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与养生保健
49551200000032

第32章 疾病与针灸

1.针灸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是属于中医应用针法和灸法,其两种不同治病的方法的总称;或曰合称或曰混称。

这两种不同的治病方法是不相同的。所谓“针法”,古时中医形成的习惯,称之为“针刺”,所以名著《黄帝内经》(亦称〈内经〉)里的用语,就是称作为“针刺”的。中医治病的这种方法,其针法就是应用各种特制针具,施行一定的刺激方法作用于经络穴位以防治疾病。

而所谓“灸法”,就是用艾绒等物熏灼经络穴位以防治疾病。

针和灸早在《内经》(《黄帝内经》的简称)里,就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论述,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时,在中医的领域里,人们习惯的用语,称之为“针刺”,随着社会生活不断向前发展,中医的领域里亦好,则还是一般普通百姓,渐渐形成了将“针刺”,给合称为“针灸”;或者给混称为“针灸”了,并得到了社会人们普遍承认。所以,今日社会生活实践中,不仅是中医领域里,还是民间普通百姓,都比较一致喜欢混称之为“针灸”。

2.疾病与针灸

针灸是根据自然界其阴阳的根本规律,密切结合人们疾病的实际,非常具有创造性的一种治疗疾病的好方法。

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气”和“血”来说,就是属于以营养脏腑组织、维持人的生命活动,最重要、最根本的了。

而人体和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气和血,气属阳,血属阴;二者不调,就会使人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

而中医针灸的这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就是从根本上进行调节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阴阳不调而引起的种种疾病。

在这方面,《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里,提出了符合中医科学认识性的具有指导意义或曰具有正确导向性的认识和解释,指出:

一位好的中医针灸医生,善于能够通过针刺(今日称“针灸”)阴分,诱导在阳分的邪气,针刺阴气,诱导在阳分的邪气,针刺左侧以治右侧疾病;针刺右侧以治左侧疾病,这是属于“针灸”治病的最根本性的原则,或曰法则,必需得遵循,不能违逆。

一位好的中医针灸医生,能够善于通过观察得知病者的异常状态,从外部变化可诊知内在的疾病。用这样的方法作为判断虚实的依据,尽管是见到微小的征象,但就能知道患者疾病的症结所在,依此施治,就不会使其患者发展到危险的地步。

其实,上面所说的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3.春夏秋冬各有相应的针灸部位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中医治疗疾病,亦是如此:离不开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然而,这里仅就中医治病,采用“针灸”治疗的方法来说,亦是必需要遵循春、夏、秋、冬自然规律变化的反映或曰其表现,不能违逆,只能顺从,则才有利于“针灸”的治病。

因为每年春、夏、秋、冬,各自都有相应的针灸部位,并且是很有规律性的,在这方面,我们的祖先黄帝与手下的大臣“军师”(尊称)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就涉及到了这个问题。

他们二人经过讨论后,归纳概括指出:

春天,针灸需要注意的问题:

春夏秋冬,就其针灸来说,则各有相应的针灸的部位,即根据人气的所在,来确定针灸(亦称“针刺”)的部位。

如果春天刺了夏天的部位,将使心气受伤,而脉乱气微,致邪气深入,浸潘于骨髓,不但病不能愈,反而因心火衰微,胃土失养而不思饮,并且少气。

如果春天刺了秋天的部位,将会使“五脏”中的肺气受伤。如果有肝病的话,就会使其肝病则筋挛急,肝气上逆,环周及肺则咳嗽,会使人其病,不但不愈,反而因肝气伤而时惊,而肺气伤而会使人欲哭。

如果春天刺了冬天的部位,就会使人的肾气受伤,致邪气深入而贮藏于内,使人就会发生胀满,其病不但不能愈,反而使人会出现多言多的不良现象。

上面说的一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气著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

夏季针灸需要注意的问题:

如果夏天刺了春天的部位,就会使人“五脏”中的肝气受伤,不但病不能愈,反而因为肝气受伤,随之就会使人全身懈惰无力。

如果夏天刺了秋天的部位,就会使人“五脏”出的肺气受伤,不但病不能愈,反而因为肺气受伤,随之就会使人心中不欲言语,总觉得恐惧,好像别人将要捕他一样。

如果夏天刺了冬天的部位,就会使人“五脏”中的肾受伤,不但病不能愈,反而因为肾气受伤,随之就会使人少气,水不涵木而时欲发怒。

以上所说的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堕,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

秋季针灸需要注意的问题:

如果秋天刺了春天的部位,就会使人“五脏”中的肝气受伤,不但病不能愈,反而因为肝受伤,就不能养心而心神不足,就会使人出现想要做什么事情,起来就忘了。

如果秋天刺了夏天的部位,就会使人“五脏”中的心气受伤,不但病不能愈,反而会使人因火不生土,脾虚而嗜外,心不藏神而多梦。

秋天刺了冬天的部位,就会使人“五脏”中的肾气受伤,不但病不能愈,而且会使人“五脏”中的肾气不藏,血气内散,随之就会使人洒洒恶寒。

以上所说的一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秋剌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

冬季针灸,需要注意的问题:

如果冬天刺了春天的部位,就会使人“五脏”中的肝气受伤,不但病不能愈,反而就会使人因为肝气受伤,使人就会出现体乏无力,神魂不安而欲卧,但又不能眠,合目则见怪异之物。

如果冬天刺了夏天的部位,就使人“五脏”中的心气受伤,不但病不能愈,反而会使人因为心气受伤,使其血气外泄,邪气就会乘虚侵入,而使人就会发生为诸痹。

如果冬天刺了秋天的的部位,就会使人“五脏”中的肺气受伤,不但病不能愈,反而会使人因为肺气被伤,病及其子,而肾水亏损,使人时常作渴。

以上所说的一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里,归纳概括出的精确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冬刺夏分,病不愈,令人气上,发为诸痹。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4.针灸的切忌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中医针灸大夫,实行针灸治疗疾病,与许多事物一样,亦有严格的切忌,或者说有须要严格避开的部位。

我们祖先黄帝和他手下的大臣“军师”岐伯,二人,讨论医学的时候就谈到了这个问题,并归纳概括出了这样几条必须要严禁或曰必须要严格避开的问题:

中医针灸大夫,必须要严格遵守:凡针刺或曰针灸胸部肘,必须要避开五脏,假若误中五脏会造成不良结果,如刺中心脏顷刻死;刺中肝,五天死;刺中脾脏五天死;刺中肾脏七天死;刺中肺脏五天死。

虽然不是“五脏”,如刺中膈膜,会使脏气阴阳相乱,虽然说是当时可愈,但不过一年必死。

刺胸腹时要避开五脏,主要是知道针刺的逆从,也就是说哪些部位可以刺,哪些部位应避开不刺。

所谓从,是指知道膈膜与脾肾等所在之处避而不剌,如果不了解而误刺,就是逆。

刺胸腹部位时,应先用布巾覆盖其处,然后从布巾上进针,如果刺一次病不愈,可以再刺。

进行针刺治病时,必须严肃安静,以候其气,刺肿时应摇针,以扩大其窍,而泻其邪,刺经脉病时不可摇针,以免针气外泄,这些都是针刺的法则。

以上所说的有关针灸的切忌,或曰必须要避开的一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里,归纳概括出的精确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刺中肝,五日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鬲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鬲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巾敫著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