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夜不可饭食”,即夜里不吃饭的习惯,也很有科学道理。《黄帝内经》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胃不和,则卧不安”。《饮膳正要》一书指出:“晚餐不可多食”。民间也有“晚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的说法。
现在看来,康熙不吃晚饭实在是一种养生的好办法。笔者多年前,在甘肃夏河县拉卜楞藏医院访问一位年过花甲的老藏医,他不仅医术高明,深受各族患者尊敬,而且身体强壮,红光满面,看上去像四十多岁。问他有何养生经验,他只说了一句话:“晚上不吃饭。”
清朝统治者源于白山黑水问的东北大地,长期在寒冷环境下形成的饮食习惯比较淳朴、简单,且主食都是东北产的五谷杂粮,如高梁米、玉米、稗子米、铃铛麦等等。入关以后,他们也把这种俭朴的饮食习惯带到了北京,一般都保持着满洲人爱吃五谷杂粮、野菜野果的习惯。尤其是每年春季榆树长叶结钱的时候,清宫上下都要吃榆钱做的饽饽、榆钱饼、榆钱糕。康熙帝不仅自己带头吃,还分送给后妃、皇子皇女和王公大臣。清宫还用“榆钱”
这些登不了大雅之堂的野菜、野果等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神灵,每遇重大节日,就在宫内、圆明园等处供上各种榆钱做的食品。
由于康熙帝躬行节俭,爱惜民力,康熙年间,清朝宫廷的花费比明朝宫廷大为减少。康熙晚年对大臣算过一笔账,他说:“明朝费用甚奢,兴作亦广,一日之费,可抵一年之用。其宫中脂粉钱四十万两,供应银数百万两。
至(清)世祖皇帝登极,始悉除之。紫禁城内一切工作俱派民间,令用现钱雇觅。明季宫女至九千人,内监至十万人,饮食不能遍及,日有饿死者,今则宫中不过四五百人而已。”接着,他又传谕户部说:“国家钱粮,理当节省,否则必至经费不敷。每年有正额蠲免,有河工费用,必能大加节省,方裨益。前光禄寺一年用银一百万两,今止用十万两。工部一年用二百万两,今止用二三十万两。”由于康熙帝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当时清宫的费用只有明代宫廷的八分之一。
康熙帝的孙子乾隆帝弘历,在其统治的早中期也躬行节俭。乾隆年间,经过百余年的励精图治,清王朝已经到了鼎盛时期。全国的耕地面积已超过明代的最高数字,达到600余万顷。农业的发展,粮食的充足,促进了工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社会财富大量聚集,统治阶级的享乐之风也日益显露。但乾隆帝仍然保持着祖先们喜食杂粮、蔬菜的习惯。乾隆帝很重视饮食规律,不食过冷过热之物,不过饥过饱,不暴饮暴食。在他统治的初期和中期,乾隆帝曾禁止各省大员向皇帝进献地方特产。不过由于皇帝的特殊地位和时代及阶级的局限性,乾隆帝晚年生活奢侈,吏治松懈,出了大贪官和坤这样在整个封建社会都很少见的腐败人物。
康熙帝的曾孙道光帝,也许是受其前辈的影响,素有“恭俭之德,宽仁之量”,也是个既勤政又节俭的皇帝。虽然他生不逢时,国运衰败。
道光帝39岁登极,在位30年,享年69岁。但他生不逢时,遭遇到最严重的历史难题——外国列强的大举入侵。这位曾受祖父乾隆帝呵护和教育,有一定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做了不少事情。他在惩治腐败、整顿吏治、治河通漕、清厘盐政、开通海运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政绩。其中最大的一项政绩是,平息了回部张格尔的骚乱,巩固了新疆。但他性格疑虑犹豫,反复无常,缺乏主见,因而使禁烟运动受阻,导致鸦片战争失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被钉在了中华文明的耻辱柱上。为挽救危局,面对日益困难的财政状况,道光帝不得不节衣缩食维持宫廷的日常生活。
道光在中国历史上是最勤俭节约的皇帝了,据史料上说,道光做皇帝三十年,宫内的开支,每年不超过二十万两(慈禧太后每天开支近一千两),弄得内务府堂司各官穷得要死,手下的人更是一点油水都没有。
据清史专家和清宫医案研究人员介绍,道光帝的饮食在清宫诸帝中最为俭朴。他临终前曾说:“自御极至今,凡批览章奏,引对臣工,旰食宵衣,三十年如一日,不敢自暇自逸。”
另据清宫医案记载,道光年间,宫中连西瓜这样的普通食物都不许多吃。盛夏季节,清宫帝后每日都少不了吃西瓜解暑热,可道光帝却觉得吃西瓜太浪费,曾在最热的三伏天明令太监:“明日取消西瓜,只供水”。
有一次,.道光想吃片儿汤,让内务府的人按他说的制法去做。内务府报告说,若是按皇上的做法,就必须另盖一间厨房,并请专人来负责,这样的话,请上面拨经费六万两来办理此事,另外,还需要一万五千两的维护费。道光听后眉头一皱,说:“朕知道前门外就有一饭馆,能做此汤,每碗不过卖四十文。算了,以后每天就让太监去买吧。”过了几天,内务府的人报告说,前门外的饭馆已经关了。道光叹道:“朕向来不为口腹之欲,而滥费国帑,没想到朕贵为天子,而想吃一碗片儿汤都办不到,真是可叹啊。”内务府的人其实是想找个借口来造个厨房,这样即可以此中饱私囊。没想到在节俭的道光帝面前,这点伎俩根本难以得逞。
关于道光帝的节俭,民间还有一个传说。
道光有条套裤,膝盖的地方不小心弄破了,后来就让内务府的人在上面缀了一圆绸,即所谓的“打掌”。大臣们见了,纷纷效仿,也在膝间缀一圆绸,竟然风行一时。
道光有一次召见军机大臣,正好大臣曹文正离御座近,道光见其缀痕,便问:“你这套裤也打掌了啊?”曹文正说:“改做太花钱,所以还不如补缀一下。”道光问:“你打掌要花多少钱啊?”曹文正说:“要银三钱。”道光大吃一惊:“外面东西是便宜啊,我这里内务府说要银五两。”这时,道光对内务府的人起了疑心,便又问曹文正:“你家吃的鸡蛋,要多少钱啊?”曹文正是个聪明人,他怕得罪内务府的人,便诡称:“臣小的时候患气病,从来不吃鸡蛋,所以我也不知道鸡蛋的价钱。”
以上这些说法虽然属于传闻,但也绝非毫无根据。
道光到了老年,越是小气。宫中膳品,本沿袭旧例,有时候道光想吃某样东西了,但听说这东西太贵,往往又忍住,不让宫里的人去买。道光对食物的清心寡欲,弄得内务府的人大为头疼,怨言多多。
勤政与节俭,对一位皇帝来说,无疑是难能可贵,是值得肯定的。
除了饮食清淡,喜吃粗粮,清宫内懂得养生保健的皇家还会拒绝烟酒,使身体免受危害。
自古以来,一些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无不以酒助兴,以酒壮胆,以酒浇愁,嗜酒如命,饮酒无度。然而,也有一些被称为“明君”、“圣贤”的皇帝不甚嗜酒,远离纸醉金迷的世界。这既保护了他们的身体,增进了健康,也使他们的帝业有成,社稷有幸。
人们一般以为清朝很腐败,其实清朝皇室成员都不甚饮酒,有的甚至烟酒不沾。为避免“以酒误国”、“以酒亡国”的悲剧重演,胸怀大志、富于进取精神的康熙帝,不但自幼不喜饮酒,还特地将御制的戒酒诗刻在元朝遗留下来的黑玉酒瓮上,置于宫中显眼的地方,以作警示。所以,清朝皇帝的膳桌上不摆放酒和酒具。康熙帝对此身体力行,终身放弃了饮酒之乐,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把毕生精力放在治国安民上。
清朝皇帝不嗜酒的俭朴作风,也深深影响着皇室以外的王公大臣和地方官员。有清一代,大凡品级较高的官员,通常都不随便在外面的酒菜馆里喝酒吃饭,以为这样就降低了他们的身份。饮酒之事尚且如此之严,逛窑子就更不能了。在封建社会,人们把酒楼菜馆视为专给平民百姓涉足的下流场所,大官一旦光顾这样的地方,就容易惹人注意。尤其是那些统领一方的大官,实际上他们就是朝廷的代表,他们理应把自己看得高贵一些,不应当随便出入于酒楼菜馆中胡吃滥喝,惹人轻视。
据史书记载,清以前的不少皇帝是酒色之徒,甚至以酒误国,成了历史的罪人。夏舛,北齐文宣帝,金章宗,唐穆宗,元太宗窝阔台……都是些酒色之徒,他们无疑都是些短命鬼。历史证明:酒色相连,酒色伤身,远酒色者寿,迷酒色者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