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百喻经》启示录:重建心灵家园
49546300000069

第69章 己如傻瓜

起因

前些日子,写了一篇文章《名字传达的信息》。起因是在一个系统的论坛里,一位网友在我的一篇文章后面的留言,对我的网名有些无理,气愤不过,就我在那个论坛里的网名和他在那个论坛里的网名进行了一些分析,也就是简单的说文解字而已,顺便讲了一些关于名字的基本常识。

其实我们的名字,大部分是父母起的,蕴涵了父母对我们的殷切希望。至于网名,大部分人都希望起得个性化一些,能够让人过目不忘,同样寓意了自己的美好期盼。

我的文章写好以后,意气风发地贴在了论坛里,也贴在了我的新浪博客里,一吐为快的感觉确实令我高兴了些日子。

可是,时隔不久,因为这篇文章,使我在系统论坛和新浪博客里风波横起。许多朋友都特别关注,纷纷问我是何原因,于是烦恼滋生。

反过来再看这篇文章时,我发现了自己致命的缺点,何必为了几句留言,大动肝火,奋起干戈。

佛说:我们应当修习忍辱柔和,宁可失去生命,也不生嗔恨之心。这和自己一贯的修为本末倒置,背道而驰,不禁汗颜。

寓言

《百喻经》里的一则寓言“害人害己”: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愚人和别人有仇,听说有一种毗陀罗咒能够使别人痛苦,于是就请法师教他,法师说这种咒语在伤害别人的时候,也会伤害自己,属于那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害人害己东西,不可修习。那人说不管那些,只要叫那人难受,我自己不在乎自损与否。

生活中与人结怨是不可避免的,危害也是十分严重的,人未被害,却先害了自己,使今生后世都陷于沉沦。人应该反省自己,以慈悲、清净、和平的修为修治内心,使自己和别人同得安乐,才是解脱自己的光明大道。

佛说:反观内省,就是告诫人们,任何事物发生都有其内在的原因,比如我的那篇《名字传达的信息》,就是自己逞强好胜的结果。反过来看,我又得到了什么,与别人结怨,使别人不痛快自己也不安宁。

当初,看到他的留言,如果一笑而过,只当是生活中一朵偶然翻起的浪花,虽然可能携带一些泥沙,随着时光飞流,很快就归于一片清明透彻。

违佛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无为无,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况乎几句泼洒言语,真是白读了圣贤书。

《金刚经》说:“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肢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把世间万物,孕育在一颗善良的心中,心才能主宰自己“不以己悲,不以物喜”。一切业罪皆来自快口快心,仔细审视这件事,不就是因为图逞一时心口快意,导致结怨生起。如果一切嗜好欲望处理不当,就可能埋伏无尽罪孽,处理得当会成为自然的天赐因缘;如果一切世俗情欲强求果报,就可能苦果自酿,痛苦一生,不得安宁,如合理追求,定会琴瑟合奏仙侣相伴,成就理想人生。佛理高雅,起步尘俗,尘俗间的生活都蕴涵了我们有意无意间的追寻,勘透了得失便是解脱,勘不透得失就是沉沦。

寒山禅师问: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禅师说: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恩怨随风飘逝,天霁云散,霞光霏迷,心底明净,神清意爽。世事变迁,因缘转换,是时间理清了心中繁杂,是自然构建了天地和谐。

人类没有情感欲望和生活的嗜好,就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和丰富的人生,大地没有四季的变迁,就无法展示自然的天成和美妙。

得悟

如此看来,一个人只要本性善良,就不要“邯郸学步”,别人走得好与坏是别人的事,只要别人开心就行,别人要说什么就让别人去说,说了之后的得失是别人的心得,自己为什么要跟着过不去呢?

这不是“毗陀罗咒”是什么呢?其实,自己就是那个傻瓜。

害人害己

昔有一人。共他相嗔,愁忧不乐。有人问言:“汝今何故愁悴如是?”即答之言:“有人毁我,力不能报,不知何方可得报之,是以愁耳。”有人语言:“唯有毗陀罗咒可以害彼。但有一患,未及害彼,返自害己。”其人闻已,便大欢喜:“愿但我教,虽当自害,要望伤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