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主持艺术11
49556200000029

第29章 试论模仿方法在发声教学中的使用(1) ——以典范作品模仿为例

孙艳梅

模仿是个体受他人刺激或影响而仿效其言行,并使自己的言行与之相同或相似,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人类生活中的基本社会技能都是经由直接模仿学习得来的。诸如幼儿学习使用筷子吃饭与学习用笔写字等,都是经由直接模仿学习的。”最典型的模仿学习是人的言语习得。

一、播音发声学习中的模仿

模仿学习在我们专业中是很重要、很普遍的方法,老师在课上示范规范的语音、正确的用声或表达方法,学生通过模仿学习,逐渐掌握专业技巧。但这不同于对典范作品的模仿。我们不赞同大学一年级学生在播音发声学习的初级阶段,在尚未掌握正确的用声方法之前就盲目地模仿典范作品或业界名人,一方面怕他们模仿别人“丢”了自己,另一方面也怕他们为了追求某种音色而错误用声。我们祖国的语言优美而富有乐感,优秀的有声语言艺术作品灿若星辰,这些典范作品就像强大的磁场吸引着求学若渴、热爱专业的学子们。其实在入学前很多学生已经开始了对优秀作品和名人的模仿学习,这时的模仿如果不得要领或不恰当,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一年级的发声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用声方法,还要帮助一些学生改掉习以为常的错误发声方式。由于前十几年的语言环境、方言影响而形成的语言习惯以及审美观念,使一些学生很难改变惯有的语音用声习惯,所以一些调值不够、口腔打不开、归音不到位、发音偏前或是靠后、说话压喉、气息不通畅等常见问题是用声方法和思想认识等多种因素结合而产生的综合性问题。因此,对学生心理层面的引导是必要的,要从心理调整和技巧训练两方面综合应对。我们不能阻止学生有意无意、无所不在的模仿学习,那么就引导他们进行恰当的模仿,以作为日常训练的一点启发和补充。播音发声学习中对典范作品的模仿既是技巧学习,又具有情绪引导、状态调整的要求,是在老师带领下了解被模仿作品的特点和突出的优点,使学生心理上认可,并以作品为榜样,在模仿的过程中,调整状态,引导学生获得与作品相近的语音或发声感觉,从而领会正确的用声方法。这个阶段的模仿不是目的,是学习手段,有点像书法训练中的临摹,边“摹”边观察字的笔画细节,比较容易掌握字的结构呼应关系。实践证明,恰当的模仿对语音发声学习有积极的意义。

二、模仿学习的方式差异

对典范作品的模仿学习不是整体复制,不是机械学习,而是“按需取材”为我所用,所以模仿的手段和方式会有所差别。

(一)局部模仿和整体模仿

从对作品模仿的侧重上,可分为对作品的局部模仿和整体模仿。每一篇作为模板的作品都很优秀而且优点很多,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学习目的不同选取其中一两个优点着重模仿,便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问题的改进上。比如有些学生发音时字腹拉不开,归音不到位,可以选择语速相对较慢,吐字清楚规整的作品着重练习吐字归音;对于方音较重,语言面貌整体存在问题的学生则需要对作品进行整体模仿,把自己置身于标准的普通话语言环境中,多听、多模仿跟读,全面学习。

(二)短期模仿和长期模仿

根据学习进展的需要决定对某一作品模仿的时间,可分为短期模仿和长期模仿。有些典范作品具有强烈的启发意义,比如,对于表达感情时太激动以致肌肉紧张的学生,纪录片《话说长江》的解说就很有启发性。《话说长江》第一版播放时笔者大概在上中学,许多年过去了,留在印象中的是主题曲的波澜壮阔和陈铎先生充满激情的解说。现在作为专业老师再听这段音乐及解说时依然心潮澎湃,但更多的是听到陈铎先生的从容、镇定,于平静中见波澜、朴实中见真情的表达。在放这段录音时,先让学生听音乐前奏,大家都认为接下来的朗诵会和着音乐依然大气磅礴,但听到的却是娓娓道来“你以为这是汪洋,这是大海吧?噢!不,这是崇明岛岛外的长江……”他仿佛正站在江边向大家诉说。正是这样看似平和的表达,顿时使学生体会到更加强烈的感情,认识到激情不是靠紧喉、不是喊出来的,状态放松才能使语言表达变化自如。

有些模仿学习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见效果。如果学生发音调值整体偏低,与个人长期的发音习惯、审美偏好及听辨能力都有关系,短时间训练很难奏效。模仿欧阳夏丹在《第一时间》的早新闻播报就很好,夏丹口齿清楚、语音规范、充满活力的播报给人以早晨清新愉悦的感觉。首先要帮助调值低的学生在心态上做好积极向上的调整,学生连续模仿一段时间后调值提高而且口腔共鸣控制适度。对任何一个作品的模仿学习都不可能用过长的时间,模仿学习应该是动态的、分阶段的,根据不同阶段学习的进展随时加以调整。

(三)外在形式模仿和内在细致模仿

对典范作品的模仿应“内外有别”。对一些作品的模仿只需“照猫画虎”,不必做太细致的分析。有些学生播读作品少变化,与语音发声基本功有关,也与状态懒散有关,可让他们模仿一些语言形式变化鲜明、起伏较大的作品,比如,抑扬顿挫鲜明、调值相对较高的娱乐新闻播报。学生在模仿播报娱乐新闻时大都会比较兴奋,容易调动较积极的情绪,能读出一定的对比变化,但要注意避免出现固定腔调。

对有些作品的模仿则需要“入木三分”。要考虑作品中所有声音表现形式的成因,体会用声时发声器官配合的综合感觉和细微差异。这样的模仿所涉及的语音发声知识较多,学习难度较大,适合有一定发声基本功的学生。

三、模仿方法在播音发声中的使用

模仿要视不同时机、不同模仿者、不同学习目的来选定不同的模仿对象以及模仿方法。

(一)根据时机

“相机行事”是必需的。很多优秀作品,无论在气息、咬字、表达技巧等多方面都是很出色的,但不适宜刚入学的学生模仿学习。这也有点像书法学习中的“临摹”,初学者要临摹楷书,楷书是基础,不能开始就学狂草。模板作品要选择有声语言作品中的“楷书”。例如,陈亮老师在齐越朗诵艺术节中的作品《大树和我们的生活》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语音标准,语速适度,精神积极向上,在语音的调值训练和吐字归音训练中很有说服力。

对于一年级下学期有一定发声能力的学生,可选择需要学生体会多种语音发声技巧融合在一起的作品。在声音弹性训练部分,笔者曾让学生听李惠敏老师朗诵的《哈里·波特》节选,听完后学生问“这是一个人播的啊?”作品开始部分是字正腔圆的节目预告,之后一会儿是粗声大气的校长,一会儿是充满稚气的哈利·波特和怯懦的纳威,不同角色配音变化多端、形象可掬。那个魔幻世界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使学生感受到声音的弹性、对比变化的妙处。

(二)根据模仿者

我们不可能脱离自己先天的声音条件无限制地改变音色,在选择作品时要充分考虑个人的嗓音条件,根据本人的声音条件、气质类型、习惯的用声表达方式来选择具体的作品和方法。在模仿的初级阶段宜选择与自己嗓音条件接近的有声作品,用声能力拓展后再扩大作品的选择范围。否则,急于求成的模仿往往容易“跑偏”。如:声音宽厚响亮的女孩硬要去模仿嗓音甜美的女声,其模仿就不免发音偏前、发嗲、咬字无力。要知道,唯有在吐字、气息、共鸣等多方面因素控制得当、相互配合、综合作用的情况下,发出的声音才会富有弹性,给人以圆润、柔美的感觉。而要达到这样的境地,是需要经过长时间循序渐进的训练的。

很多同学喜欢金北平和曾湉老师的获奖作品《老人与海》,但模仿者往往读得很压抑,没能表现出老渔夫坚强不屈、不能被打败的硬汉形象。因为模仿的学生一动感情就全身用力、喉部发紧,用声不通畅,声音送不出来。有一位同学在读《白杨礼赞》时也有类似情况:他似乎把全部的力量都倾注在稿件中,但满腔热情都堵在喉咙无法释放,感情充沛时腮帮子用力,牙关也打不开。在听了陈淳先生朗诵的《白杨礼赞》后,他似乎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平原,直抒胸臆的赞颂影响着他的感情,挑战着他的用声习惯。模仿后,他逐渐找到了声音往外送的感觉,喉部也松弛了一些。这位学生说:“想想陈淳老师读《白杨礼赞》的感觉,就能舒服些、放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