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导读
49553600000015

第15章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2)

【释义】 本条论述风湿病的发汗方法。

风湿合邪,侵袭人体,大都先犯体表,客于肌腠,流注关节,卫外之气痹阻,故一身尽疼痛。此时病邪在表,治疗当以汗解,使邪从外出,如值天时阴雨不止,则外湿尤甚,又影响内湿的排泄,更须发汗,以助体内湿气蒸发,但汗之而病仍不能全愈,这是汗不得法的缘故。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今重发其汗而大汗出,则风气虽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不能愈,同时还可使卫阳耗伤。因此治疗外感风湿之病,必须照顾到风与湿的各自特性,应缓慢的发汗,使其微似汗出,缓缓蒸发,湿邪逐渐外排,只有这样,风湿始能俱去,营卫得以宣通。这是治疗外感风湿的基本发汗方法,临床必须熟练掌握。

【原文19】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释义】 本条论述寒湿在上的证候及治法。

素有寒湿,又感受湿邪,湿邪侵犯肌表,阳为湿郁,则身疼发热而面黄。这里的“面黄”,在病机上与黄疸不同,是湿郁于表的反应。表郁则肺气失宣而上逆,故发为喘。脉大是病邪在上。“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可知湿邪尚未传里。“头痛鼻塞而烦”,当是本条主证,故下文云“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因肺开窍于鼻,肺受邪而鼻为之不通,故只须纳药鼻中,宣泄上焦,使肺气通利,则寒湿散而病愈。原文中未写出药物,后世多主张用瓜蒂散,也可用鹅不食草。

【辨治要点】

主证:身疼,发热,面黄,喘,头痛鼻塞而烦,脉大。

成因:寒湿在上。

治法:宣泄上焦,通利肺气。

方药:纳药鼻中(可用瓜蒂散,也可用鹅不食草)。

【原文20】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①之。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词解】 ①火攻:用火法治疗,迫使发汗。古代的火法有熏蒸、热熨、温针等。

【释义】 本条论述寒湿在表的证治和治疗禁忌。

素有湿病,又感受外湿,卫阳为湿邪所郁阻,故出现身烦疼等症状。此条叙证简单,但可知本证必挟风寒之邪,出现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等表证。表证当从汗解,而湿邪又不宜过汗,故用麻黄加术汤发汗祛湿使邪从汗解。方中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致过汗;术得麻黄,并能行表里之湿,不仅适合于寒湿的病情,而且亦是湿病解表微微汗出的具体方法。如妄用火攻发汗,则大汗淋漓,风去湿存,病必不除。且火热内攻,与湿相合,可引起发黄或衄血等变证,故当慎用火法以大发其汗。

【辨治要点】

主证:身烦疼,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

成因:寒湿郁表。

治法:辛温解表,散寒祛湿。

方药:麻黄加术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

禁忌:火法(熏蒸、热熨、温针等)。

【原文21】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①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②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词解】

①日晡:晡,即申时,约傍晚的时候。

②取冷:贪凉的意思。

【释义】 本条论述风湿在表的成因和证治。

本证既名曰“风湿”,表明其病乃是风湿之邪为患。风湿在表,阻遏卫阳,故一身尽疼。风与湿合,风邪盛于阳,湿邪旺于阴,故身疼发热在日晡时分加重。至于本病的成因,多是由于汗出当风,或经常贪凉,风湿之邪从外侵入机体所致。病既属于风湿在表,仍当使之得微汗而解,所以用麻杏苡甘汤轻清宣化,解表祛湿。方中麻黄、甘草微发其汗,杏仁、薏苡仁利气祛湿。本方实为麻黄汤以薏苡仁易桂枝,是变辛温发散而为辛凉解表之法。本证较前者表证轻,用药量也少。

【辨治要点】

主证: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

成因:风湿郁表。

治法:轻清宣化,解表祛湿。

方药: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甘草、薏苡仁、杏仁)。

【原文22】 风湿,脉浮,身重①,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词解】 ①身重:身体困重。

【释义】 本条论述风湿表虚的证治。

感受风湿的病人,风湿之邪在表,故见浮脉。身不疼反而重,当知是气虚不能温行水湿,致湿邪布满全身而有沉重感。卫气虚弱,不能顾护肌表,而见汗出恶风,证候虽属于风湿,但气分已虚,故不当用麻黄等以峻汗,而用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除湿。方中黄芪益气固表,防己、白术除风湿,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顾表虚。“服后当如虫行皮中”,此即卫阳振奋,风湿欲解之证。本方仍属微汗之剂,故方后云“温令微汗,差。”但表虚发汗,必基于托阳益气,调和营卫上面,使卫气振奋,驱邪外出,宜加注意。

【辨治要点】

主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成因:风湿郁表,气虚不行。

治法:益气固表,健脾除湿。

方药:防己黄芪汤(防己、甘草、白术、黄芪)。

【原文23】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①,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②,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掰)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 大枣六枚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③,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④,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词解】

①自转侧:身体自如转动。

②大便坚:便秘。

③身痹:此处指身体麻木。

④冒状:此处指瞑眩、头晕眼花,这是服药后的反应。

【释义】 本条论述风湿在表兼表阳虚的证治。

伤寒八九日,是说伤寒表证八九日不解。不解的原因,是由于风、寒、湿三气合邪,互相抟聚,痹着肌表,经脉不利,故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等症。“不呕不渴”,表明湿邪尚未传里,胃气尚和。“脉浮虚而涩”,“浮虚”,为浮而无力,“涩”为湿滞,是表阳已虚而风寒湿邪仍逗留于肌表的征象。用桂枝附子汤温经助阳,祛风化湿。

方中重用桂枝祛风,伍以附子温经助阳,是为表阳虚风寒湿胜者而设,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治表虚。“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湿在里。“大便坚,小便自利”,则湿不在里,说明里气调和,湿邪仍留于肌表,只是服桂枝附子汤后,风邪已去,寒湿未尽,身体尚疼,转侧未便,故用白术附子汤祛湿温经。方中白术、附子,逐皮间湿邪,温经复阳;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是为表阳虚湿气偏胜者而设。方后注云“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是本方仍为助阳逐湿,微取发汗之剂,从肌肉经脉而祛湿外出的方法。服白术附子汤后病人可出现暂时性的身体麻木,甚则头晕眼花症状,这是服药后的反应。如同章虚谷所说“身如痹者,以风湿阴凝之邪,初服通阳之药,其气痹难开也;继而又如冒者,瞑眩也。‘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斯之谓欤”。

【辨治要点】

(1)偏于风寒

主证:恶寒发热,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

成因:表阳已虚,风寒湿邪,留于肌表。

治法:温经助阳,祛风解表。

方药: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甘草、生姜、大枣)。

(2)偏于寒湿

主证:服桂枝附子汤后,大便坚,小便自利,身体重疼,转侧未便。

成因:风邪已去,寒湿未除。

治法:温经助阳,健脾祛湿。

方药:白术附子汤(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

【原文24】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①,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②,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