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主持艺术11
49556200000035

第35章 播音教学中的电子设备使用与教学网络化(1)

陈京生

播音专业的教学从一开始就离不开各类电子教学设备的支持。要训练学生,教师首先想到的工具就是一台可以录音和放音的录音机。播音教学中对电子设备的依赖与播音员的特殊工作环境有关。播音员本身就是电子传播的产物。播音员的诞生与广播电视使用电子技术的特殊传播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播音员的工作,一半是依靠自己的头脑和发音器官去说话,另一半则是依靠电子设备对声音图像的传输和接收。播音员与电子设备有相互依赖的特殊关系。除此之外,电子设备在播音教学中还具有必不可少的支持作用。

一、播音教学与电子设备的关系

播音教学中需要使用的电子设备主要包括录音放音设备和录像放像设备。这些设备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重现学生的声音和形象,以便教师对声音和形象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指导学生纠正自己的专业问题。

为什么重现的声音和形象才具有客观性?其实,有经验的教师不使用录音和录像设备,凭借耳听和眼看也可以对学生的声音和形象作出基本准确的评价。但学生却不然,他们自己在发音过程中听到的声音和自我感觉的形象,与别人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形象并不一致。他们据此作出的自我评价和判断常常并不准确,这种被误导的自我认识很容易与包括教师在内的其他人的看法产生冲突,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将声音和图像录制下来,进行重放,让学习者与其他人一样处在旁观者的位置审视自己的声音和图像,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进行自我评价,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指导意见。

重现的声音和图像具有客观性,还因为这些声音和图像经过了电子设备的加工。这一过程与他们将在电台和电视台从事的职业工作流程更为接近。这种接近真实工作状态的学习活动,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不借助外力的帮助,人们无法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也无法看到自己真实的形象。这听起来匪夷所思,但仔细分析人的感觉过程,这种结论并非没有道理。

我们听别人说话,声波经过空气的传导,直接进入我们耳中。我们听自己说话,一部分声波经过空气传导进入耳中,还有一部分声波是经过身体骨骼肌肉的传导进入耳中。我们听自己的声音,实际上是两种声波的混合。因此,我们自己感受到的声音,与别人感受到的声音并不完全一样。这种声音感受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声音的音色上,即共鸣的泛音引起的声音的薄厚、明暗、粗细等各种细微的声音差别。许多初次录音的同学都对自己的声音感到惊讶,觉得自己的声音变“粗”了,或者变“细”了。由于这种声音感受差别只能通过发音人自述得知,很难进行客观测定,因此我们还不了解准确的对应规律。但是对同一话语,听者与说者确实在听感上存在有差异。

至于形象的自我观察,仅凭自己的眼睛,人们并不能看到自己的面部形象。最早的自我观察方式是使用镜子,但是镜子里看到的影像是左右反向的。由于不能总盯着镜子,人们也不能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完整活动过程。一百多年前发明的照相术使记录静止影像成为可能,而后出现的电影技术能记录活动影像,人们才真正能够看到自己表情变化的活动画面。

尽管20世纪中期,录音技术和电影技术已经提供了记录声音和影像的手段,但由于设备使用费用高,并不适用于一般的学习和训练。尤其是影像记录设备。在没有录像机之前,影像记录主要使用电影胶片技术。胶片材料价格昂贵,还要进行后期的冲洗、剪接,过程繁杂,根本无法实时观看。另外,影像与声音的合成也十分复杂。因此在较长时间内,使用影像手段进行教学只是一种奢望。现在能看到的某些影像教学材料大多只是对教学活动的记录,例如,20世纪40年代拍摄的小提琴大师海费茨进行教学活动的影片。

与直接聆听和观看相比,录制的声音和图像具有更多的细节。录制声音时要使用话筒,话筒对声音的放大作用可以使人们听到更多的声音细节,察觉到许多细微的发音和表达问题。录像时通常会侧重于播音员面部的近景和特写,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播音员面部。由于观察部位缩小,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明显的表情动作会凸现出来。电子设备对声音和图像的“放大”作用,可以让学习者更明显地察觉出自己在声音和图像上存在的细微问题。

在播音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听到自己的声音,看到自己的图像,可以为教学带来极大的方便。当然,教学中使用的录音和录像设备本身受到技术水平和设备档次的影响,对声音和图像的还原不可能做到完全准确。在促进教学的同时,如果设备质量较差,也会对教学准确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

二、播音教学使用的电子设备

我国播音专业教学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使用的设备主要是上海录音器材厂出产的钟声牌便携式电子管录音机,因为型号是L601,故通常简称“601”。这种录音机个头较大,重量达15公斤,不能随意放置。说是便携,其实只能够像手提箱一样提着走动,变换一下位置。601录音机的性能指标并不高,频率范围是100~8000HZ,使用的是6.35毫米的磁带,上下轨双面录音。

601录音机最大的好处是它既可以录音,也可以放音,插上话筒可以直接录音,录好后可以直接使用机内喇叭播放。既不用前级放大设备,也不用后级功放。在10人之内的小课教学中,学生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录音和声音回放。

601录音机的声音有良好的中频,具有电子管放大器特有的温暖音色,适合语言录音。再加上使用和操作比较方便,价格相对便宜,一直是播音专业小课教学和学生练习的主要设备。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

601录音机虽然使用方便,但声音指标较低。当时主要用于全国数量庞大的基层广播站,并不是广播电台使用的专业机型。

1964年6月,中央广播事业局所属的广播器材厂研制成功635型落地式录音机,而后这种录音机成为国内广播电台使用的主流机型。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专业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这种录音机作为小课训练的主要机型,直到90年代中期。与此同时,还使用过上海录音器材厂生产的602型录音机。

635录音机的特点是频响较好,但只能固定使用,而且需要配备放音设备。当时使用的放音设备是上海中国唱片厂出产的晶体管监听音箱。这种音箱声音质量并不高,有时声音沉闷,有时声音尖利,工作状态不大稳定。

635录音机使用中的常见问题主要是转速问题,常常在录音回放的时候变调,弄得教师和学生不知所措,招致很多意见。据说是录音机驱动马达对交流电压和频率过于敏感所致。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正是改革开放的高潮时期,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全国电力紧张,大城市的电网供电都不稳定,给设备的正常使用带来困难。为此,实验室技术人员不得不为机器配备稳压电源,但收效不大。刹车不灵也是635录音机的常见问题,经常造成录音磁带断带和缠绕搅带。

除了635型录音机,20世纪90年代,播音教学中还使用过与635型录音机类似的636录音机。636录音机的稳定性和放音质量并无多少提高,机械部分经常刹车不灵,搅带、断带的问题仍然困扰着上课的老师和学生。

20世纪90年代后期,播音专业教学使用的录音设备开始进入数码时代,设备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使用的主要设备是日本TEAC公司的DAT录音机,录音质量明显提高。配套使用的调音台是英国声艺SOUND CRAFT的小型调音台,监听音箱也部分采用美国JBL的语言监听音箱。使用DAT录音机的好处是上课方便。DAT录音机虽然也使用磁带,但磁带盒很小,携带方便。另外,磁带是封闭的,不会出现令人头疼的断带和搅带问题。从那时开始,播音专业的教师不用再抱着厚厚的开盘带去上课,也不用担心录音机刹车不灵出现“飞带”了。

平心而论,DAT录音机使用方便,音质也不错。如果配上好的话筒和监听音箱,应该是不错的录音设备。但出于成本和维护便捷度的考虑,播音教学中使用的话筒一直是质量不高的国产话筒和进口的低端动圈话筒,录音效果并不好。另外,配套的国产监听音箱和不适合近场监听的JBL音箱放音质量不高,也影响了整套系统的性能。

在使用DAT录音机近十几年后,随着设备老化和DAT设备的停产,播音教学设备开始新一轮的更新换代,进入计算机加声卡和录音软件的音频工作站时代。现在,播音专业教学使用的录音设备,多数是计算机音频工作站。音频工作站录制的声音更加真实,失真更小。其非线性录制和编辑方式,使得音频材料的录制和管理变得非常方便。教师可以将录音随意裁减、组合,在回放时可以选取任意片断,不必再烦琐地倒带寻找。学生的录音可以使用移动硬盘、光盘或U盘下载带走,在课下使用自己的计算机回放,重新仔细聆听。

数字化录音为播音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

侧重于图像再现的视频录制系统,也是播音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设备昂贵,录制环节复杂,一直以来,电视播音的教学设备始终没有达到像录音设备那样简单易用。学生在校期间,看到自己形象的机会比听到自己声音的机会要少得多。原因很简单,建造一个有灯光和摄像机的电视演播间要比建造一个录音间要花费更多的资金。

播音专业的学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大规模使用电视演播设备进行小课教学,当时使用的是VHS系统,教室配备简易灯光系统。尽管图像质量不高,但也能满足一般教学的要求。相对于投入较大的播出级演播系统,这种小型演播系统更容易操作,便于教师单人使用。除了省去教学辅助人员,教师单人操作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摄录像机技术的发展,记录方式数字化的摄像机和对灯光要求不高的高感光度摄像机越来越多,为播音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最近几年,播音教学的视频摄录也逐步进入数字化和计算机化时代,并开始向高清化过渡。现在,建造一个小型简易电视演播间的费用与过去相比已大大降低。由于录像设备也兼有录音功能,而且录音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同时具有声音和图像摄录功能的电视演播间正逐渐成为播音教学的主要教学辅助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