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与养生保健
49551200000020

第20章 应该如何认识阴阳(1)

“阴阳”是属于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先简要地说一说:人们对阴阳,其认识发展演变的历史基本情形;然后再说《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里,归纳概括出相当符合中医科学认识的一些精辟的论述。

1.阴阳是中国哲学上的一对范畴

可以说从古时候开始,人们对自然界中的自然现象——阴阳,就渐渐形成比较符合科学的一些认识,归纳概括说来,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人们对阴阳的认识,其最初的意义,就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不仅如此,而且密切结合社会生活中的需要,历来就被人们引申来说明气候的寒暖,等等。

随着社会实践不断地向前发展,使其人们的认识,亦不断地向前发展。例如:我国古代思想家,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看到或曰发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阴阳,所以就运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

从我国历史上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封建社以前,奴隶社会末期,西周未年伯阳父就得出了相当符合科学的认识,用他的原话来说,就是叫做:“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

再例如:相传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名著有《老子》等。他在《老子》书里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阴阳的矛盾势力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不仅如此,而且据近人研究,抵系战国末期或奏汉之际的作品《易传》(是一位儒家学者——具体人是谁,目前无据可考)里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学说,将阴阳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规律。

还有:战国末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迁之变”(《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则把“阴阳”变成了和“天人感应”说结合的神秘概念。

2.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开始,需要从《内经》先说起。

《内经》,即《黄帝内经》的简称。现分为《素问》、《灵枢》两书。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重要医学文献。据《辞海》(缩印本)载:成书年代约在战国时期。它汇集了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内经》,即《黄帝内经》的作者,其具体人,究竟是谁,目前,尚无材料可考据。

但是,《黄帝内经》因为成书的年代,大约亦是在我国春秋战国的时代,所以在“阴阳”的认识上来说,其根本的认识观点,可以说是与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如伯阳、老聃、《易传》等,对“阴阳”中哲学上的一对范畴,其认识性的一些观点,大体上是相同的;若说有所不同,就是在角度上的不同而矣!

为什么呢?

因为《黄帝内经》提出的一些认识及其根本观点,则是密切结合中医科学认识上的需要,来进行阐述和说明社会生活实践中,有关人们疾病的一些问题。

例如:《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里,根据当时社会生活实践中,思想家们的根本观点“阴阳者,天地之道”,对人们的疾病,提出了根本性的具有指导性的认识,用古人的原话来说,就是叫做: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其内容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将阴阳,看作成是天地之道。用现在人们习惯的用语来说,古人说的所谓“天地之道”,就是指自然界的规律。

阴阳对立的统一,就是属于自然界的根本规律,宇宙大自然万物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消亡,其根本或曰其根源,皆离不开阴阳。

天为阳地为阴,所以古人将父母比喻成为自然界万物变化产生的根源。

将黄帝的原话,可作这样的归纳概括:黄帝指出:阴阳可以说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分析和归纳人们认识万事的纲领,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是事物产生与消亡的本原和起点;或者说,阴阳亦是自然界中的万物,其千变万化的各种运动现象的原动力。因此,人们的疾病,其治时,亦离不开其阴阳变化的根本规律。

3.阴阳与天地与人体与疾病关系密切

“阴阳者,天地之道”,既然是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属于自然界的根本规律,那么就不言而喻,阴阳的这一根本规律,不论是天地,还是人体和疾病等等,都离不开阴阳,并且阴阳与天地、与人体、与疾病的关系,都是非常密切的。

在这方面《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里,归纳概括出了相当符合科学或曰相当符合中医科学的认识:

用古人的原话来说,就是叫做“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其内容意思说:天是清阳上升,积聚而成为天;而浊阴下降,积聚而成为地。阴阳各自的作用为:阴主安静而阳主躁动,阴阳之气,既能生长万物,而又能杀藏万物。阳的运动,可以化生清气和能量,阴的凝聚,可以构成有形的物质,例如,由于水阴寒而凝结成的固体,亦就是属阴的凝聚,而构成的有形的一种物质。

还进一步提出了“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其内容意思说:阴阳之间的关系,即对立又统一,其辨证性又很强:阴——或曰寒到极点可以转化为热;阳——或曰热到极点可能转化为寒。寒气的凝固,可以产生浊阴;热气的升腾,可以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应升不升而在下,就会使人发生飧泄;浊阴之气应降不降而在上,就会使人发生胀满。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阴阳升降运动反常,会使人的消化机能逆乱而造成的。

以上所说的一些阴阳与天地与人体与疾病,其关系皆为密切的一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阴阳应大论篇第五里,归纳概括出的连贯性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4.阴阳与人体“五脏”、“六腑”、四肢、视觉、听觉等皆有密切关系

用古人的语言来说,就叫做:“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既然阴阳是属自然界的根本规律,那么《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里,就在自然界其阴阳根本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践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更加深入更加具体明确提出了相当符合科学或曰相当符合中医科学的一些认识,指出,天地的形成,清阳之气上升而为天,浊阴之气凝聚而为地。

天气的变化,可作这样的归纳概括性的认识,叫做:地气上升成为云,天气作用于云,下降而为雨,雨来源于地面的水气,云成于天气的蒸化。

结合人体“五脏”、四肢、视觉、听觉等来说,可作这样归纳概括性的认识,叫做:清阳气出于人体的上窍,而有发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功能;而其糟粕和废水由前后二阴排出;清阳之气(人体或曰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发布于腠理,而能温煦体表肌肉;而浊厚的阴精(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则分别贮藏于“五脏”——心肝脾肺肾;清阳之气(营养物质)充实于四肢,饮食物则归入六腑。

其实,以上所说的一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注:或者名为天为阳地为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5.运用阴阳科学说明一些具体问题

社会生活实践中,一年四季,不论春秋冬夏,人们都接触各种许多具体事物,例如:水火、饮食药物的气味、饮食五味,等等。那么,按照运用阴阳科学的认识,紧密结合日常生活中,人们离不开要接触的许多具体事物,究竟应该怎样正确理解和认识呢?

在这方面,《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里,创造性的运用阴阳科学的认识,或曰应用了中医科学的认识,作了恰到好处认识性的解释,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皆离不开水火,为什么呢?

道理很简单,例如洗衣、做饭等等,都离不开水和火。按照阴阳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以水和火的性质来区分,水属阴,火属阳。

生活中,亦难要接触到饮食药物的气味,按照阴阳科学的认识或者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以饮食药物的气味来区分,气属阳,味属阴。

人们离不开食物中的“五味”——酸、甜、苦、辣、咸。为什么呢?因为日常生活中,人们食用的不论是“主食”还是“副食”,无论其食物多么繁多复杂,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突出特征,就是皆离不开“五味”,若用东汉经学家的语言来说,就叫做:“五味,酸、苦、辛、咸、甘也。”

食物中的“五味”,是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按照阴阳科学的认识或曰按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食物中的“五味”,可以滋养其形体或曰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