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
49552400000034

第34章 L(3)

瞭望(liào)

站在高处往下望或往远处望,特指从高处或远处监视对方动向,引申为观察分析。汉语里有“瞭望哨”、“瞭望台”、“极目瞭望”等。“瞭”字,容易误读成阳平liáo。“瞭”还是“了”字的异体字,现多用“了”字。

镣铐(liàokào)

指脚镣和手铐。

趔趄(lièqie)

指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仓廪(lǐn)

指储藏粮食(谷粟)的仓库。中国有古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淋病(lìn)

由淋病双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性病,主要发生在尿道和生殖系统,通过性生活传播,其症状为尿道红肿发炎化脓,尿中带有脓血,并伴有排尿疼痛。“淋”字,还作动词,指“过滤”,如“淋盐”就是将含有盐碱的土溶在水里,通过过滤器使得咸水淋下,泥土沉淀,然后再将咸水晒或熬成盐。在“淋病”、“淋盐”两个词里,极易误读成lín。

令狐(líng)

(1)古地名。春秋时晋地,在今山西临猗(音yī)一带。(2)复姓,《百家姓》收。汉代有令狐略、唐代有文人令狐楚等;金庸《笑傲江湖》中有令狐冲。“令”字,极易误读成去声。

囹圄(língyǔ)

指监狱。据《史记·汲郑列传》载:张汤欲独自更改朝廷律令,“黯(汲黯)数质责汤於上前,曰:‘公为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业,下不能抑天下之邪心,安国富民,使囹圄空虚,二者无一焉。非苦就行,放析就功,何乃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为?’”

西泠(líng)

杭州西湖孤山下的桥名,为后湖与里湖之界。历史上有“西泠十子”,清初杭州诗人陆圻等十人结社于西湖,时人因以名之。“西泠印社”是1904年由丁仁等在杭州孤山创办的中国研究篆刻艺术的学术团体,具有“印学圣地”的崇高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因地近西泠而得名,今已成为西湖著名的一大景点。“泠”字,音líng,《广韵》作郎丁切,中古平声字。原指“水清”、“清凉”等。

高屋建瓴(líng)

在高屋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田肯之语曰:“陛下得韩信,又治秦中。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势便利,其以下兵於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瓴”指盛水的瓶子,极易误读成上声。“建”是倾倒的意思。

镏金(liú)

中国特有的一种镀金方法。用溶解在水银里的金子涂刷在器物表面,待晾干后再烘烤、轧光。可对器物起装饰作用。

随大溜(liù)

指说话办事自己没有主见,跟着大多数人一起行动。多含贬义。也说“随大流”。“溜”字,音liù,后可加儿尾。

镏子(liù)

方言中指“戒指”。如“金镏子”。

弄堂(lòng)

吴方言进入普通话的词汇,指胡同或小巷。另有“里弄”、“小弄”等少数几个词。在古汉语里,“弄”只有lòng音一读,中古去声字,《广韵》作庐贡切。现今,大部分词目中的“弄”字读nòng音。

娄子(lóu)

北方方言口语里指乱子、纠纷;祸事。如“闯娄子”、“惹娄子”、“捅娄子”、“出娄子”等。

容易与“漏子”混读。“漏子”一指漏斗,二是指破绽。

镂空(lòu)

在金属、象牙、玉石、竹木等或其他材料上雕刻出穿越物体的花纹或文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镂,本钢铁之名,钢铁可受镌刻,故镌刻亦曰镂。”王安石《上人书》中有“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句。

“镂”字,《广韵》作卢候切,中古去声字,容易误读成lóu。相关汉语词还有“镂刻”、“镂花”、“镂骨铭心”、“镂月裁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见《荀子·劝学》)”等。

油葫芦(yóuhulǔ)

昆虫,外形像蟋蟀而大,黑褐色,有油光,触角大,雄虫的翅能相互摩擦振动发声。昼伏夜出,啃食棉花、芝麻、花生、麦子、大豆等作物。容易误读成yóu húlu。

掳掠(lǔlüè)

抢劫人和财物。《后汉书·冯异传》载,汉光武帝刘秀当初起兵时,冯异为汉兵俘虏。乡人向刘秀推荐冯异,与刘秀见后,冯异对其友人说:“今诸将皆壮士屈起,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现代汉语词还有“烧杀掳掠”、“大肆掳掠”、“奸淫掳掠”等。

六安(lù)

地名。在皖西,安徽地级市。古代六国地,春秋时属楚。公元前622年为楚所灭。秦置六县。汉武帝元狩二年,取“六地平安”之意,置六安国,六安之名由此而始。宋开宝四年(971年)改为六合县。“六”字,从《广韵》力竹切,屋韵。由于“六”字在中古时代是入声字,所以当地人读“六”为lù。1962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三次审音审“六安”为lù’ān。

六合(lù)

地名。在南京正北,现为南京市六合区。六合古称棠邑。东晋、南北朝时,先后置棠邑、尉氏等县、郡。隋开皇四年因境内六合山有六峰,峰峰相连,更名为六合。“六”在“六合”一词里也沿用古入声字音,读lù。1962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三次审音审“六合”为lùhé。

六幺(lùyāo)

唐代由歌舞大曲改编而成的琵琶曲目。白居易《琵琶行》里有“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句。据《乐世》诗序记载,唐贞元中,有乐工献给唐德宗一首乐曲,德宗令乐工选出曲中主要段落改编而成歌舞大曲,故名《录要》。由“录要”而有“录腰”、“六要”、“六幺”、“乐世”、“绿腰”等曲名。白居易《杨柳枝》词里说:“《六幺》《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六幺”中的“六”也应按古音读作lù,“六幺”读作lùyāo。

辘轳(lùlu)

指安装在井上绞动绳索汲水的工具。农村在没有自来水之前,是从深井里汲水食用或浇地的,一般在井口竖立一个支架,上装可以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缠绕绳索,将绳子一圈一圈地缠在辘轳上,将深井里的水桶吊上来。这种辘轳在我国很早已经使用,是现代起重绞车的雏形。李璟《应天长》词里有“柳堤芳草径,梦断辘轳金井。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句。

杀戮(lù)

(1)杀。汉语词有“杀戮”、“屠戮”、“诛戮”、“戮尸”等。(2)指合、并。如“戮力同心”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语出《墨子·尚同》:“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露天(lù)

指室外的或无遮盖的场地。如“露天演出”、“露天存放”、“露天煤矿”等。“露”字,极易误读成lòu。在由“露”字组成的合成词里,有一个义项是表示“显现”、“暴露”的,在这样的合成词里,语词结构一般比较紧密,不容拆开,这样一些词里的“露”字都是要读lù音,如“暴露”、“表露”、“流露”、“裸露”、“揭露”、“披露”、“透露”、“显露”、“袒露”、“露骨”、“抛头露面”、“赤身露体”、“原形毕露”、“不露声色”等。

读lòu音的“露”字,仅出现在口语里,也表“显现”、“显露”的意思,往往是动宾结构词,中间儿可以加添若干个词。如“露丑”、“露富”、“露怯”、“露底儿”、“露脸儿”、“露马脚”、“露面儿”、“露苗”、“露头儿”、“露馅儿”、“露相儿”、“露一手”等。

乡闾(lǘ)

指里巷、乡里、邻里。周代编户制度二十五家为一闾,是居民的基层组织。后来称居民的区域为“闾里”(乡里)、“闾巷”(小的街道,借指民间)、“闾伍”(乡里、民间)、“闾阎”(平民居住的地区,借指民间)。“闾”字,也指里巷的门,如秦代称贫苦农民为“闾左”,因为他们居住在里门的左边。汉语里有“倚闾而望”一词。《史记·陈涉世家》有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于是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闾”字,极易误读成上声的lǚ。

棕榈(zōnglǘ)

“榈”字,《广韵》作力居切,中古平声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有“统读”阳平lǘ的规定。极易误读成上声。

“棕榈”,即棕树,叶大似蒲葵,干为叶鞘形成的棕衣所包,因皮中的毛榈如马鬃一般,故名。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叫“金棕榈奖”。美国佛罗里达州有“棕榈滩县”。

捋胡子(lǚ)

指用手指顺着抹过去,使物体顺溜或干净。如“捋胡子”、“捋麻绳”、“捋丝线”等。古乐府诗《陌上桑》中写罗敷的美貌有“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句。

膂力(lǚ)

体力;力气。如“膂力过人”、“惊人的膂力”等。《后汉书·董卓传》写董卓其人:“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

革履(lǚ)

“履”字,指鞋子。“草履”就是草鞋;“革履”就是皮鞋,如“西装革履”。成语“削足适履”,意谓鞋小脚大,为了穿上鞋而将脚削小。比喻不合理地迁就现成条件,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

氯气(lǜ)

指的是一种气体元素,符号Cl。黄绿色,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有腐蚀性。可用来漂白、杀菌及制造染料、农药、塑料等。相关汉语词还有“氯仿”、“氯纶”、“氯化钾”、“聚氯乙烯”、“氯丁橡胶”、“氯碱工业”等。“氯”字,是现代字,容易误读成lù。

尝鼎一脔(luán)

尝尝鼎里的一片肉,便可知整个鼎里的肉味。比喻根据部分推知全体。语出《吕氏春秋·察今》:“尝一脟(同“脔”字)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脔”字,指的是切成小片的肉。“鼎”在古代指的是一种三足(或四足)两耳的烹饪器,多用青铜制成。

论语(lún)

儒家经典著作,中国古代四书之一。据杨伯峻先生考证,“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指语言。《汉书·艺文志》中有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在古代有西汉时的《齐论》、《鲁论》和古文本的《古论》三家,即齐人所学的谓之“齐论”,鲁人所学的谓之“鲁论”,孔子旧宅壁中所藏之书谓之“古论”。今本系东汉郑玄合三本之成,凡20篇。

“论”字,读lún,从《广韵》力迍切,中古平声字。除此之外,在与《论语》相关的词语,如《论语正义》、《论语义疏》、《论孟精义》、“上论”、“下论”、“论语派”里的“论”字也读阳平音。“论”字,极易误读成去声。

抡材(lún)

原意是挑选木材。如《周礼·地官·山虞》:“凡邦工入山林而抡材,不禁。”后指按人的才分、能力挑选、选拔人才。“抡”在这里不读阴平音。

捋胳膊(luō)

把袖子往上卷,露出胳膊来。如“捋胳膊,挽袖子”。“捋”字,容易与“撸”字一起混读成lū。

大大落落(luōluō)

形容大大方方,洒脱自然。

泺水(luò)

古水名。源出今山东济南西南,北流至泺口入古济水(此段古济水即今日黄河)。《左传·桓公十八年》所载“公会齐侯于泺”即此。“泺水”就在今济南市东北华不注山的东麓北流入大清河(黄河)。现今济南市区北部还有“泺口”,已成为山东省重要的服装批发销售集散地。市中有东西交通主干道泺源大街和泺文路。大明湖公园里有“泺源堂”。

卓荦(luò)

超绝出众。班固《西都赋》有“卓荦诸夏,兼其所有”句。“荦”字,原指杂色的牛,后形容明显或杰出。

珞巴族(luò)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珞瑜地区。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本民族文字,长期保留着刻木结绳记数记事的原始方法。主要从事农业与狩猎。

炮烙(páoluò)

“炮烙”是殷纣时使用的一种酷刑。如《荀子·议兵》中有“纣刳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容易误读成pàol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