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与养生保健
49551200000021

第21章 应该如何认识阴阳(2)

食物中“五味”可以滋养其形体或曰人体,并且随之形体受到了滋养,亦会使形体进一步产生元气;而所谓“元气”,亦称“原气”,指人体维持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与活动能力。《难经·三十六难》里亦云:“命门者,……原气之所系地。”

日常生活,不论其“主食”和“副食”,或曰饮食中的气(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温煦阴精(由食物所化生的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而阴精(营养物质)可以通过气化而转变为元气(同上所说的营养物质)。

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阴精吸收食物中的气(营养物质)而形体或曰人体取养于食物中的味(营养物质);元气的气化功能将食物的精华转变为或曰转化成为阴精(营养物质),进而就滋长了形体(身体)。

以上所说的,都是属于正常好的方面,其基本情形是这样的。

下面将不正常不好的方面,作一介绍。

日常生活,如果饮食不节,食物中的味,就会使人伤其形(指人体);食物中的气(营养物质),就会伤其精(营养物质),阴精(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转化为元气(同上所说的营养物质);而元气亦可因饮食五味的失调而受损。

味属阴,饮食的糟粕,由下窍排出;气(食物中的气——营养物质)属阳,轻清的阳气升发于上窍;亦就是阳气走上窍。

日常生活中,其食物中的味,其味厚的为阴中之阴,味薄的为阴中之阳;食物中的气(营养物质),其气厚的为阳中之阳,气薄的为阳中之阴。

食物味、气,对人体或曰人体内,有各自不同的作用,其具体的就是说:食物中的味(营养物质),其味厚的有泄下作用;食物中的气(营养物质),其气薄的有发散功能,气厚的则可助阳生热。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阳火亢盛,能使元气衰弱,阳火平和,能使元气旺盛,因为阳火过亢会消蚀元气,而元气则须依赖平和的阳火的温煦。亦就是说,元盛的阳火可以耗散元气,平和的阳火可以充养元气。

仅就气味而言,辛甘而具有发散作用的,属于阳;而酸苦,则具有涌泄功能的作用,属阴。

总之,上面所说的一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6.阴阳不能偏盛(胜)

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尽管是繁多复杂的,但皆来源于日常生活中,人们食用的“主食”和“副食”,其繁多复杂的各种各样的食物。

然而,不论其“主食”和“副食”,其食物尽管是繁多复杂的,但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突出特征,就是皆离不开“五味”——酸、甜、苦、辣、咸。

而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阴阳,亦没有离开食物中的“五味”。亦就是说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辛甘,在人体或曰人体内来说,而具发散作用,属阳;酸苦,在人体或人体内来说,而具涌泄的功能作用,属阴。用古人的原话来说,就是叫做:“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但是,必须要说明的是: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阴阳不能偏盛,偏盛了,就会使人发生疾病。

为什么呢?

在这方面,《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里,归纳概括出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的认识,指出:

社会生活实践中,不论谁,因为其饮食不节,就会使其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阴阳不平衡,或曰不调和,使阴阳失去平衡时:如果是阴气(营养物质)偏亢,使其阳气(营养物质)就受病;阳气偏亢,阴气就要受病。

与疾病相联系来说,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如果是阳胜于阴,就会使人出现热症;如果是阴胜于阳,就会使人出现寒证。

所谓寒证或曰热邪,其具体的就是指:寒邪会伤害人的形体(或曰“人体”);热邪会伤害人的气分;而气分受伤,则就会使人出现疼痛;人的形体(身体)受伤,则就会使人发生肿胀。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还可作出这样的归纳概括性的认识:先痛而后肿的,是气分先伤而后影响到形体(身体);先肿而后痛的,是形体(身体)先伤而后影响到气分。

其实,以上所说的一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7.阴阳二者相互为用

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阴阳,二者间的关系为:相互为用。

开始,需要从天地与万物之间的关系说起。

天地与万物之间的情形,用古人的话来说,就叫做’“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其内容意思说:天和地,则分别居于自然界中万物的上和下;天居上,地居下。对此《类经》二卷第一注,作了认识性恰到好处的解释,指出:“天覆物,故在上;地载物,故在下。”

但是,不论怎么说,则仍然未有离开阴阳,如五运行大论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其内容意思说:天为阳地为阴,并且是“岁”——年年皆如此:上见天为阳,下见地为阴,并且是年年皆如此:“天覆物,地载物。”

阴和阳,是人体气血的相对属性。其内容是指什么呢?

回答,是指:以阴阳来区分血的属性,则血为阴,气为阳;以男和女来区分阴阳的属性,男是代表阳的属性;女是代表阴的属性。

总的说来,就是叫做: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人体的左和右,是属于阴阳升降的道路。对此,《类经》二卷第一注,作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认识性的解释,指出:人体或曰人体内,阴阳的运行,亦有规律性的轨道,即“阳左而升,阴右而降。”

生活中,人们离不开水和火。对于水和火,人们应该怎样认识呢?《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里,指出:该有这样的认识,叫做:水和火是阴阳的象征;用古人的原话来说,就是叫做:“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阴阳的运动,或曰阴阳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或者用古人的原话来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是天下地上自然界万物产生的本始,或曰其“来源”于阴阳规律的变化。

所以说,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阴”和“阳”,其二者间关系是:“阴气居于内,为阳气之守持,阳气居于外,为阴气之役使,阴阳二者相互为用”;用古人的原话来说,就是叫做“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其实,以上所说的一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8.对阴阳应有科学的认识

对阴阳的认识,是黄帝向岐伯提问题时说的,不用怎么解释,一读黄帝说的原话,使人就可以理解明白:人们应该具有的符合科学的认识,其原话就是: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为一岁,人亦应之。

但是,黄帝向岐伯提出来说:“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其内容意思说,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所说人体的三阴三阳,和天地阴阳之数不符,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的回答,指出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对阴阳还需要有符合科学这样的一些认识。

阴阳在具体运用时,经过进一步推演,可以由一及十,由十及百,由百及千,由千及万,甚至数也数不尽,但是概括起来,它的规律却只有一个。

天地之间,万物初生,未生出地面时,叫做阴处;又称之为阴中之阴;若已长出地面,就成为阴中之阳。在万物的生长中,阳和阴各有其职责,阳主发生,阴主成形。

万物的生发,因于春气的温暖;盛长因于夏气的炎热;收成因于秋气的清凉;闭藏因于冬气的寒冷。

如果说自然界其规律——阴阳如果失常,则就使其天地间的万物生长收藏的变化,亦就止息了。所以说,天有四时的阴阳变化,联系到人来说,亦应该遵循,不能违逆其规律。可以说人们是可以推知的。

以上所说的一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篇第六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日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日阴中之阳。阳予之证,阴为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