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主持艺术11
49556200000069

第69章 电视出镜记者的情感表达(2)

二、信息传播为第一位

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信息是新闻传播中最主要的内容和最基本的要素,如果表达情感影响了必要信息的传播,便会影响电视机前观众了解新闻现场的真实情况。观众不能接收到来自新闻现场新闻事件的客观刺激,引发不了主观情感,更无从谈起和出镜记者产生情感共鸣了。所以,在报道中信息传播仍然是第一位的,过多的情感表达如果影响到信息的传播便不恰当了。因此,镜头前的情感表达应该把不影响信息的传播作为前提。

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重大透水安全事故,153名矿工被困井下。经过救援人员昼夜不停地奋力施救,共115名矿工被救生还。

中央电视台派出的几路记者和救援人员一样昼夜不停地坚守在救援现场第一线,不断发回有关救援的最新报道。在4月5日的新闻大型直播特别节目中,守在第二批获救矿工升井井口的出镜记者情绪非常激动,了解事件始末的观众也许知道他是在井口与救援人员和被困矿工家属一起守候了8天8夜才终于看到了生命的奇迹,可是刚看到报道的观众从他激动得语无伦次的表达中获得的有效信息却非常少,电视直播平台第一时间传播信息的优势被大打折扣。

而在山西铝厂职工医院做直播报道的记者杨松涛和在北京演播室的主持人康辉的连线中有一段报道:“刚才还有一名河南籍的获救工人,他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执意问医生要手机,他说我要给我老婆打个电话,医生把电话给了他,他拨了电话,他就问他老婆,他说我很好,你和孩子现在还好吗?所以说这些人,他们上来之后他们依然很坚强,可以说他们在井下用他们的坚强创造了8天8夜的生命奇迹,在井上这种奇迹还在延续。”杨松涛虽然也非常激动,在说这段话时,一度哽咽难言,但电视观众看到他最终强忍泪水讲完了这个动人的故事,情感适度地完成了现场报道。观众被这个故事打动了,也被记者的情绪所感染。在此,观众了解信息、了解故事是前提,只有这样才会有和记者一样的感动。

记者杨松涛事后在央视网的一次访谈节目中提到,当时帮他做直播报道的摄像记者一直在摄像机后流泪,而他自己却在克制。可见现场的情境很感人,故事内容也饱含情感,但这个时候,镜头后的摄像记者能哭,能释放情感,镜头前的出镜记者却不可以,他必须克制,因为完成报道任务是他首要的责任。

三、正面情绪温暖观众

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电视机前的观众需要被温暖,需要积极向上的情绪,在天灾人祸面前更是如此。事件本身会带给观众悲痛、愤怒、消极、不安等情绪,这些情绪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渴望温暖的情感和向上的情绪是人们出于本能的身心需要。因此,记者在出镜报道时应该适当收敛负面情绪,多用正面的情绪温暖观众。

杨松涛在谈到自己的工作经历时说:“在表达情感上,电视具有其他媒体都不具备的优势。观众看直播可以一直守到夜里一两点钟,比看春晚还晚,为什么,不仅仅是获取信息,还要获取感动。当晚就在城里救护车经过的路上,一路上都有市民在等待,救护车经过时他们激动地鼓掌,为什么,因为此时他们的行为更多是一种情感上的需要。为了表达情感,我更加注重挖掘细节,比如时汉峰给老婆的电话,比如那个笑脸橙子。在那种紧张的救援环境中,那个笑脸可以说是一个催化剂,让整个环境发生了化学反应,而我们用电视去呈现它,让医院充满了温情。”

于是我们看到了杨松涛和康辉连线时那段“笑脸橙子”的报道:“康辉,我想给你看一个橙子,你看这个橙子是一个笑脸,这是刚刚我在一名护士的桌上发现的。那名护士告诉我,‘这个笑脸是我刚刚画的,现在是给我自己看的,等我营救的那名工人他的眼罩能摘下来之后我要给他看,我希望他微笑。’其实呢,现在从我来看,获救的工人们他们的心里都是微笑的,他们不但关心着自己,还关心着工友和家人。”

同样,2008年汶川大地震,救援人员经过两天的努力,终于在一片废墟之中把被埋104个小时的贺晨曦成功解救出来。这两天中,贺晨曦的男友郑广明一刻都没有离开过女友身边,一直给予她爱和鼓励,直到她成功获救。央视记者李小萌在现场见证了贺晨曦获救的时刻。从电视画面可以看出,李小萌已经被这个生命的奇迹所感动,更为这个爱的力量所感动:“在男友的鼓励和陪伴下,她在104小时之后获救了,这是一个生命的奇迹,也是爱的奇迹。我们看到了一个渴望生命的女孩,看到了一个对她不放弃的男友。女孩得救之后说的第一句话,今晚的月亮真圆啊,让我们感到生命太美好了,生命真的太珍贵了。”

两段大灾大难中的报道,没有过多的悲痛和伤感,而是带给观众生命的力量和人间的温暖,让观众看到希望和爱。

此外,出镜记者表达情感需要符合身份。

首先,要符合记者的传者身份。

出镜记者不是置身新闻事件之外的人,也不是事件的当事者,而是事件信息的传播者。作为传者,我们通常把受者叫做“观众朋友”,以知心朋友的身份出现在观众的视线,“‘知心朋友’也不是酒肉朋友、私人朋友,而应是挚友、诤友,君子之交,同志之谊。”

因而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表达情感时,应以这样的“知心朋友”的身份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以长辈或者晚辈,过于亲密或者过于疏离的情感表达方式都不合时宜。

其次,要符合记者的年龄和性别。

出于公众的审美习惯,电视观众对不同性别的人情感表达的期待有所不同,女性可以更加柔软细腻,男性则要更加坚强理性。例如,央视记者李小萌与朱元云老人对话后掩面痛哭,电视观众觉得一切都在情理之中的同时自己也深受感动,而若是将李小萌换做男性记者,在镜头前掩面痛哭恐怕会稍显脆弱。同样,怎样的年龄该有怎样的情感表达,观众也有不同的审美期待和心理预设,记者在镜头前的表现若与之相差太大也会引起观众的不适。

通常,人们表达不同情感是通过不同的面部表情、不同的身体姿态和不同的有声语言表达方式进行的。出镜记者在镜头前也是如此。除了本文以上的分析,出镜记者还应在掌控面部表情、身体姿态、有声语言表达等技术层面做到相对自如,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在镜头前的情感表现适境得体,自己所作的出镜报道才能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