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解观察法:将比较复杂的物体分解成几个部分,对各部分分别进行观察,然后综合起来,了解全貌。这种方法能培养宝宝对复杂事物的综合观察力。如让宝宝观察客轮,可先看一下客轮的外形,然后将客轮分为船首、船尾、客舱几个部分,搞清楚每部分里有些什么,有什么作用,再将观察清楚的各个部分综合起来,就能帮助宝宝很好地了解客轮的全貌。
(4)比较观察法:让宝宝同时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种观察法能培养宝宝辨别、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如区别鸭与鹅、马与驴的不同点,同时又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又如种下两颗花籽,一颗种在土壤肥沃的花盆里,另一颗种在土壤干燥的花盆里,让宝宝比较哪颗种子先发芽。幼苗长出后,一株肥水适宜,另一株缺少养料和水分,比较哪株长得健壮。诸如此类,使幼儿从小养成善于抓住事物特征和事物之间细小差别的优秀技能。
(5)追踪观察法:让宝宝在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例如,为了弄清青蛙和蝌蚪的关系,可以和宝宝一起养些小蝌蚪,让孩子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在追踪观察的过程中,让宝宝弄清蝌蚪是先长后腿还是先长前腿,什么时候它的尾巴不见了,黑色的蝌蚪什么时候变成了一跳一跳的小青蛙等问题。
(6)探索观察法:这是培养宝宝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转化、原因、结果的方法,掌握好这种方法无疑给宝宝走进科学的大门送上了一把金钥匙。如探索水的3种形态,和孩子一起来研究水是怎样从气态变成液态的,又是怎么样从液态变成固态的。在日常生活中,以上几种观察方法并不是孤立运用的,在指导孩子观察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将它们综合运用,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语言能力培养
1.宝宝的哭
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一语言行为表现为哭。最初的哭是婴儿开始独立呼吸的标志,是对外界环境的反射反应,也是由于生理需要而引起身体不舒适的一种自然反应。如当饥饿、口渴时,宝宝就会全身抖动,加深呼吸。
1个月以内的新生儿的哭声是未分化的,虽然引起哭的原因很多,但哭的声音基本上是无差别的。
1个月后,宝宝的哭声逐渐带有条件反射的性质,出现了分化的啼哭。不同原因引起的哭叫反射在口舌部位、音高及声音的连续上有了粗略的分化。但一般情况下,父母亲可没有这么专业,他们主要还是依据各种不同的现象来推断宝宝哭叫的原因。约从第5周起,宝宝嘴里开始发出一些非哭叫的声音,这种声音先是由发音器官的偶然动作而发出的,随后宝宝在玩弄自己的发音器官时也会发出许多非哭叫的声音。
2.宝宝的牙牙语
5个月左右的宝宝进入了牙牙学语的阶段,所谓牙牙学语就是类似于成人语言中所使用的某些音节的重复。这个时期的宝宝偶然能发出类似于“爸”“妈”等声音。其实这些声音对宝宝来说是无意义的,他们只是以发音作为游戏而得到快乐。聋儿在此时期也会像正常婴儿一样发出牙牙语,只因他们缺乏听觉反馈,其牙牙语停止得比正常宝宝早。
到了第9个月,宝宝牙牙语的出现频率达到高峰,同时宝宝开始模仿成人的发音,近似于词的发音增多。宝宝这时的牙牙语听起来虽有意思,但它们还是无意义和不能被理解的。到1岁左右,大多数宝宝开始说出第一个能被理解的词,如“爸爸”“妈妈”等,这时牙牙语的出现频率开始下降。
3.适时培养语言能力
六七个月时,宝宝已开始表现出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话,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如果妈妈抱着宝宝问:“爸爸在哪里”,宝宝就会把头转向爸爸。
在词汇学习方面,宝宝在1岁左右产生了最初的几个词,在1岁~1岁6个月之间能说出的词量还很少,2岁以后词汇量急剧增长,进入词汇的“爆发期”,这时是宝宝学习词汇的最好时期。父母要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
4.宝宝学说话
宝宝在1岁~1岁6个月时开始说出有意义的单词,看到父母时能分别叫“爸爸”和“妈妈”。从1岁6个月~2岁开始出现了由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语句,如“妈妈鞋”等。2岁以后宝宝就能说一句完整的话了,但都是很简单的短语。
两三岁的宝宝喜欢和成人交谈,喜欢听成人讲的简短童话、故事、儿歌,并能记住其中的内容。这时,宝宝不但能理解和直接感知与事物有关的话语内容,而且也能理解一些未能直接感知又在经验范围内的事物。因此,3岁的宝宝已能听懂成人的某些解释和劝告。
四五岁的宝宝已能和成人自由交谈,但对一些结构复杂的句子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到六七岁以后才能更好地理解成人说的复杂的话语。
情商培养
“情商”的全称应该是“情绪智力商数”,现在一般用来表示情绪智力的高低。情商是衡量个人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孩子们的情绪情感是更值得关注的。人生刚开始几年的孩子,身心发展还不成熟,情绪情感的生理色彩重于社会色彩,表现为不稳定的特征,而且孩子的意志品质、个性品质、抗挫折品质等方面处于需要培养和逐渐稳定的状态。他们可能刚刚还兴高采烈、手舞足蹈,但过一会儿就提不起精神、委靡不振,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幼儿兴趣的变化上。孩子的情商培养是一块沃土,有心的父母和老师都应该抓住时机帮助孩子在这片沃土上培育出健康而幸福的花朵!
首先,宝宝再小,哪怕刚刚出生,他们对外面的世界都是有感受的。现在甚至有研究提出从生命萌发的一刻起,我们就要重视这个小生命对世界的感受,在胎儿期就要重视情商萌发的培养。要重视怀孕的质量,在怀孕期间母亲要尽量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情感状态,既能保证胎儿健康,又为胎儿感受到的最初的情绪情感打好坚实的基础。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家长更要关注他的情绪情感,要经常与他进行交流,包括母子之间的对话、抚摩、拥抱等。让宝宝在稳定、平静的情绪状态下成长。
其次,父母要掌握一些情商培养的知识,对自己在培养宝宝的情商方面要做哪些事要有明确的认识。另外,父母必须从自身情商的培养着手。对宝宝影响最大的就是父母,父母往往应重新考虑自己的生活状态。请反过来看看你们在生活中,情绪情感通常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是不是容易发怒、失望、恐惧;是不是害怕失败;是不是在宝宝面前没有表现出良好的情绪。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情商可以成为影响宝宝的好的因素,那么,请继续你的健康生活;如果情况恰恰相反,那么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改变自己。请记住,要求宝宝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
最后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改变和教育宝宝,让宝宝在喜欢的游戏中获得良好的情商教育。
创造性培养
创造性和智力的关系,就如同弓和箭一般,弓能发箭,但箭不能射弓,就是说有创造性的人多半具有智慧,但具有智慧的人,不见得有创造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有创造性的宝宝大多拥有下列几项特质:
(1)常有“与众不同”的表现:有创造性的宝宝大多不会墨守成规,只要他们认为行得通的方式,都会去尝试,即使两者之间毫无关系,他们也会想出与众不同的组合方式。如他会把手帕当头巾,用酒瓶当花瓶。
(2)生活中经常会有“创造性产品”:如:他会将自己学习的词汇、文字组织成故事、儿歌,听来既押韵又顺口,这就是创造力的表现。
(3)有“不在意别人的看法”的特质:只要他自己觉得好、觉得妙的想法,即使别人的眼光怪异,他也会继续坚持,不会见异思迁。
假如您的宝宝具有上述特质,他离“创造性宝宝”就不远了。但还需进行正确的引导。
为了使宝宝尝到创造的喜悦,必须给他们提供创造用的物品和创建性场所,给他们的物品也要适合这个年龄时期的特点。在敲鼓、敲木琴中,宝宝就能创造出旋律;推着汽车向前走,宝宝就会想到奔跑中的汽车而高兴。
此外,玩具是开发宝宝创造性的启蒙老师。在夏季,宝宝喜欢在塑料游泳池内玩水,可在池中放进一些小熊、小金鱼、小球等玩具。其他像积木、画册、蜡笔、纸张等,也是不可缺少的。
没有玩具,就不能使宝宝通过各式各样的玩具去发挥自己的天才,所以,玩具必须丰富。
在这个年龄段,宝宝们都是以自己玩玩具为主,还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然而,有小朋友们在身边玩,能刺激创造性,比起一个人单独玩更有趣。
培养宝宝具有创造型个性品质,是父母所必须具有的能力,也是社会对孩子成长所必需的要求。
我们应该知道:人人都有创造力,只不过程度不等,而孩子则更富于创造性,他们也不善于掩饰这种创造力。具有创造性的宝宝常常言辞流利、灵活,自信,爱冒险,有应变能力,能较为持久地努力完成一件事,对一个问题能做出多种解释(即具有发散思维的能力)。
华东师大的心理学者对3~6岁的宝宝进行了测试研究,他们的结果如下:
(1)3~6岁的宝宝在各种内容的思维操作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水平随年龄增加而提高。4岁时达到高峰,上小学后的6岁宝宝则不如4岁和5岁的宝宝。
(2)在语义、图形、符号的12个测验中,3岁宝宝与4、5、6岁宝宝的发散思维能力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明显地表现在搭建构成物的结构、内容、意义、范围各方面的质量上。
(3)个体差异极其明显。即有些宝宝发散能力强,5分钟内迅速灵活地发散出相当数量的思维作品(观念、表象、图形、建造物),而有些宝宝面对试题,不知所措,甚至想不出一个合适的答案来。
(4)宝宝对抽象的模型符号或线条符号尤为关注,他们的想象力十分丰富。
(5)独特性得分高的宝宝人数少而集中,其中发散思维的独特性的平均值最低。
从上述研究成果,我们的家长一定会从中获益匪浅:创造性人才要从幼儿期培养;宝宝创造性差异的产生,除了遗传因素之外,重要的是后天环境因素,即教育。
而帮助宝宝表现创造力、发展创造力的重要条件,是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具体分为四类:
(1)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创造性人才在幼年多是比较淘气、想象丰富、敢于质疑的孩子。爱迪生小时就因此而被老师斥之为“不可救药”,而他那具有远见的妈妈却给了他一个宽松愉快的家庭环境,并亲自担负起他的启蒙教育任务。就这样走出了一位发明大王!父母不要以绝对正确自居来显示家长的权威。不要限制宝宝的行动,要给宝宝自由,鼓励他自己想、自己做,甚至允许他有一定的冒险行为,也要允许他犯错误。
(2)鼓励好奇、发展联想:每个宝宝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爱护这种好奇心和想象力,发展下去,就可能成为一种创造的动力。这是许多科学家的经历证明了的。因此家长要鼓励宝宝的好奇和想象,不要因为他们的幼稚天真,而流露出不屑一顾、冷漠轻视,甚至讥笑、斥责,家长这种无意间流露出的不屑态度,就会抑制宝宝刚刚萌生的创造欲念。
家长在鼓励宝宝好奇和想象的同时,还要多引导宝宝观察,积累丰富的表象。多讲童话、神话、科学幻想故事,有时还可在中间停顿,请宝宝思索想出解决的办法或想出结局,进行假设性和联想性训练;讲一些带有智力训练性质的故事,看一些训练智力的绘画材料,让宝宝想出答案;在日常生活中遇事多提几个假设和联想的问题让宝宝思考。
(3)鼓励宝宝提问和质疑:一般的宝宝都爱提问题,越是聪明的宝宝越爱提问,而且常提一些令人难以回答的问题。这些宝宝往往不能满足于家长对问题的一般解释,而常要提一些反问,或继续追问下去。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露出不耐烦的样子来,也不要不回答或敷衍搪塞,以免使宝宝对父母失去信心,不可因父母的无知而失望,从而挫伤他发问和思考的积极性。
在宝宝发问时,可以明确回答的,一定要通俗浅显地告诉他;宝宝不能完全理解的,家长可以稍微用一下模糊语言,讲一些他可以理解的内容;难于讲清楚,或家长也不懂的问题,索性明白告诉他:将来上学后老师会告诉你的,或者告诉他:你认字之后书本会告诉你的。最好家长能查找资料,尽量地给宝宝一个浅显易懂而又正确的说明。但是,如果不懂,千万不要胡乱回答。宝宝的提问跟父母的解答成正比,父母给出的答案越好、越多,孩子发问和思考的积极性就越高,创造、探索的欲望就越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