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该如何矫正孩子自私心理呢?我们的建议是:
(1)家长在让宝宝感到自己生活在母爱、父爱或其他爱之中的同时,也应该让宝宝懂得“回报”。每个孩子要主动回报爱他们的人,愿意送给他们好东西,愿意为他们做事。家长要珍惜孩子的这份可贵的情感。
(2)父母应引导宝宝关心别人,培养宝宝对他人情绪的敏感性。家长自己先要是一个人格素质合乎标准的人,这样才能在宝宝面前有说服力。家庭中夫妻之间、婆媳之间或邻里之间,互相体贴、照顾,随时随地嘘寒问暖,从生活的实际出发,用行动引导宝宝感受到人与人的善良美好的关系,认识到互相尊重的必要性,从而主动地去帮助别人。例如,孙子在看电视,爷爷打盹了,妈妈不妨引导孩子,看看爷爷怎么了,爷爷是不是困了,爷爷年纪大了,他要睡觉了,怎么办呢?使宝宝意识到应该关闭电视,让爷爷好好睡觉。
家庭中应将关心别人,为了别人做出让步,或为别人的快乐而做事等看做是平常的,是应该的,使孩子养成自觉性,并形成习惯。
在家庭中应该有这样一条规矩:有好吃的东西,大家都应该吃;即使是单给宝宝的东西,也要训练他能给大人吃一点。大人在这时可不要推辞或假装吃。
家庭中还应形成这样一些常规:吃饭先请老人或客人坐下;盛饭先给老人或客人盛;好吃的菜摆到老人或客人面前;分吃水果等,要把好的、大的给老人或客人;不要影响别人做事等。习惯成自然,在这样家庭里成长的宝宝一般都比较大度、有教养、有爱心、能谦让。
宽容大度的培养
嫉妒就是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这种行为又被称作忌妒,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产生嫉妒心理是失去爱抚的一种正常的反应。父母对孩子的偏心,会引起兄弟姐妹间的嫉妒,老师对孩子的偏爱,又会引起小朋友之间的嫉妒。在3岁和11岁形成两个易生嫉妒的高潮,在前一高潮期女孩子多,后一高潮期男孩子多;女孩子之间的嫉妒比男孩子之间或男女孩子之间的嫉妒要多。赏罚不公又会强化嫉妒情绪。嫉妒有时只是一种轻微的烦恼,但大多数时候却可能表现出明显的敌意。如果只是轻微的烦恼,这是无伤大碍的,假如发展成敌意,就有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宝宝年幼无知,缺乏理智,会干出什么来是很难估计的。当然,宝宝一般的嫉妒往往多表现出用言语表示不满,或者毁坏自己没有受表扬的“作品”,或者进行恶作剧使被宠爱或受表扬的小朋友难堪等等。
那么,如何避免孩子产生嫉妒心理呢?我们给父母的建议是:
(1)不要偏爱。在家庭中,对孩子间的任何事情,要尽量做到合理公平,如果出现差别,要及时解释并进行适当补偿。例如:妹妹就应当拣姐姐的旧衣服穿,这时要说明理由:这衣服还没有坏,应当节俭等。但是,不能总是拣旧衣服,一件新的也不买。适当的时候,还是要给妹妹添置比姐姐穿过的还要好的衣服。即使不从衣服上补偿,也要从别的方面,例如,吃水果,姐姐吃小的,妹妹吃大的等等,以免孩子心理失去平衡。稍大一点,逐渐习惯了,也懂得道理了,孩子便不会从这些形式上考虑父母是否偏心了。如果父母真是偏心,想掩盖也掩盖不了,子女迟早会感觉到的,长大后往往会形成家庭成员间的别扭和争吵的局面,甚至会酿成家庭悲剧。
(2)要赏罚分明、公正。家长不能有所偏袒。家长要弄明白原委,查清楚是非,分出来轻重,尽量做到赏罚合理,使宝宝心服口服,真正地认为父母是公正的。
(3)让男孩子尽量避免“女性化”,让女孩子心胸开阔,也是克服嫉妒心理的重要措施。
假如宝宝有了嫉妒心理,家长要做好疏导工作,引导宝宝看到别人的长处,学习别人的长处,将嫉妒转化成要强上进的动力,去争取赶上比自己强的人,要有宽容心。因此,日本有一位心理学家说:嫉妒是前进的动力!这也是不无道理的。
战胜羞怯的培养
羞怯的孩子不合群,喜欢独处,不愿开口说话,似乎装了一肚子的秘密,不论是父母的询问、责备或是老师的批评,都不能使他们说出内心的感受和真实想法。有时对于这样的孩子,真不知该何处下手。
心理学家、羞怯研究先驱菲力普·津巴多认为:许多成年人的羞怯本性可追溯到孩提时代。假如父母对宝宝的羞怯置之不理,那羞怯将会伴随宝宝的一生。
津巴多的研究证明,害羞儿童一般情况下学习成绩较差,不愿意参加课外活动,不愿与人交往。许多羞怯的人结婚很晚,甚至终生独身。
此外,羞怯的人可能收入不多,不能胜任责任重大的工作。甚至那些有熟练技术的人由于羞于和他人打交道而在工作中受挫折。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人以酗酒和吸毒来掩饰其羞怯的本性。羞怯程度很深的人会孤僻离群,他们应找心理学家作专门的咨询。但对于大多具有羞怯心理的宝宝来说,父母的帮助就可使他们安度难关。为此,专家为父母们推荐了以下的做法:
(1)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津巴多的研究表明,5个小孩当中有2个是怕羞的,其羞怯的程度因年龄不同而不同。津巴多的研究还表明,50%以上的男孩和60%的女孩多少都有不同程度的羞怯心理。
可是他们的老师却对此毫不知晓。这些学生以消极对待课外活动等行为来掩饰他们羞怯的心理。津巴多认为,害羞的人总是消极被动地对待一切。
但有时羞怯孩子的表现方式有可能恰恰相反。教室里的恃强凌弱者中有相当惊人的一部分实际上是很害羞的。有个幼儿园的小孩老喜欢不停地自言自语,不说话时却对他的同学又推又踢。直到他10多岁时,他的双亲才意识到他实际上很羞怯,他的好强只不过是一种遮掩罢了。因此,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这些羞怯的孩子。
(2)要以鼓励代替批评。羞怯的小孩总是习惯自责,当社交中受挫时,羞怯者往往确信那是因为自己没有出色的表现。批评使孩子受到压抑,形成自卑心理,而表扬是积极的评价,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因而首先要给予孩子以勇气。一位9岁的女孩描绘羞怯的感觉时说:“那感觉犹如自始至终被咒语镇住一样———就是一副傻呆呆的样子。”她母亲于是鼓励她要有勇气。“告诉我,不管什么事,你都能把它干好!”当她母亲这样鼓励她时,小女孩说:“那就像王子来到我身边解除了咒语。”又如林巧稚上学时,因为老师夸她有双巧手,适合做外科医生,使她后来成为闻名国内外的妇产科医生。
(3)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有时一个家庭中一个孩子很外向,惯于在社交和家庭活动中唱主角,而另一个则很内向很羞怯。为了改变这种不平衡的局面,一个五口之家在餐桌旁玩起了“新闻发布会”的游戏,每个人不论年龄大小,都要讲述一条当天发生的好消息。每个孩子均有发言的机会,其他人必须仔细聆听并给予一定的评价。这样,原本很害羞的孩子也能积极地参与。
(4)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揭到孩子羞怯的痛处,会对孩子产生意想不到的反作用。一个学生记得她母亲曾在她7岁时告诉她穿某些式样的衣服显得很胖。虽然她长大后身材一直很苗条,可这位女士仍为自己的外形不自信。
美国橄榄球队员默林·奥尔森初中时差点儿没进橄榄球队,险些断送其美好的前程,因为有许多小学同学都称他为“笨笨熊”。奥尔森对此甚为尴尬,以至羞于参加学校比赛。
于是奥尔森的父母鼓励他要勇敢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忘掉那些对自己不利的话。上中学时,有一次奥尔森被欺侮得忍无可忍,终于奋起追击一个欺侮他的同学。出乎意料的是,奥尔森居然追上了那个同学。奥尔森说:“当时我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一屁股坐在他的身上。”打那以后,他的同学再也不敢肆无忌惮地取笑他了,而且他的羞怯也奇迹般地消失了。
(5)要设法增强孩子的自我意识。羞怯的宝宝通常心目中的自我形象很差,因此父母应热情地夸奖他们的长处,培养宝宝的自信心,自信心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和人格培养有着很大影响。充满自信的孩子处世乐观,进取向上,做事积极主动,勇于尝试,乐于挑战。父母对宝宝要不断鼓励,常对孩子说:“你能行!”“我相信你!”“你做得真不错!”“棒极了!”,诸如此类发自内心的鼓励会使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肯定会消除自己的羞怯心理。
(6)要充分利用家庭的优势。让孩子把同伴带到家中来玩,让你的孩子接电话,转达电话留言,训练你的孩子慢慢学会与别人打交道。为你的孩子选一些年纪稍小些的孩子做玩的伙伴。这样一来,年纪稍大些的羞怯的孩子便成了名正言顺的领头人。或者给孩子找一个体贴而不专横,愿意充当你孩子保护人的朋友。
(7)要帮助你的孩子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给孩子找到合乎自己口味的俱乐部或活动组织,是让孩子摆脱羞怯的最好方法。可以考虑让孩子参加一些活动,如文艺活动、手艺制作活动和体操锻炼。千万别让你的孩子处在集体活动的外边。
(8)要积极寻求老师的帮助。学校是孩子羞怯最先表露出来的地方,所以也是改变羞怯心理的重要场所。老师们或许会忙于对付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而无暇顾及羞怯离群的孩子。因此,要寻求老师的帮助以使你的小孩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
心理学家汤姆·奎恩一直对他的老师布洛克曼夫人感激不尽,因为布洛克曼夫人既发现了他的羞怯性格也发现了他的长处。起初她只是问他一些她确信他能够回答并能在课堂上从容说出答案的问题,渐渐地她鼓励汤姆别怕说错,自觉地多回答问题。
(9)要多训练你的孩子。羞怯的孩子往往不知道自己说什么。要训练你的孩子在不同的场合该说什么以帮助他走出困境,如写下启发性的“开场白”,甚至把“下文”也准备好,督促他或她在镜子前多练习,并训练他或她看别人的眼睛。
(10)要有耐心。帮助孩子克服羞怯心理要有耐心,要多支持和理解孩子,要有耐心去等待奇迹的出现。相信在具有爱心的父母亲的关怀下,孩子们一定能摆脱羞怯的缠扰,勇敢地走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