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
49552400000061

第61章 Z(1)

包扎(zā)

包裹捆扎。表示捆、束等动作义的行为都读平舌声母的“扎”,多单用。如“捆扎”、“结扎”、“绑扎”、“扎腰带”、“扎领带”、“扎红领巾”、“扎裤脚”、“扎蝴蝶结”、“扎彩车”、“扎头巾”、“扎辫子”、“扎风筝”、“扎台子”等。

匝月(zā)

满一个月。如“淫雨匝月”。“匝”字,指遍、满,也指环绕。也作量词,指周、圈。平时说将东西捆了一圈儿时也称“一匝”。

咂摸(zā)

仔细辨别(滋味、意思等)。《水浒传》第二十九回写武松告别施恩后,独自前往蒋门神酒店。武松假醉佯颠,开始找事儿,一连叫酒保换了两次酒。到了第三次时,“武松提起来咂一咂,道:‘这酒也不好!快换来便饶你!’”结果是武松先用口角激怒蒋门神的小妾,将其丢进酒缸,调出了蒋门神,这才上演了一幕“武松醉打蒋门神”的好戏。

载文(zǎi)

“载”字,音zǎi,从《广韵》作亥切,中古上声字。一是指记载、刊登。相关汉语词还有“记载”、“登载”、“转载”、“刊载”、“连载”等。二是“年”和“岁”的别称。《尔雅》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相关汉语词还有“一年半载”、“三年五载”、“千载难逢”等。

装载(zài)

“载”字,音zài,从《广韵》作代切,中古去声字。读去声的“载”字,多作动词或动词词素。第一,表装载。如“载重”、“承载”、“运载”、“负载”、“过载”、“实载”、“超载”、“满载”、“空载”、“载客”、“载货”、“载体”、“载荷”、“下载”、“卸载”、“机载”、“舰载”、“载人航天飞船”等词。这一类词中的“载”字多容易误读成上声。第二,指充满(道路)。汉语词有“怨声载道”、“风雪载途”等。第三,作副词,指又、且。“载歌载舞”,容易误读成zǎigēzǎiwǔ。

糌粑(zānba)

青稞麦炒熟后磨成的面,吃的时候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捏成小团。是藏族人的主食。

簪子(zān)

别往发髻的条状物,用金属、玉石、骨头等制成。杜甫《春望》诗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句。

暂且(zàn)

暂时、姑且。容易误读成zhǎnqiě或zǎnqiě。

錾子(zàn)

凿石头或金属的小凿子。一般是左手握錾子,右手用锤子击打。

臧否(zāngpǐ)

褒贬、评论。“臧否人物”就是评价、评论人物的优劣高下。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阮籍到了晚年即口不臧否人物,常用醉酒的办法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告诫后主刘禅:“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臧”字的姓氏读音为zāng。《百家姓》收。源自春秋时鲁孝公之子彄(音kōu),字子臧,食邑于臧,其子孙以祖父为氏。春秋时有臧僖伯,东汉有臧旻,明代有臧懋循,当代有著名诗人臧克家、作曲家臧东升与臧云飞、歌唱家臧玉琰等。“臧”字,《广韵》作则郎切。极易误读成去声。

玄奘(zàng)

唐代高僧,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经典著作翻译家,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创始人。唐代佛教盛行,但众说纷纭。唐太宗贞观三年,玄奘出玉门关西行,至天竺国(今印度)的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游历天竺各地,与当地众僧辩论,名震五竺。历时十七年。贞观十九年,携经回国后专心从事译经工作,译出经、论75部,凡1335卷。所撰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国西北地区以及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以及从事考古的重要历史资料。民间将其西天取经的故事常作以夸张描述,形成了许多文学作品。如元代吴昌龄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和明代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等。

确凿(záo)

非常确实。汉语里的“证据确凿”、“确凿无疑”和“穿凿附会”等词在1985年之前是读zuò音的。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将“凿”字审定为“统读”záo。因此,“凿”字目前只有一个读音。汉语词还有“凿子”、“凿空”、“凿枘”、“凿孔”、“凿岩机”、“言之凿凿”等。

咋舌(zé)

咬着舌头,形容吃惊、害怕,说不出话。“咋”字的读音比较复杂。《现代汉语词典》、《应用汉语词典》、《新华词典》上标为zéshé,《新华字典》的标音是zhàshé。“咋”字,在中古时代是平声字,主要读音是zé,从《广韵》侧革切。中古其原意为啃、咬。如《汉书·东方朔传》载:有客难东方朔,东方朔回答:“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音tíng,草本植物的茎)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繇(音yáo)是观之,譬犹鼩鼱(音qújīng,食虫类的小鼠)之袭狗,孤豚之咋虎,至则靡耳,何功之有?”又据《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给隗嚣大将杨广写信,让其晓劝隗嚣:“春卿事季孟,外有君臣之义,内有朋友之道。言君臣邪,固当谏争;语朋友邪,应有切磋。岂有知其无成,而但萎腇(读音wěiněi,软弱无力的样子)咋舌,叉手从族乎?”若按此义推演下去,“咋舌”读为zéshé为好。另外,在“咋呼”一词里,“咋”字读zhā。在“咋样”、“咋说”、“咋办”、“咋啦”等一些方言词里,读zǎ。

逼仄(zè)

形容地方狭窄、空间很小。古代汉字的声调中上、去、入三声总称为“仄声”,与“平声”相对。

憎恨(zēng)

厌恶痛恨。“憎”字,音zēng,从《广韵》作滕切,中古平声字。相关汉语词还有“憎恶”、“憎称”、“爱憎分明”、“面目可憎”等。1957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一次审音时将“憎”字审为zēng。1985年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又做了“统读”为zēng的规定。“憎”字,极易误读成去声。

锃亮(zèng)

状态词。形容反光发亮。如“皮鞋擦得锃亮”、“小头儿梳得锃亮”、“桌面抹得锃亮”、“大理石地面锃光瓦亮”等。

甑子(zèng)

古代蒸食物(米饭)的瓦器炊具,呈桶形,底部有许多气孔,有屉而无底,用时放在鬲(lì)上。陆羽《茶经·二之具》中说:“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箪之,篾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釜涸注于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

查拳(zhā)

拳术的一种,明代回人查尚义传留下的十路长短拳法。讲究短拳长用,出手含蓄,步武讲究扣裆,动作紧凑,节奏鲜明。要求“行如风,站如钉”,特别注意精、气、神的结合。

“查”字,姓氏读音为zhā。《百家姓》收。是历史上分布较广的单姓。五代十国时南唐有歙州人查文徽,有诗《寄麻姑仙坛道士》传世。查氏家族自清朝以来名人辈出,康熙帝称之为“唐宋以来巨族”。清初有画家查士标、大诗人查慎行等。出生于浙江海宁的武侠小说家金庸,原名查良镛。另有我国著名“九叶派”诗人和诗歌翻译家查良铮,笔名穆旦,曾翻译出版了普希金、雪莱、拜伦等人的十余册诗集。“查”字,作为姓氏用字时,极易误读成chá。

札记(zhá)

指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在古代,“札”字表示写字用的小而薄的木片,同时也是一种信件式的文体,如“信札”、“手札”、“书札”、“札子”等。“札”字,极易误读成zhā。

马扎儿(zhá)

一种小型坐具,腿交叉,上面绷帆布或麻绳等,可以合拢,便于携带。“扎”字,极易误读成阴平。读这个阳平音的“扎”字,还在“挣扎”一词里用,表示用力支撑。另外,“扎”字,也读阴平音zhā。表示刺、钻进去、驻扎义,如“扎根”、“驻扎”、“扎针”、“扎手”、“扎猛子”、“扎进去”、“扎堆儿”、“安营扎寨”、“扎啤”、“扎实”、“扎眼”等。

手拃(zhǎ)

张开的大拇指与中指两端间的距离为“拃”。“拃”字做动词时,还表示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来量长度。“拃”字,极易误读成zhā。

砟子(zhǎ)

指石头或煤块等。如:“道砟”、“煤砟”、“焦砟”、“炉灰砟子”等。“砟”字,极易误读成zhā。

栅栏(zhà)

用竹条、木条或铁条等做成类似篱笆而较坚固的东西。“栅”字,极易误读成shān。当然,在“光栅”、“栅极”等词里,“栅”字是要读shān的。

侧棱(zhāileng)

方言词,指向一边斜。如“鸟儿侧棱着膀子”、“他侧棱着睡觉”等。另外,还有“侧歪”一词,读zhāiwai(轻读)。

择菜(zhái)

指把蔬菜中不宜吃的部分剔除,留下可吃的部分。另有“择不开”(比喻摆脱不开,抽不出身)、“择席”(在某个地方睡惯了,换个地方就睡不安稳)等词里的“择”字也读zhái。

鹿砦(zhài)

也作鹿寨。军用的一种障碍物。将树木的枝干交叉放置来阻止敌军的步兵或坦克。因形状像鹿角而得名。

祭公(zhài)

“祭”,为历史上较罕见的单姓用字,音zhài,从《广韵》侧界切。原为周朝畿内之国,子民原姓姬,后东迁至今河南郑州东北,始封之君为周公子祭伯,亦称“祭公”,后世因以为氏。“祭”字,作为姓氏用字,不读jì。

占卜(zhānbǔ)

古代用龟甲、蓍(音shī)草等,后世用铜钱、牙牌等推断凶吉祸福。时代不同,方法也不一样。相关汉语词还有“占星”、“占卦”、“占梦”等。

谵妄(zhān)

中医学上的病症名称。一般是由高热、中毒以及其他疾患而引起意识模糊、短时间内精神错乱的症状,如不认识熟人、说胡话等。汉语里另有“谵语”、“谵谆”等词。

观瞻(zhān)

指具体的景象和景象给人的印象,外观和对外观发生的反应。如“以壮观瞻”、“有碍观瞻”等。“瞻”字,指往前或往上看。如“瞻顾”、“瞻仰”、“瞻念”、“瞻望”、“瞻前顾后”、“高瞻远瞩”等。

颤栗(zhànlì)

即战栗。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位因紧张、害怕或发冷而发抖的样子。另外“寒颤”一词中的“颤”字也要轻读为zhan。

长孙(zhǎngsūn)

罕见复姓。《汉书·艺文志》“孝经”中有《长孙氏说》二篇。唐初有吏部尚书长孙无忌,曾参与谋划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登位。后与房玄龄等人主修《唐律》,成《唐律疏义》三十卷,乃流传至今最完整的古代法典。后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被诬谋反,迫令自杀。长孙,也指长子的长子,现在也指排行最大的孙子。

长子(zhǎngzǐ)

地名。在今山西。春秋时属晋邑。《左传·襄公十八年》中所载的“晋人执卫行人石买于长子”即此。汉置县,为上党郡治。北齐废。隋又重建,故址在山西长子县西,金时徙今地。

长子,也指排行最大的儿子。“长子”中的“长”字,从《广韵》知丈切,中古上声字。1957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一次审音时审“长子”为zhǎngzǐ。

仉(zhǎng)

音zhǎng,从《广韵》诸两切,中古去声字。《百家姓》收。其来源:一说即“掌”氏;一说为春秋时鲁国大夫党氏之后,字讹为仉。传说孟子母亲为仉氏。另外南朝梁四公子之一姓仉。汉朝梁州有仉启。明代有仉经。现今仍有“仉”氏后代。

高涨(zhǎng)

指物价、情绪、运动等急剧上升或扩展。现也多指水位上升。如“河水暴涨”、“水涨船高”、“涨潮”、“涨落”、“物价上涨”、“涨价”、“涨幅”等。另外“涨”字也读去声zhàng。一指固体吸收了液体后体积增大,如“涨肚子”、“豆子泡涨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诗)”。二指(头部)充血,如“头昏脑涨”、“涨红了脸”等。

身无长物(zhàng)

成语。源于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德行》:高门首富、大官僚王恭自恃清廉,在其叔王忱去看望他时,地坐六尺竹席。王忱向他索要多余的竹席。王恭则将自己座下的竹席送予其叔。又对王忱说:“恭作人无长物。”“长”字,在此读去声的zhàng音,从《集韵》直亮切。指多余。“长”与“物”合用,原指多余、剩余的东西。后来人们用“身无长物”来形容穷困潦倒。

啁哳(zhāozhā)

也作嘲哳,形容声音繁杂细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回忆自己谪居病卧浔阳城时称:“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朝歌(zhāo)

古都邑名,商代帝乙、帝辛(纣王)的别都。周武王封康叔为魏侯、项羽封司马邛(音qióng)为殷王皆都于此。西汉时为县名,治所旧址在今河南淇县。隋大业年间改为卫县。邹阳在《狱中上书自明》中有“邑号朝歌,墨子回车”句。左思《魏都赋》有“锦绣襄邑,罗绮朝歌”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