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与养生保健
49551200000031

第31章 十二经脉之气绝为临死前之先兆

1.十二经脉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所谓“十二经脉”,就是指:人体经络的主要组成部分,称为“正经”。由手三阴、足三阴、手三阳、足三阳的表里配合,成为“十二经脉”。

其具体的,就是指:①手太阴肺经、②手阳明大肠经、③足阳明胃经、④足太阴脾经、⑤手少阴心经、⑥手太阳小肠经、⑦足太阳膀胱经、⑧足少阴肾经、⑨手厥阴心包经、⑩手少阳三焦经、⑾足少阳胆经、⑿足厥阴肝经。

要说明的是:十二经脉的阴经皆属藏而络府;阳经皆属府而络藏。

其循环的走向主要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此外,当然还有多种复杂的循环经道。

十二经脉为营卫气血不断运行的主要通路,是经络系统中的主体。

《灵枢·经别》里,对“十二经脉”,作了符合中医科学认识性的解释,指出:“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其内容意思就是说“十二经脉”它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指导治疗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十二经脉之气绝。其反映比较明显

我们的祖先黄帝和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就已经说到这个问题。

有一次,由黄帝向岐伯提问题,说:朕很想听听您说一说十二经脉之气绝,究竟是怎么回事,究竟其反映或曰其表现是怎样的?

岐伯回答说:

不论是谁,如果是太阳经脉之气绝,其病人的反映或曰其表现,非常突出明显:病人的面目上视,目睛不能转动,角弓反张,手足抽搐,面色发白,出绝汗,绝汗出即死亡。

凡是人体的少阳经脉之气绝,其反映或曰其表现,很突出明显:病人耳聋,遍体骨节弛缓无力,两眼直视如惊;这叫做:目系绝,目系绝的,一天半即死;其病人,临死之前,还有这样的反映或曰其表现,就是:其死的时候,面色先见青白,就要死亡了。

凡是阳明脉之气绝,病人的反映或曰其表现,很明显,病人口眼牵引歪斜,时时发惊,胡言乱语,面色发黄,当阳明经脉上下所循环的部位都出现脉动躁盛,及皮肉麻木不仁时,就死亡。

凡是人体少阴经脉之气绝,病人的反映和表现是非常明显的:病人面色黑,齿长而多垢,腹部胀闭,如上下不相通,就要死亡了。

凡是太阴经脉之气绝,病人的反映或曰其表现,是很突出明显的:病人腹胀而闭塞,呼吸困难,时时噫气,呕吐,呕则气上逆,气上逆则面赤,如果气不上逆,则气痞塞于中而上下不通,气上下不通则面色发黑,皮毛枯焦,就要死亡。

凡是厥阴经脉之气绝,病的反映或曰其表现,是非常突出明显的:病人觉得胸中发热,而咽干,时时小便,心烦,严重的则舌卷睾丸上缩,就要死亡了。

以上所说的,就是属“十二经脉”的气绝,其症状的基本情形。

其实,前面所说有关“十二经脉”之气绝,其反映或曰其表现的症状一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囊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