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导读
49553600000009

第9章 概 论(8)

其药仍用小柴胡汤者,盖血室之气肝主之,肝与胆为表里,胆因肝受邪而病如疟,非他药所宜,故亦主和其半表里,谓上焦气和,而骤结之血将自行。全书以阐发精当、深刻、平正而著称,是《金匮要略》诸注释本中的一部注本较早而价值很高的著作。

该书流传广泛,版本有十三种以上,清·康熙十年版为初刊本,乾隆、嘉庆、光绪年间曾多次翻印,解放前后都曾点校出版,国内各大图书馆均有收藏。

4.程林与《金匮要略直解》 程林,字云来,号静观居士,清朝新安人,精通《素问》、《灵枢》,多以经方济世,著《金匮要略直解》三卷,成书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

其书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多以《内经》、《难经》理论阐发金匮要义,结合各家精华经验加以注释,议论精辟,比喻恰当,简单生动,融会了前人学术思想,并参以个人心得,注释直截简要,分析清晰,义理详明,对方药的临床应用也多有发挥,方证对应,病证结合,能切合要领,取得精妙,有独特见解和发挥,如论述胃虚寒饮的恶阻证治,认为:寒在胃脘,则令呕吐不止,故用干姜散寒,半夏、生姜止呕,人参和胃。半夏、干姜能下胎。娄全善云:余治娠阻病,累用半夏,未尝动胎,亦有故无殒之义,临病之工,何必拘泥。又如释小柴胡汤治疗黄疸腹满腹痛条文,认为应属于内有实邪,当以大柴胡汤下之,用小柴胡汤,止呕吐可行,消腹满腹痛不够。此证仲景未言明使用何种柴胡汤,有的注家认为用小柴胡汤,而程氏则据理分析,认为应该使用大柴胡汤。由此可见其对原文和临床的结合认识,能切中要领,拓展思路。该书实为《金匮要略》注本中的善本之一。

5.沈明宗与《金匮要略编注》 沈明宗,字目南,清康熙时期浙江桐乡人,受当时研究仲景学说的影响,亦潜心于《伤寒》、《金匮要略》之学,善谈错简,著《金匮要略编注》二十四卷,成书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作者认为,金匮编次失序,非仲景原意,遂遵照“著书立说,必先纲领,次及条目”的观点,将《金匮要略》条文重新整理编次,使之既合实际,又有理致。他认为:世传的《金匮要略》刊本编次失序,与张仲景原著有所出入,有失仲景原义,须遵照“从来著书立言,必先纲领,次及题目”的观点,将《金匮要略》原文重新整理编次,使之既合实际,又趋于条理。本书在编排上与其他注家不同,认为《金匮要略》首章原概伤寒杂病通部之序列,其第一卷乃通部诊察疾病和辨证论治的纲领,故立望闻问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标本缓急、汗吐下和温等法,悉数阐明,不遗毫末。而王叔和画蛇添足,更作序例,频举汗下诸条,应该一并删除。惟以仲景原来的论述,合梓是书,可补《内经》之不足。故每于注论之后,引用《内经》解说,使二者合而为一,以证实轩岐与仲景本是一源而出,俾后学一览无疑。全书将序例列于首,次以天时、地理、脉证、汤法,鱼尾相贯于后,以利于读者登堂入室,探究旨趣。由此足见作者匠心独具,是颇有特色的一个注家。同时,沈氏于条文中也加以详细通达的注释,深得仲景精义,对学习和研究《金匮要略》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6.魏荔彤与《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魏荔彤,字念庭,康熙雍正时期直棣柏乡人,著《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三卷,成书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作者对《内经》、《难经》和《伤寒》都较为熟悉,能融会贯通。该书序言中谓“余自垂髫,喜玩轩岐之书,既乃知读仲景所著,往往以仲景所言释轩岐不明者,而以轩岐所言释仲景方浔明”,并认为医学理论与《易经》的理论多有相似或相同,书中多处引用《易经》作为解释,盛赞“仲景之书真与《易经》无二义也”,注释《金匮要略》,议论风生,叙理清晰,尤其对病机和治法,层层细辨,发挥颇多。如论述妇人血瘀腹痛的治法,认为:

妇人腹中经尽之时及产子之后,卒皆空虚,风入无所捍卫,此风及腹中之由也。风邪入腹,扰气乱血,腹中必刺痛。主之以红蓝花酒,酒以温和其血,红蓝花以行散其瘀,而痛可止”。又如论述妊娠血虚热郁的小便不利证治,认为“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者,血虚生热,津液伤而气化斯不利也。主之以当归贝母苦参丸,当归生血,贝母清气化之源,苦参降血热之火,又为虚热之妊娠家立一法也。魏氏在方药的阐发上受王晋三的影响,注释亦甚精详,既明确阐述方药所治疗病证的作用机制,又注重引用各家对方药的解说和应用,使之更为全面周详,这是一般金匮注家所少见的,故本书也是金匮较好的注本之一。

7.尤怡与《金匮要略心典》 尤怡,字在泾,号饲鹤山人,清康熙雍正间长洲(吴县)人,对《伤寒》、《金匮要略》颇有研究,且医术精湛,临证多验,著《金匮要略心典》三卷,共二十二篇,成书于清雍正七年(1729)。作者以注释精练、文笔流畅、颇得《金匮要略》要领而著称。尤氏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凡原书中简奥难通之处,宁缺而不强释;凡属传写之误,悉予订正,以突出辨证。同时,结合临床应用扩大思路,如对蛔虫病证治的阐述:吐涎,吐出清水也。心痛,痛如咬啮,时时上下是也。

发作有时者,蛔饱而静,则痛立止;蛔饥求食,则痛复发也。毒药,即锡粉、雷丸等杀虫之药。毒药者,折之以其所恶也。甘草粉蜜汤者,诱之以其所喜也。白粉即铅白粉,能杀三虫,而杂于甘草、白蜜之中,诱使虫食,甘味既尽,毒性旋发,而虫患乃除,此医药之变诈也。”又如论述血虚湿热胎动不安的治法,认为“妊娠之后,最虑湿热伤动胎气,故于芎、归、芍药养血之中,用白术除湿,黄芩除热。丹溪称黄芩、白术为安胎之圣药。夫芩、术非能安胎者,去其湿热而胎自安耳。徐大椿赞许《心典》说:

“条理通达,指归明显。辞不必烦,而意已尽;语不必深,而旨已传。”是书自问世以后,流行颇广,影响很大,后世医者多尊该书为学习仲景《金匮要略》的门径和指南。

此外,尤氏还著有《金匮翼》,全书讨论内科杂病辨治方药,补充了《心典》之不足,也很切合实用。

8.吴谦与《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吴谦,字六吉,清雍正乾隆间安徽歙县人,曾任清太医院判,对《伤寒》、《金匮要略》等有深入研究,乾隆四年奉敕主编《医宗金鉴》,为总修官。《金匮要略注》八卷是《医宗金鉴》的一部分,刊于乾隆七年(1742)。吴谦认为,旧本《金匮要略》中多有伪错,其注家常“随文附会,难以凭信”,遂参照赵以德《衍义》、徐彬《论注》等十余家善本,亲自进行删订整理。

书中对《金匮要略》原条文详加注释,如论述冲任虚寒兼有瘀血所致的崩漏证治,认为:妇人年已五十,冲任皆虚,天癸当竭,地道不通矣。今下血数十日不止,宿瘀下也;五心烦热,阴血虚也。唇口干燥,任冲血伤不上荣也;少腹急满,胞中有寒,瘀不行也。此皆曾经半产崩中,新血难生,瘀血未尽,风寒客于胞中,为带下,为崩中,为经水愆期,为胞寒不孕。均用温经汤主之者,以此方生新去瘀,暖子宫补冲任也”再如论述产后气血郁滞成实的腹痛证治,认为“产妇腹痛,属气结血凝者,枳实芍药散以调之。假令服后不愈,此为热灼血干,著于脐下而痛,非枳实芍药之所能治也。

宜下瘀血,主之下瘀血汤,攻热下瘀血也。并主经水不通,亦因热灼血干故也”。又如论述咽中痰凝气滞的证治,认为:“咽中如有炙脔,谓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气也。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饮行涎,紫苏芳香以宣通郁气。俾气舒涎去,病自愈。此证男子亦有,不独妇人也。并集各家之说分列于注释之后,便于学者掌握。

9.黄元御与《金匮悬解》 黄元御在撰成《伤寒悬解》之后,又进行了《金匮悬解》的编著工作,约成书于1754年,因此二书的思路非常相似。他将《金匮要略》的篇目、条文也重新进行调整编排,并进行一些删减,如删去“杂疗方第二十三”等三篇。他认为《金匮要略》治内伤杂病,以扶助阳气、运化气血、温煦脏腑功能为大旨。

但又兼采后世滋阴之说,推阐“阳自阴开,阴由阳降”之理,言之颇见透彻。书中逐篇诠释原文,并详述四诊九候之法。在他的《金匮悬解》中,将《金匮要略》条文分成外感、内伤、外科、妇人四大部分,各部分又按原类病法分类,每类各为一卷,卷前加以短论对该卷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阐述。

10.陈念祖与《金匮要略浅注》 陈念祖,字修园,为清乾隆时期福建长乐人,著《金匮要略浅注》十卷,刊于清嘉庆八年(1803)。作者采诸前贤如赵以德、徐彬、喻昌、尤怡等注本之精华,并结合个人心得进行编纂,文章深得《金匮要略》要旨,文词简明,浅显易懂。如论述阳明病热入血室的证治,认为:此言阳明病亦有热入血室者,不必拘于经水之来与断也。但其证下血、头汗出之独异也。盖阳明之热,从气而之血,袭入胞宫,即下血而谵语,不必乘经水之来而后热邪得以入之。彼为血去而热乘其虚而后入,此为热入而血有所迫而自下也。然既入血室,则不以阳明为主,而以冲任、厥阴之血海为主。冲任,奇脉之,又以厥阴为主。厥阴之气不通,故一身无汗,郁而求通,遂于其少阳之腑而达之,故头上汗出。治法亦当刺期门,以泻其实,刺已,周身然汗出,则阴之闭者亦通,故愈。在行文中还用小字浅释贯于其间,深入浅出,一气呵成,便于初学者诵读。

11.丹波父子与《金匮玉函要略辑义》、《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丹波元简,日本江户时期人,尤重经学和考据学的研究,著《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六卷,刊于日本宽政甲寅年(1807),相当于清嘉庆年间。该书将先贤经文列于前,个人见解评语按于后,其经文采撷精当周到,个人按语分析简要透彻,深得仲景奥义。作者对方剂的辑义诠解亦有很多发明。该书还参考宋本、徐镕本、俞桥本、赵开美本等对《金匮要略》原文进行了考订校勘。《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为元简次子丹波元坚所作,刊于日本天保王寅年(1842),相当于清道光年间。自《辑义》问世后,丹波元坚又看到《金匮玉函经二注》及朱光被的《金匮要略正义》等书籍,于是结合自己学习《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选择性地对《金匮要略》方证进行注释,并对《辑义》中一些遗漏、欠妥的《金匮要略》条文重新进行考订、校核,以补充《辑义》之不足。

12.唐宗海与《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唐宗海,字容川,晚清咸丰光绪年间四川彭县人,早年即钻研医书,是汇通中西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著《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九卷,刊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作者推崇陈念祖《金匮要略浅注》,但又认为陈氏《浅注》对脏腑气化病机之学仍守旧说,且原书条文词义的注释亦有不当之处,因此,作者在陈氏《浅注》的基础上,试图用中西汇通的观点加以注释补正,取得新的成绩。如论述热入血室的证候和治禁,认为:旧注解“必自愈”以为不须治之,其邪必将自解,夫谵语重证岂易自解?况此明有“治之”二字,何得以为不须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