺水、中毒、跌落(跌倒)、火灾与烧(烫)伤、窒息、医源性伤害、职业(工业或农业等)伤害等。

在人群中意外伤害的发生依然有其内在的规律,如果我们有针对性地去研究它,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伤害还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261.意外伤害的严重性

意外伤害不仅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是世界各国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意外伤害都是前5位死亡原因之一,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的主要死亡原因。

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欧美发达国家中,意外伤害已成为儿童死亡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据统计,1997年,美国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死亡位居全死因的第一位。在我国,80年代开始对伤害进行疾病监测工作,1991——1998年统计资料表明,伤害死亡率仅次于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以及脑血管疾病,位居第4,其中车祸死亡已成为中国男性和城市居民伤害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无论城市还是农村,1~4岁儿童的意外死亡均为第一位死因。可见,意外伤害对城乡居民的生命、健康、家庭负担、医疗支出以及社会影响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262.为什么要从小培养良好行为

习惯是逐渐养成的,是一种不需要任何意志与外在动力监督就会实现的行为方式,一经养成,就可以成为人的行为动力。做一件事光靠毅力也可能坚持到底,但有时却很痛苦,如果是行为习惯,那就会比较轻松,甚至有时不去做,反而感到不舒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因为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成形,好习惯的养成有一个最佳期,那就是少年儿童时期,错过了这个最佳期,不管是养成还是改正都较难,往往不得不付出更大的代价和努力。

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就可能减少一种疾病的发生,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人赢得更多的学习时间,学习起来更为轻松。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好的行为、语言、礼仪才能随时随地的表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手到擒来,一辈子也享用不尽。培养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份享受生活的能力。好习惯能让人受益终身,坏习惯会使人深陷泥潭。

263.为什么培养良好的行为可预防慢性疾病

慢性病是相对急性病而言的,慢性病病程缓慢、逐渐加重,一般需要长期治疗。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在慢性病的诱因中,遗传因素只占15%,社会因素占10%,气候因素占7%,医疗条件占8%,而个人的生活方式占60%。

这说明,许多慢性病实际上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例如吸烟可引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病、肺癌等相关疾病;酗酒、肥胖、少运动及饮食不当、营养不平衡会引发高血脂、高胆固醇、高血糖、高黏血症、高尿酸症等疾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最终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健康的行为方式非常重要和紧迫。改变一个成人的行为方式不容易,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显得非常重要。应该通过教育,使孩子对行为与疾病的关系有深刻而正确的理解,增强其健康意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成为陪伴他们一生的健康基石,使他们受益终身。如果孩子没有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人以后将很难改正过来,也可能会伴随终身,但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后果将会有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使人深受其害。

264.健康危险行为主要包括哪些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是指青少年个体或群体在偏离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期望方向上表现出的一类行为,这类行为可能给青少年的健康和完好状态乃至成年期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根据季成叶讲课材料,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分为7种。

(1)非故意伤害行为:坐车不注意安全,骑自行车违规,到非游泳场所游泳。

(2)故意伤害行为:携带武器,校内外斗殴,情绪抑郁,有自杀意念,计划自杀,自杀未遂,自杀接受治疗。

(3)物质成瘾行为:吸烟、酗酒、玩电子游戏成瘾。

(4)精神成瘾行为。

游戏机成瘾:7天内每天玩≥2小时。

网络成瘾行为:指行为符合以下10条中的至少5条。

①过去7天内平均上网≥4小时/天;

②不上网时仍想网上内容;

③因不能上网而感无聊、焦虑;

④企望上网时间延长;

⑤上网时间经常超出预期;

⑥想不上网但无法自控;

⑦因上网而不能完成作业或逃学;

⑧向家长、老师、同学隐瞒上网事实;

⑨因上网与家长发生冲突;

⑩借上网摆脱困境、抑郁、无助或焦虑。

(5)不健康性行为:包括性交行为,无保护性行为,多性伴性行为等。

(6)盲目减肥行为:不良体象,盲目减肥意念、行为,不健康减肥行为。

(7)缺乏体育锻炼行为:缺乏体育锻炼,缺乏户外活动,看电视时间过长,不愿走路、骑车上学,只乘电梯上下楼,长时间从事静坐性活动。

265.中小学生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小学生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同学们横过马路我行我素,不走人行道,在车辆临近时横穿马路,在车缝中穿行,骑自行车与机动车抢道,骑自行车相互追逐,在马路上溜旱冰,在公交站台候车时玩耍、相互推搡等,其中以交通违法行为为主。

儿童期交通事故的责任方多半是受害儿童。因此,大力开展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很有现实意义,这将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事故对生命健康的威胁和经济利益的损失。从小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遵守交通法律,告别交通陋习,做文明人走文明路,让学生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远离车祸。

266.如何防止溺水

溺水,是农村经常发生的意外,城市也会遇到,这些不幸大多是缺乏安全防范意识而造成的。防止溺水,首先要提高安全意识、增加安全知识,不要独自一人外出游泳,不要到不熟悉水情或比较危险的地方去游泳,如果水面有很多筏木就不能下水。不到有危险的水边玩耍、戏闹,特别是初学者不能逞能,应在会游泳的家长和老师的带领下游泳,选择安全的游泳场所或熟悉的安全地带,并配备游泳圈等安全器材,必要时施以救援。其次下水游泳前,还应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不要带病游泳,不要在吃得很饱或非常饥饿的情况下游泳,更不能酒后游泳。另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生存和自我保护能力,熟练掌握游泳的技巧和自救方法,在游泳中,若小腿或脚部抽筋,千万不要惊慌,可用力蹬腿或做跳跃动作,或用力按摩、拉扯抽筋部位,同时呼叫同伴救助。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应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游泳能增进身心健康,但是一定要警记,安全第一,因为生命只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