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受到外界刺激而冲动发火,做出种种不理智的行为,可以说是急性的坏情绪。脾气暴躁、容易愤怒对人的身心健康与思维效率有很大的杀伤力。所以,一个人学会制怒是很有必要的。学会制怒就是要学会控制发怒的状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下面是对付一些过激情绪常用的方法,容易生气愤怒的人可以参考一下。
1.明确告诉自己:我生气了
愤怒来临时,我们往往还没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不该说的话就说出去了,不该做的事也已经做了。所以,向自己承认“我生气了”,大声说:“这件事让我很生气,现在我该怎么办?”告诉自己也告诉对方。这样做,会为你赢得正确处理愤怒情绪的机会。
2.自己努力克制一下
说出来不高兴了,还是难消心头之火,那么,就先自己努力克制一下吧。不要马上说什么或者做什么。克制冲动并不意味着积累愤怒,而只是说你在感到愤怒的时候,应该先冷静一下。遇到使你愤怒的人和事,应该想到,发怒并非良策,反而会增添新的烦恼,理智地让步,不仅可以使心理上获得解脱,还会得到别人的谅解和同情。
3.发怒之前,问自己三个问题
首先要问的是:“我发怒有没有道理呢?”然后就要问一问自己:“我发怒之后会有什么后果呢?”最后,你要问:“我还有其他的方式来替代发怒吗?”
一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在他准备上公交车时,仅仅是因为该从前门还是后门上车的问题上跟司机发生了口角,在愤怒和争执中,他随手向车里乱扔了一个易拉罐。后来,公交公司将小伙子以“寻衅滋事”的罪名起诉了。小伙子为他的愤怒付出了代价。
试想,如果那位小伙子愤怒之余能够问自己这三个问题,还会有后来他扔易拉罐的事情发生吗?还会被起诉吗?
4.找到适当的宣泄口
有个男孩子,性格很内向,心里有什么事都不愿与人说。所以,长期以来,情绪都很不稳定。对父母以及很好的朋友动不动就发火,大吼大叫。有时候一不顺心,他心里就会变得很急躁、很烦闷。会想摔东西,或是砸门,想做一些冲动的行为。因为他这样无缘无故的发火行为,让他身边的朋友都很难接受,慢慢地都不再愿意和他交往了。
令人气愤之事一旦发生,为了不使内心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必须设法把“气”排解出去。你可以找依赖的朋友或亲人,尽情地倾诉自己的不满和委屈,求得对方的开导和安慰;或是和朋友一起唱唱歌、乐一乐,把“气”放出来;也许觉得自受了委屈没处发泄,也可以大声地痛哭一场。必须提醒的是,不可以因为自己心中不快,就大肆破坏公物或者迁怒于他人。
5.让愤怒升华成力量
遇到令人气愤、不顺心的事,或长期处于逆境之中,要善于支配自己的情绪,化气愤为干劲,在逆境中奋发图强。这样,一方面使自己得到解脱,一方面也推动自己在事业上不断地进取。
6.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下问题
凡事要将心比心,就事论事,如果任何冲突矛盾,你都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一下问题,那么,很多时候,你会觉得没有理由对别人发那么大的火,自己的怒气自然也就消失了。这也是一种宽容大度,对人不斤斤计较,能为别人着想。当你学会宽容时,爱发脾气的毛病也就自行消失了。
心理常识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是指既无药效、又无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质构成的、形似药的制剂。安慰剂多由葡萄糖、淀粉等无药理作用的物质构成。安慰剂对那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的病人能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出现希望达到的药效,这种反应就称为安慰剂效应。
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人,称为“安慰剂反应者”。这种人的特点是:好与人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经常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掌控冲动的“心魔”
《黄帝内经》中说,人有七情六欲,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可见,情绪反应是人们正常行为的一方面,但用情过度却会伤害身体。很少有人生来就能控制情绪,但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学着去适应。
菲菲住的楼层隔音效果特别不好,楼上的小孩子走路就是跑的,总是有“咚咚咚”的声音传过来,这让菲菲很难忍受,总是有要打那小孩一顿的冲动。她当然不能去打孩子,所以,一直就这么忍着冲动。当然,这使她生活得很闹心。有一天,无意中和那个小孩碰了个对面,菲菲下楼小孩上楼,当菲菲听到小孩奶声奶气地跟她打招呼,说“阿姨好”,然后看到孩子无邪的眼神时,菲菲的心就那样莫名其妙地被触动了。从此,她再也没有要打那个孩子的冲动了。不过说来也怪,有了这次经历后,菲菲就不怎么听得见小孩的吵闹声了。有时即便听到了,菲菲也会觉得是小孩子在搞怪,蛮可爱的。这使得菲菲的日子过得很顺心。
菲菲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肯定是和心理有关的。冲动情绪是心理烦躁、生气的外在表现,讨厌一个东西或人时,你的情绪就会无限地把讨厌放大。而心中对其产生好感时,原本的讨厌也会一扫而空,情绪也会因此而改变许多。
生活中我们总会因为一些事情而陷入烦恼之中。烦恼虽然只是一种情绪,但却具有极大的破坏力。人在烦恼时,很容易冲动。在心理学上,冲动是指一种爆发强烈而短暂的情感状态。人一旦冲动起来,意志力就会变得很薄弱,判断力、理解力都会因此而降低,理智和自制力也容易丧失。
心理学家发现,缺少自信的男人比较容易产生冲动情绪,这种冲动实际上是他们一种错误的自我保护。如果一个男人不能自我肯定,对自身的价值不认同,他就会觉得自己是被别人瞧不起的,是受威胁的,这种心理常态的表现是怯懦、退缩。但是,遇到偶然的触发事件,却很容易引发出失控的冲动情绪,比如野蛮、愤怒,当事人在非理智状态下,能感受到反抗的快感,实际上是潜在的一种心理补偿。
人们常说,“冲动是魔鬼”。日常生活中,冲动会摧毁一个人的情感、意志、品性,许多人都会在情绪冲动时做出令自己后悔不已的事情来。因此,学会有效管理和调控自己的冲动情绪,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前提。那么,怎样控制自己的冲动呢?
1.先冷静下来
当某一事件触发了你强烈的情绪反应,在表达出情绪之前,先为自己的情绪降降温,比如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三分钟后再发怒。”然后在心中默默地数数。不要小看这三分钟,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你恢复理智,避免冲动行为的发生。
我们要学会冷静对待,远离冲动。学会在冲动将要爆发的时候,将自己抽离出来,镇静片刻,事情会变得缓和很多。
2.对事件进行重新认知
有时候人的冲动是由于对事件的认知不正确所造成的。错误的认知导致错误的情绪,错误的情绪导致错误的行为。人是很情绪化的动物,当人情绪好的时候,人的思维就活跃、行动就积极、对人也友好,因此,做事和学习都容易成功与快乐。而情绪不好,就很容易冲动,做出过激的行为。
比如一个人丢了钱,当他认为自己是委屈的,是受害者时,他便会看谁都像是做贼的,而且越发地讨厌他原来就不太喜欢的人,并且越来越怀疑是对方偷了自己的钱,导致自己陷入了愤怒之中。当他再次看到那个被他怀疑的对象时,他很有可能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和别人大打出手;而当他认识到自己不应该因为丢钱而破坏自己的情绪,更不应该为这件事而胡乱猜测别人时,他便对丢钱事件有了正确的认知,他的情绪也会因此好转,再看原来怀疑的对象,也觉得是自己原来多虑了。
3.饮食调理情绪
爱睡懒觉和爱吃垃圾食物的人容易出现暴力倾向。而多吃富含ω-3脂肪酸的鱼肉能令人减少冲动、保持冷静。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有深海鱼类,如鲑鱼、鲭鱼、鱿鱼、大比目鱼、沙丁鱼;植物有亚麻子、坚果等。
4.运动制怒
运动是有效解决愤怒的方法,尤其是多参加户外活动,主动做一些消耗体力的运动,如登山、游泳、武术或拳击等,使不快得以宣泄。所以,当你感觉自己的情绪无法控制时,可以选择做一些运动,让冲动的情绪随着汗水一起流淌掉。
心理常识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作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
通常,群体的意见、行为总是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对个体意见、行为的约束,这种约束力量就是群体压力,它的大小与群体的数量成正比。这是一种追随别人行为的常见心理效应。积极的从众效应可互相激励情绪,作出勇敢之举;消极的从众效应则互相壮胆干坏事——比如看到别人乱穿马路,不少人也跟着走捷径。“一人胆小如鼠,二人气壮如牛,三人胆大包天”,反正人多,不用自己但多大责任。现在的股市、基金市场就是如此,赔也不是赔我一个人。
悲观是缠人的消极情绪
出门担心下雨,赶火车担心误点,考试担心想不起答案,演讲担心忘词,恋爱担心被甩……悲观者似乎总在和各种各样的焦虑作斗争。
悲观除了消磨一个人的雄心、意志,使他自暴自弃、伤心抑郁之外,恐怕不会有什么好作用。其实,人生是很漫长的,即便起步时迟缓了一些,或走了点弯路,状况一时不如人,也不用过分悲观消极,这远不足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好比一个优秀的长跑运动员,刚起跑时,比别人慢了一些,并不要紧,只要他攒足劲,加加油,照样可以赶上,甚至超过前面的人,最终可能拿到金牌。
自然,看到许多人比自己强,毕竟是一件令人惭愧的事。但是,消极悲观是没有用的,相反,我们应该振作起来,冷静地反思一下造成自己落后的原因。如果一味地消极悲观,只会让我们错失一次又一次的好机会。
小翠是一个很悲观的人,上学时,她觉得自己很笨,别人学习时,她一个人就在桌子旁愣神,认为自己努力也没有用,努力也不会考出好成绩。所以,根本就不会努力学习,成绩也总在中下游徘徊。参加工作了,领导让所有下属职员做一份企划书,然后择优启用。而小翠认为老板平时不喜欢自己,所以,即使做得好,也不会被启用,正因为有这样的想法,她根本就没有认真地做那份关系着升职的企划书。
像小翠这样存在悲观心理的人,通常会认为自己缺乏机遇、缺乏赏识,以至于会“注定的”一事无成。本身定位过于消极,会使当事人由于缺乏对于“成功”的期待,而倍加恐惧失落,从而在自怨自怜中无法竭尽全力,甚至拒绝努力。
生活中,有不少人悲观的人,他们对自己的评价都是消极的,特别是在命运转折的关键时刻,这样的消极评价表现得更为突出。他们觉得自己有很多缺点,缺乏知识和能力,觉得自己不健全、不中用、无价值,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脑子里盘旋的总是“我不行”、“这件事我肯定要办砸了”、“我肯定不如别人”等等消极想法。这些消极的自我评价像一面魔镜,能把一丁点的错误,或缺憾放大为巨大的人格失败的象征,使人陷于自卑而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