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海军陆战队:两栖动物
49521200000010

第10章 鱼的先祖——两栖动物探索篇(6)

尾斑瘰螈主要分布于贵州(雷山、梵净山)、湖南(西南部)一带。食物以水生昆虫、鞘翅目幼虫、虾和蝌蚪等为主。栖息在海拔500~1800米茂林深处的大、小山溪内,有时在溪边清水中也能看到。成螈常常生活于溪底石上或岸边。

雄螈全长122~145.5毫米,雌螈全长131~154毫米。头部呈梯形,略扁平,吻端平切,头侧有腺质脊棱;唇褶极发达,犁骨齿列呈“∧”形。皮肤比较粗糙,有不规则的沟纹,沟纹间满布小痣粒。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末端天然互达对方掌部;4个指,5个趾;缘膜宽肩,尾短,鳍褶较薄。足体背面颜色为棕褐色,有三行土黄色纵纹;雄螈尾的中段和后段有紫红斑,身体的腹部有橘红斑。4月底是产卵的最好季节,卵单粒黏附在石缝内,胶囊椭圆形,动物呈棕色,植物呈乳白色。

2000年8月1日,尾斑瘰螈现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

4.小巧可爱的蓝尾蝾螈

蓝尾蝾螈的尾部末端常为蓝色。

蓝尾蝾螈在我国有2个亚种,分布在云南、贵州一带。栖息于海拔1700~2600米的水沟、水塘内,常有杂草等植物生长。

每年的6~7月是产卵的最佳时期。雄螈的长度在85毫米左右,雌螈100毫米左右,头呈扁平状;吻端钝圆,突出于下唇;吻棱比较明显,鼻孔近吻端,吻长要大于眼径;口裂恰在眼后角后下方;上、下颌间有细齿分布,犁骨齿两列成“∧”状,前端在内鼻孔之间的水平部位会合,后端斜向外;舌很小但是较厚,卵圆形,前后端与口腔底部相连,两侧游离。前肢比后肢要细弱得多,当前后肢贴体相向时,指、趾重叠或达对方的掌踱部;四趾几乎等长,内踱突出不是很显着,外踱突出明显成锥状。

皮肤有些粗糙,但是胸腹部较光滑,有细横皱纹。头、背、体侧及尾满布较大疣粒;枕部“∨”形隆起与背脊棱相连,直达体后端;咽喉部有颈褶及细疣粒。目前,此类物种已经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

5.体型最大的——虎皮蝾螈

虎皮蝾螈分布在加拿大和美国地区。大多数在地底下生活,只有在繁殖期间可见到它们的踪迹。身体全长在180~200毫米,有的成员长度可达330毫米,被认为是陆生有尾类中体型最大者。

繁殖方式是卵生。在繁殖期间,可在农地水池、森林、湖泊、沼泽地见到它们的踪影。每胎可产100颗卵,24~30天即可孵化。

虎皮蝾螈多占有啮齿类乳动物或蟹虾的既有巢穴。虽然它们有自行掘穴的能力,但它们一般很少自己动手去筑巢。

6.我国的特有物种——大凉疣螈

大凉疣螈分布在中国四川西南部地区,也是我国的特有物种。

繁殖方式是卵生。栖息在海拔1300~2700米的山区。不繁殖的时候居住在陆地上,在山顶溪流及其附近草丛中比较常见。身体长度180~230毫米,尾巴的长度占头体长度的110%(雌)~130%(雄)。

头部背部两侧有显着的骨质嵴棱。犁骨齿列呈尖端向前的倒“V”字形。皮肤比较粗糙,密布瘰粒。全身棕黑色,只有头背的耳后腺、四肢的指趾端以及尾下缘是橘黄色。背侧瘰疣(肋腺)不明显,且略呈方形。大凉疣螈最好的繁殖期一般在5~6月,这期间,它们进入溪流、水洼中求偶、排精、纳精与产卵。卵单粒产在水草上,卵径在2~2.5毫米。

7.台湾的珍稀物种

琉球棘螈在中国仅分布于中国台湾省。国外分布在日本的奄美大岛、德之岛、冲绳岛及渡嘉敷岛。

琉球棘螈繁殖方式是卵生。身体的长度在160毫米左右。全身棕黑色,仅泄殖肛孔周围、手足腹面与指趾端和尾下缘是橘黄色。头宽而扁,头背两侧有骨质脊棱。躯干及尾巴根部背面较扁平,正背中央脊棱显着,有的分节或不分节;两侧较平,有与肋骨相应的棱起,背侧瘰疣下方有肋骨尖端支持,整体看来,形似窄长叶片。皮肤有的粗糙有的很平滑。犁骨齿列呈尖端向前的倒“V”字形。琉球棘螈栖息在树林中,一般是靠近耕作区的树林间据多数。

除了繁殖期,它们会在陆地生活,白天隐藏起来,一般藏匿在石块、腐朽的木头、落叶下,到了晚上才出来活动,不过下雨天也会出来,活动也比较频繁。繁殖期在每年的1月下旬到6月下旬,这段时期它们会把卵产在静水水域岸边斜坡上的落叶下或腐烂植物的土壤中。它们的觅食对象是小型无脊椎动物、幼虫、昆虫。

8.浙江镇海的特种动物

镇海棘螈只分布在我国浙江省镇海县,现改为宁波市的镇海镇。

栖息在海拔100~200米的丘陵地区。平常生活在陆地上,白天多隐藏在阴暗潮湿、土壤疏松之处的草丛、土穴、石下或石缝中,到了晚上才出来活动。它们是以小型螺类、蜗牛、蚯蚓、蜈蚣、马陆、布行虫等为食物。

镇海棘螈的繁殖方式是卵生,每年的11月下旬到第二年的4月是它们的冬眠期。4月之后,进入闭塞度较好的静水河流附近求偶、排精、纳精,产卵于距水面20~100厘米的岸边斜坡上。每个镇海雌棘螈可产卵72~94粒,堆成一团,被杂草或落叶所掩盖。卵单生,乳黄色,直径3.2~3.4毫米。胶膜充分吸水膨胀后直径可达到10.5毫米,像珍珠一样晶莹。大约20天就可以孵出全长达20毫米左右的幼体,3个月之后完成变态。

镇海棘螈身体的长度,雄性109~139毫米,尾长约占头体长的76%;雌性124~151毫米,尾巴的长度约占头体长的70%。头部宽而扁,基本全身呈现棕黑色,只有耳后腺后缘、嘴角、指趾腹面及掌部、尾腹鳍褶是橘黄色。犁骨齿列呈尖端向前的倒“V”字形。

皮肤很粗糙,密布疣粒,头背两侧有骨质脊棱。正背中央脊棱显着,有与脊椎相应的凹痕;背部较平,有与肋骨相应的棱起,背侧瘰疣下方有肋骨尖端支持。

9.景东的特种——高山掌突蟾、景东湍蛙

高山掌突蟾是我国的特有种类,分布在我国云南景东地区。常年生活在河流和溪流中。由于它们的分布范围很窄,加之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高山掌突蟾的生活境况越来越不容乐观,目前已经是我国的濒危物种。

高山掌突蟾普遍很小,雄蟾的长度为25.3~26.8毫米,雌蟾的长度在33.7毫米左右。两眼之间有褐色三角形斑,肩上方有“w”形斑,胸部有褐色斑点,腹侧白色腺体呈纵行,身体背部皮肤较光滑,体侧具有少数细肤棱和疣粒。

景东湍蛙分布在我国云南从贡山县向南直到腾冲县境的高黎贡山的西坡地带,生活在常绿阔叶林间的山溪急流中。

10.“牛”和“蛙”的完美结合——牛蛙

牛蛙喜欢居住在池塘、沼泽地、草丛以及江河边上。它们很喜欢群居,往往少到几只多到几千只共同生活在一起。它们白天会躲藏在潮湿阴凉的池沼等地方,到了晚上出来四处活动,寻找食物。

它们吃的食物在不同的阶段是有一些区别的:在蝌蚪阶段,刚孵化出来的食物是包在卵外的胶状物质;随后,便改成吃兰藻类;在一个星期之后,就开始吃水生植物和浮游动物。变成蛙类但还处于幼蛙时,它们开始吃甲虫、小鱼、小虾、昆虫、水蚤等;等到成体以后,它们的食物就非常广泛了。

牛蛙一年只能产一次卵,时间为每年的5~9月,在长江流域进行。在长江流域以南生活的牛蛙,它们的产卵季节会提前;居住在北方的牛蛙,则繁殖季节会推后。牛蛙排的卵比较多,一般每次排卵量1~2万粒,多的可达3万粒。它们擅长跳跃、鸣叫,尤其在晚上的时候更是如此。

它们的体型和一般的蛙大体相同,但个体较大一些。雄蛙没有雌蛙大,雄蛙在18毫米左右,雌蛙在20毫米左右。它们的成员中,最大的个体可达到2千克以上。牛蛙身体的肤色会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而不同,通常情况下背部和四肢都是绿褐色,背部带有暗褐色斑纹;头部和口周边为鲜绿色;腹部为白色;咽喉下面的颜色是随雌雄而不同的:雌性一般为白色、暗灰色或者灰色,雄性为金黄色。

牛蛙四肢粗壮,前肢较短,没有蹼;头部宽扁;眼球外突,分上下两部分;背部有些粗糙,有细微的肤棱。

11.肢体短小能生存吗

短肢角蟾在我国分布于广东、香港地区。生活在林间溪流的附近。

其数量极为稀少,而且分布区域也相当少,是我国独有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