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网络青年心理分析
49595800000047

第47章 我的咨询方法(4)

找到症结以后,剩下的问题就是怎么处理这段畸形的感情。这样一来,咨询访谈就从心理分析入手,轻松地转入了一般道德、性伦理关系的讨论。

最后的结果:来访者调离了单位,离开和那个男的接触频繁的环境,切断了联系,同时和爸爸妈妈加强联系,调到离家很近的一个公司工作。大约经过两年调整,重新找了个男友,登记结婚了。现在婚姻生活很平稳。

案例四

男,27岁,山西人,在北京自己独立经营一个小公司,管理上遇到问题,自己感觉很烦,吃不下饭也睡不好觉,根本没心思工作。

访谈中他(以下代称A)谈到,有一次,A自己在谈项目,公司一位年纪大的伙伴B向A透露自己是公司业务骨干,希望把项目算在自己的业务单上。合作方发现A的这个团队不团结,停止了合作,A知道后开除了这位B伙伴。

现在挣到一些钱了,公司几个同事开始议论分配不公平。A自己感觉没意思,不知道该怎么办。公司没有会计,经营执照、收据和发票、支票、印章都在A自己的手提包中。对别人帮助管理公司完全不放心。A说着,还随手从手提包中拿出一些公司日常用的单据还有印章给笔者看。

A还主动说到家里的情况。A的家在山西农村,有两个姐姐。初中时候,由于父母吵架,父亲欺负母亲,母亲开始有精神病症状,春季和秋季严重,有时候随便骂人。A在大学以前经常受父亲打骂。大一时,放假回家赶上母亲和邻居吵架,A便操起木棍把邻居打伤了,邻居们因此很看不起A,姐姐也说过A做得不对。毕业前夕,有两个朋友考试吃力,A通过关系帮忙关掉监视考试的闭路电视,结果这件事情被揭露,那两个朋友被开除,A被学校处分。毕业后找了一家公司工作,开始很顺利,后来因为违反公司规定被警告,乘来北京进修的时机,离职寻找机会办起了公司。目前还没有女友。

从来访者选择画的投射图看,很显著的特点是人背对着画面,看不见脸,不是常规的画法,说明来访者内心有一些不愿意被人知道的隐私情结;眼前展示的是水面,面对着的是水面上空洞的亭子,说明对家庭和自己未来的归属没有明确的想法,也可以理解为对未来比较渺茫。虽然内心有一定的包容能力,敢于闯荡,但是过分的小心和猜疑,蔑视代表社会理性的道德和法规,与童年所受到的不良教育有密切关系,暴露出人格不健全的本质问题。如果按照问题人格或者人格障碍归属,应该大体上归于问题人格,有偏执型人格障碍倾向。

所以笔者分析道,来访者应该注意,家庭行为遗传导致自己具有反叛暴力的非理性倾向;出生家庭不和睦,和邻里关系的紧张,造成很强的偏激报复心理,心态失衡。希望借助大学的优秀表现赢得人们的尊重,可惜事与愿违了;在大学错过用知识改变和完善个性的机会,人格成长有偏激病态的因素;缺乏内省调试的自我意识能力,人格成长有障碍。应该针对人格问题认真反思,经过较长时间的矫正,完善人格系统。在公司管理上,还不懂得现代管理的基本规则,不明白建立信任和分享权力是事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发生矛盾属于信任危机。所以,要想继续把公司办下去,必须改变这种猜疑、偏激的人格特点,正确对待人格中的理性力量,尊重社会理性的权威性,遵守社会基本规则,克制自己的冲动性;同时要拿出时间写出内心的体验与感受,调试内心失衡问题;放松心态,寻找健康的爱情生活,以感情的力量激发向上的勇气;在公司管理上,建议参加企业管理培训,学习改善现状,在现有合作者中建立信任关系,坚持把公司办下去。

结果:来访者非常感动,说从来没有人这样剖析过自己。一直觉得自己很优秀,别人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瞧不起别人,也瞧不起社会规则,结果连续不断地吃大亏。后来还表示希望笔者去给他当管理顾问。笔者感谢来访者的认同和邀请,但也明确表示,作为咨询者,笔者不会答应其他方面的邀请。

关于问题人格或者人格障碍,笔者接触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下面两封信函的主人公。这位主人公先后给笔者来过两封同样内容的信函从信中夹带的几种证件可以判断,这是一位媒体工作人员。这封信的标题是《十万火急》,前面内容是求助借钱,并且说自己的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码是一样的。

紧接着又自我介绍曾经做过的工作,夹杂着不准确的英语(为妥善起见,已隐去相关内容)。在自我描述的旁白处,分别在两处加了同样的一句话:“我儿XX经有关专家鉴定为优秀人种”(“人种”两字下面还加了着重号。),在后面还复印了自己的工作证、技术等级证书等相关证件。这封信初步看上去很有条理,稍微一推敲,就会发现其中的逻辑思维超出常规,而且夹杂着非理智的信息。

可以初步判断是一位较为严重的人格分裂症患者。

依据这份材料,笔者联系了这位主人公所在的单位,确定了笔者的判断,但是由于单位的干预,非常遗憾,笔者没有介入这位先生的生活而进行面对面会谈。因此难以构成一个完整案例。

以上介绍的都是有一些心理问题的少年或者青年的投射图分析案例,那么,正常的画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案例五

男,26岁,某公司员工,在集体咨询讲座期间画了这幅投射图。这幅画基本符合自然常态,连贯的山脉,欢畅流淌的河水,大自然中的生命象征,游动的鱼以及山坡上树木姿态生动,人的形象放在靠近视觉的前景区,表达出重视个人感受的主观意愿。这幅画更有意思的是,树、鱼是可以成双的,人形是三个人聚在一起,无意中表达了一种对于爱情和家庭幸福的向往。整体看上去,画面结构自然,情绪饱满,和自然景物比较,符合人的真实心理常态。另一方面,它还表达了画图人健康生活的愿望,所以,这样的图画,笔者认为就是比较正常的人格心态写照。

通过课后了解,画这幅画的青年新近领了结婚证,正处于幸福的包围中。本身这个青年的人格也比较开朗健康向上,是公司青年活动积极分子。

笔者从积累的案例中举出几例,通过这些例子说明,这种自然图画透射法是有效的,而且从客人的反馈看,效度、信度都比前面提到的三到五个元素的透射法更高。

与笔者所使用的自然投射法类似,在台湾有一种连续绘画咨询方法。假设一位生理正常、学业和行为表现没有特殊问题的学生,常常发生肚子痛,有遗尿症。咨询开始时,咨询者先与客人及其父母对话,观察家庭和谐程度,发现该学生十分关切道德标准,行为力求完美,认为自己的问题是不听父母的话,而其所绘的人像严肃僵直,带有自我谴责的心理。第二步,咨询者以画连续漫画的游戏方式启发学生,希望了解她内心的冲突。咨询者先画出一个简单的记号或线条,然后由该学生继续完成一幅画,接着再由咨询者依画中的发展情况,在另一张纸上简单补充描绘,并引导该学生完成另一张具有连贯性的图画,如此轮流描绘。结果可能发现,该学生的问题在于父母过度的控制和支配,理性过于严厉和强大,使得她独立自由的潜能受压抑。肚子痛和遗尿一般是对理性权威者的抗拒。

连续绘画咨询法的好处是可以连续以故事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描绘潜意识中的压抑和情绪症结,更准确、更好地处理来访者的心理冲突和人格障碍;而不足则是来访者很难稳定地配合,情绪容易有起伏,影响投射效果。

四、基本结论

第一,自然图画透射法以传统精神分析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用绘画把潜意识活动和理智活动结合起来,理论上可行。作为心理咨询方法,在实践中受到客人的普遍欢迎,效果显著。从发展看,运用的绘画手段具有艺术特征,可以和其他艺术咨询手段结合起来运用,在台湾一些专家运用的艺术咨询方法中,就有这个手段,而在大陆,包括绘画、颜色、音乐等艺术咨询方法还没有广泛地开展探讨,因此,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创造发展空间。

第二,关于标准化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把自然常态的景观、事物关系作为对比的社会化标准,而不一定非要在数据上找到社会化的标准。实际上,很多社会文化习惯规则,是很难找到数据化标准作为衡量尺度的。如果一位客人画出的鱼是在空中飞翔,就直接说明他在潜意识中某种愿望被强烈压抑,期望摆脱现状,飞越升华。

第三,要充分共享绘画结果。就是必须和来访者一起分析绘画时候的动机、让来访者对画面进行解释,这种资讯共享是投射图分析方法极为重要的环节。它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一个人主观强制地沿着某种模式,模棱两可或者故弄玄虚地推测和断定,造成对来访者心理的误读。

心理自然投射图技术属于心理咨询的一种辅助手段。和其他一些心理咨询的方法一样,目前还没有被青年广泛认同,尤其是网络咨询出现以后,解释的方法很多,青年似乎不是很相信这种咨询的效果。

笔者认为,这种怀疑更多的是因为操作者没有很好地遵守职业操守,没有很好地尊重来访者的人格差异性特点,加上媒体不严肃的商业操作,影响了咨询的综合效果。比如电视公开个人心理咨询过程,严重地违反了心理咨询个性、私密以及与潜意识对话的专业规则。即便如此,笔者依然坚信,在青年成长期心理没有发生质的变化的前提下,也就是说,青年只要还处于生理和生命成长旺盛期——社会适应和人格成长完善阶段,那么,心理自然投射图技术就一定是解决青年心理困惑的有效办法之一。因为它的原理和青年心理人格成长的需求是吻合的,它的手段是符合青年心理成长特点的。

笔者坚信,要想真正科学地解决心理问题,还是应该回到日常的诊疗咨询的关系中,回到简单平和的两人对话关系中,运用个性化的有效手段,在和风细雨的爱的关照中探究并解决来访者的心理困惑,这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