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海军陆战队:两栖动物
49521200000011

第11章 鱼的先祖——两栖动物探索篇(7)

短肢角蟾背部的皮肤很光滑,上唇缘自颊到口角部是浅色纵纹,后肢较短,左右跟部不相遇。吻端平切呈盾状,吻向前突出,吻棱呈棱角状。蝌蚪没有唇齿,也没有角质颌,呈漏斗状。

12.我国现存的珍稀宝贝——双带鱼螈

双带鱼螈在我国分布于广西和云南南部,雄性双带鱼螈的泄殖腔壁能翻出成为交接器,体内受精,肛裂纵置或横置。双带鱼螈在洞穴中产卵20~50枚,用湿润的身体盘绕着这堆卵,一直到卵孵出为止。在孵出小生命时,成体双带鱼螈的3对细长羽状外鳃已萎缩,不过鳃裂没有封闭。双带鱼螈的幼体在其后段还有鳍褶,有侧线器官。幼体在水中生活一段时间以后,它们的鳃裂就会封闭,鳍褶慢慢消失,触突从小窝内可明显伸出,这就表示已经完成变态。它们身体细长,周身有缢纹环绕,形成许多排环褶。舌较大呈Y形,有游离缘抵向内鼻孔。肋骨较长。右肺发达,左肺退化。中耳只有不发达的耳盖骨和耳柱骨,并没有咽鼓管、鼓室和鼓膜。

13.定居在了哀牢山——哀牢髭蟾

哀牢髭蟾分布在我国云南一带,生活在哀牢山和景东无量山海拔2400米常绿阔叶林下山溪中,溪面宽而水流平缓,蝌蚪数量多。

它们属于大型的蟾,雄蟾的体长在73~82毫米。

它们蝌蚪的数量很多,但是成体之后数量就变得很少,加上它们分布地域的狭窄,因此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我们应加大保护它们的力度。

它们头体背面的皮肤布满了短而杂乱、彼此相连的肤棱,如网状,体后部有少数稍大而圆的瘰粒。背面是紫灰棕色,有许多小黑斑点,后肢横纹明显,前肢横纹不显着。腹面为乳白色,满布黑碎云斑。指、趾末端是米黄色。

它们的头宽大于头的长度,吻端圆,略超出下颌,吻棱明显;鼻孔近吻端;眼睛较大,眼球上半是灰黄色,下半为浅蓝色;鼓膜所在的地方很隐蔽,不容易看见;上颌齿强壮,没有犁骨齿;舌头偏大,后端缺刻较深。前肢长,前臂及手超过体长的一半;指粗,末端呈球形。

14.乡城齿蟾,我们共同的保护对象

乡城齿蟾分布在我国的四川、云南地带,生活在海拔2000~3000米的中甸高原水溪中。由于它们分布地域狭窄,造成目前其数量越来越少,我们应该加大对它们的保护力度。

它们的体型偏小,雄蛙的体长小于雌蛙的体长,雄蟾体长43~55毫米,雌蟾50~60毫米。吻钝圆,吻棱不显着;没有鼓膜;上颌有齿,没有犁骨齿。皮肤粗糙,布满疣粒,而且还很大;肛下疣粒显着,腋腺为浅黄色,股腺大而圆。腹面相对光滑并且没有斑点。通体灰棕黄,四肢有窄横纹。

15.通体布满高贵的紫色——尖吻蛙

尖吻蛙被发现是在度喀拉拉邦高止山脉西部。在2003年的时候,它们的足迹很少,很难见到它们。由于它们的数量很少,目前已经是濒危灭绝的生物。它们生活的地域很奇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地下度过,很难发现它们的存在,因此,直到今天我们对它们的了解仍然非常少。

16.巴克斯特怀俄明蟾蜍

巴克斯特怀俄明蟾蜍的身体是一种咖啡色、灰色或绿色,并带有斑点的两栖动物,成年后体长约5厘米,体重约250克。曾广泛见诸美国怀俄明州西南部平原的湿地、可灌溉草甸。

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野外已经很难见到它们的踪迹了,据记载,1994年巴克斯特怀俄明蟾蜍在野外灭绝(指该物种已不能在野外生产能长到成年的后代)。

专家认为,其灭绝的原因,主要因为杀虫剂的广泛使用、天敌的增多和气候变化。目前,只有在怀俄明州毛特腾森湖野生生物保护区才能见到巴克斯特怀俄明蟾蜍。

17.肯尼亚撒加拉蚓螈

肯尼亚撒加拉蚓螈的身体呈蓝褐色,没有腿,看上去更像一只蠕虫,在它的头部两侧长着触须,能够有效地探测猎物的化学信号。

肯尼亚撒加拉蚓螈是现今唯一完全没有四肢的两栖动物,基本没有尾巴或仅有极短的尾巴,多数蚓螈也像蚯蚓一样穴居,生活在湿润的土壤中。目前,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它们的数量在一天天减少。

18.用胃来孵化下一代,你相信吗

胃溪蛙生活在水温大约20℃的干净溪流周围以及山区森林。胃溪蛙的身体长4~5厘米,眼睛突出,瞳孔垂直,鼓膜不明显。体型粗壮,身体的颜色如为深橄榄绿,上面则会有一些不太显着的花斑纹;有的成员身体为黑色,腹部为白色。

胃溪蛙的生殖情况一直是备受学界关注的,要不是有真实的事例存在,我们怎么也不会相信,它们用胃来孵化新的生命。具体的情况是这样的:雌蛙将受精的卵吞入胃中,此时胃腺消失,胃液的分泌停止,因此,胃的消化功能暂停,从而成为提供蝌蚪发育得很好的育儿袋;当蝌蚪变成了小娃,雌蛙将它从嘴里吐出来之后,雌蛙的胃又恢复了以前的消化功能。由于胃溪蛙奇特的生育方式,很多科学家试图从胃溪蛙身上研究出治疗胃溃疡的好方法,可惜的是,它们只分布在澳洲东部,1980年之后就没有记录了,可能已经绝种了。

19.巴拿马金蛙

巴拿马金蛙,又被称作泽氏斑蟾。一般体长4~5.5厘米,吻很尖,鼓膜不明显。巴拿马金蛙有苗条的身躯和修长的四肢,内侧及外侧手指或脚趾特别短。皮肤光滑,体色呈鲜艳的黄色或橘色,有明显的黑色斑点,具有警告敌人有毒的功能。

巴拿马金蛙是属于陆栖动物,栖息于热带雨林。

春季与夏季是它们的繁殖期,将卵产于雨水造成的暂时性积水或泛滥区,卵和蝌蚪的成长都很快,卵孵化成蝌蚪仅需24小时。

由于壶菌引起的病症流行,巴拿马金娃在野外目前已经难见其踪迹。

巴拿马金娃属于华盛顿公约(CITES)所列的第一级濒临绝种保育类,禁止进口及饲养。居住地的破坏、气候的改变和疾病是造成族群下降的主要原因。

20.全球十大透明物种之首——透明蛙

玻璃蛙,你知道吗?你对它们有多少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可谓无奇不有,自然界造就了许多奇特怪异的物种,其中有一类动物身体呈现透明状,甚至透过它们的皮肤可清晰看到内脏器官,以及跳动的粉红色心脏。

这种外形奇特的青蛙生活在委内瑞拉,其身体透明的特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所在的生存环境。它们的身体呈现出青柠檬绿色,心脏、肝脏和消化道都看得一清二楚。

21.已经灭绝的金蟾蜍

金蟾蜍,又称环眼蟾蜍,美洲蟾蜍的一种,曾经大量存在于哥斯达黎加蒙特维多云雾森林中一片狭小的热带雨林地带,其雄性个体全身金黄色,因此被叫做金蟾蜍。但是,目前金蟾蜍已经灭绝,一般认为,造成金蟾蜍灭绝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

金蟾蜍主要生活在地下,仅在交配季节现身到雨林中来。交配季节一般在干燥季节过后、降水量略有升高的4月份,持续数周时间,此时,雄蟾蜍会大量聚集在地面上的水洼中,等待雌蟾蜍的到来。雄蟾蜍相互争斗,以获得交配的机会,直到交配季节的结束。

此后,雄蟾蜍重新隐避到地下,雌蟾蜍将卵产在季节性的水洼中,每次产卵平均228粒。两个月后卵自动孵化成蝌蚪。成年雄金蟾蜍体长3.9~4.8厘米,全身金黄色,皮肤光泽明亮,与普通蟾蜍有很大不同。雌金蟾蜍个头略大,体长4.2~5.6厘米,外形与雄金蟾蜍有很大不同,皮肤是黑底,伴有深红色大型板块,并镶有黄边。

关于金蟾蜍灭绝的原因,一些专业人士或相关机构给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金蟾蜍为哥斯达黎加第一个因全球变暖而灭绝的物种;有人指出,金蟾蜍的灭绝主要是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气候变化;此外,紫外线的增加、菌类物质、寄生虫以及低pH值环境也是可能的原因。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给出解释:可能是金蟾蜍的栖息地过于狭小、全球气候变暖、壶菌疾病感染和空气污染等多种原因的结果。

22.紫色青蛙

紫色青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青蛙,在2003年首次被发现,它的存在鲜为人知,常年生活在地下4英尺(约合1.2米)以下环境中。

紫色青蛙,依据它们的名字,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它们身体的颜色。

是的,它们浑身呈明亮的紫色,脑袋小、嘴巴尖、眼睛细。经科学家鉴定,这是一种非常珍稀的青蛙,而且是和恐龙同时代的生物,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目前,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它们的数量正变得日渐稀少。

23.山鸡细趾蟾

山鸡细趾蟾主要生存于拉丁美洲的蒙特塞拉特岛和多米尼加,种群数量在过去10年中减少了80%。目前,被列为濒临灭绝物种当中。

造成它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火山爆发导致栖息地的聚减和壶菌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