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魏征在朝上力排众议,坚持己见,唐太宗退朝回宫后自言自语地说:“总有一天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听见了,问皇上要杀谁?李世民说:“魏征常常当众侮辱我。”长孙皇后不仅没有随声附和,反而贺道:“魏征忠直,正因为陛下是明主,他才敢直言不讳。”听皇后这样说,李世民便怒气大消。后来李世民对大臣们说:“人家都说魏征态度粗暴,我看起来却觉得更加柔媚。”可见,为了大唐社稷,唐太宗对魏征已由厌转喜。魏征病死,唐太宗大哭一场,说:“用铜作镜,可以正衣冠,用史作镜,可以见兴亡,用人作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去,我丧失一面镜子了!”在对待魏征上,足见唐太宗的度量之大,大到可以摒弃前嫌,化敌为友,可以放下面子,委曲求全。这对习惯于惟我独尊的封建帝王来说,实在是难能可贵。
据《资治通鉴·唐纪十一》记载,唐太宗胸怀宽广,珍惜人才,从不嫉贤妒能。他对大臣们说:“自古帝王多嫉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即他登极的第一年,他亲自查看考进士的情况,当许多新考取的进士排队齐集在他面前向他谢恩时,他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即天下人才全落在我手中了。
唐太宗还去国子监,观看奠祭先圣先师的典礼,“命祭酒孔颖达讲《孝经》,赐祭酒以下至诸生高第帛有差。是时上大征天下名儒为学官,数幸国子监,使之讲论,学生能明一大经以上皆得补官。增筑学舍千二百间,增学生满三千二百六十员……于是四方学者云集京师,乃至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升讲筵者至
八千馀人。”
从宫廷医案史料看,唐太宗中年以后经常有病。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29年)三月,患痢疾医治无效,五月二十六日死于长安翠薇宫含风殿,享年51岁。应当看到,1370多年前,尽管中医已经发展起来,但对痢疾等细菌性传染病尚无确切的治疗办法,只能清热解毒,调养气血,辨证施治,若一时不能奏效,很容易因虚脱而死。
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即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则天,享年82岁,是唐王朝所有帝后中寿命最长的。这位刚强精明的政治家,不仅用谋略夺去了唐朝政权,并独揽刑赏大权,用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为自己效力,实现和巩固了自己的“女皇梦”。她的一个特点就是善于“制怒”,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宽容、豁达的心态。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她对待初唐文学“四杰”之一的骆宾王的一篇讨伐她这位女皇的檄文。
公元684年,武则天加紧准备废除大唐国号,建立武氏大周王朝,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之间矛盾重重,剑拔弩张。是年七月,徐敬业以扬州为根据地起兵讨伐武则天,时任艺文令的文学家骆宾王,替徐敬业写下了一篇讨武檄文《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揭露武则天非法君临朝廷,出身寒微,性格粗鲁,不保晚节,秽乱春宫,杀子屠兄,弑君鸩母,残害忠良,豺狼成性,人所共愤,天地难容。并号召人们群起响应,讨伐武氏。据说,武则天听了这篇深揭痛批她的檄文,不但没有怒火冲天,反而心平气和,甚至赞赏有加。当听到“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在”二句时,反而连连称赞写得好。后来听到“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二句,更加赞不绝口。
她问道:“这篇檄文,不知出之何人之手?”并说:“有这样的人才,让他流落民间,得不到重用,这是宰相的过错啊!”由于武则天包容性强,在她当政时期,忠臣良将不少于贞观年间,如李昭德、苏良嗣、狄仁杰、姚崇这些武则天任用的宰相,无一不是历史上的良相。
养心莫贵于寡欲——皇家养心要诀
“养身莫贵于养心,养心莫贵于寡欲。”
宋太宗赵光义崇尚养生,曾命承相李防主持编纂了堪称百科全书的《太平御览》,长达1000卷。其中,讲养生的有2卷,保存了不少弥足珍贵的养生益寿的文献资料,宋太宗逐一阅读,并身体力行,保养自己。书中谈到,“养身莫贵于养心,养心莫贵于寡欲”。
如何做到寡欲?就是要“守一”,“子欲养老,守~最寿”,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讲的“恬淡虚无”、“气守丹田”。具体方法是:平心静气,调匀呼吸,慢慢躺下,注意力集中在脐下二寸的“丹田”穴上,也就是与一相守,别无杂念。守一,是一种最简单的气功。
宋高宗赵构,经常与医家谈论长寿之道。据《宋史·皇甫坦传》记载:显仁太后苦于目疾,御医屡治无效,高宗召皇甫坦为太后治眼病,高宗问皇甫坦:“何以治身?”皇甫坦说:“心无为则身安,人主无为则天下治。”
太后病好之后,高宗又召见皇甫坦,问人如何才能长生并保持很好的视力,皇甫坦回答说:“先禁诸欲,勿令放逸。丹经万卷,不如守一。”心无为,就是不要胡思乱想,枉费心力,即“恬淡虚无”,使精神内守;禁诸欲,就是清心寡欲,不要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以免耗损精气神。皇甫坦的养生“高见”,使宋高宗茅塞洞开,遂亲书“清静”二字赠予皇甫坦。
怎样才能做到“清静”虚无,保持良好的心态?魏武帝曹操的儿子曹植对此深有感触,并开了一个养心良方。
曹植是曹操第三子,魏文帝曹丕之弟。他自幼工文善诗,才华出众,为曹操所宠爱,“几为太子者数矣”,故深为曹丕所忌妒,曹操死后,曹丕将曹植流放,贬爵为安乡侯,后改封鄄城王、雍丘王、陈留王。在屡遭猜忌、愁肠百结、坐不安席、食不甘味的情况下,曹植写了一篇流传千古的《释愁文》,以排解心中的愤懑,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
《释愁文》最后开了一个绝好的消愁处方:“吾将赠子以无为之药,给子以淡泊之汤;刺之以元虚之针,灸之以淳朴之方;安子以恢廓之宇,坐之以寂寞之床……”。此方专治精神抑郁之症,其主旨是采用庄老学派的“无为”、“淡泊”的养生法,进行心理调养,让人保持淳朴,淡泊名利,耐得寂寞,以减少外界的压力,排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此方不失为一副治疗心理疾病的良药,有兴趣者不妨一试。
《黄帝内经》有云:“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又云:“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由此可见,中医的“心”,不仅是西医的“心脏”,它功能广泛,主宰包括以心脏为主的血液循环系统,以及整个人的精神世界。如何“养心”,《黄帝内经》认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用当今的话说就是调养心情,做好心理卫生保健,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