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得到清军守将的报告后,立即做出“加急抚绥安插”的决定,下令从国库调银200万两,调拨牛羊23万5000余只,茶叶2万余封,米4万余石,羊裘5万余件,棉花59000余斤,以及大量毡庐、器皿等,对土尔扈特部众赈济,做到了“口给以食,人授以衣,分地安居,使就米谷,而资耕牧”。
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九月,渥巴锡等到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乾隆皇帝。乾隆帝在万树园设盛宴为渥巴锡一行洗尘,分别封渥巴锡等为汗、亲王、郡王、贝勒等,并划定牧场,妥善安置。为此,乾隆还特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以志盛事。
纵观历朝历代的皇帝,对他们的前朝皇帝不是恨之入骨,全盘否定,就是敬而远之,不予理睬,很少能给予应有的尊重和客观的评价。而乾隆帝却大不一样。乾隆帝在对待明代君臣、对待反对过他父亲雍正帝的人的态度等方面,表现了极大的宽容和仁厚。
据史书记载,弘历自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开始南巡,途中曾三次去江宁(今南京)祭奠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给这位非同寻常的前朝皇帝以应有的尊重和高度评价。他还追谥明代那个失踪了的建文皇帝为恭惠皇帝,并令内阁大学士张廷玉主持编纂《明史》对于明代官吏的著作,乾隆帝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加以辨识,而不是一概予以否定。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十一月,他下诏《四库全书》馆详细核查违禁书,分别改毁。他宣谕道:“明季诸人书集词意抵触本朝者,如钱谦益等,均不能死节,妄肆狂狺,自应查明毁弃。刘宗周、黄道周立朝守正,熊廷弼材优干济,诸人所言,若当时采用,败亡未必若彼其速,惟当改易字句,无庸销毁。又直臣如杨涟等,即有一二语伤触,亦止须酌改,实不忍并从焚弃。”乾隆特别对刘宗周、黄道周、熊廷弼三人著作网开一面,而且对有“抵触本朝”的《四库全书》指出“无庸销毁”,只须“改易字句”,这对于一个清朝皇帝来说,不能不说是极为难得的事。
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正月,弘历捐弃前嫌,赐明代抗清名将,已故辽东经略熊廷弼五世孙熊先为“儒学训导”。是年八月,又赐明代抗清名将,被清太宗皇太极施反问计凌迟处死的辽东经略袁崇焕的五世孙袁炳“以八九品官选补”。因反对雍正帝而被革去黄带子、削王爵、交宗人府编入“佐领”的八王阿其那和九王塞思黑,二人虽已死亡,全家受到株连,弘历继位的当年,就宣旨“赏阿其那、塞思黑子孙红带,”并改正了株连。对于曾逮问下狱论斩的明代名将岳钟琪,弘历继位十三年给予启用,让其担任提都。岳钟琪不负乾隆帝厚望,在平定大小金川叛乱中立下战功。颇有才干的大臣李侍尧,满洲镶黄旗人,曾因贪污罪被定为“斩监候”,后来弘历免其死,令其戴罪效力,先后任湖广总督和闽浙总督。李侍尧也没辜负乾隆帝的信任,为平定福建、台湾叛乱鞠躬尽瘁,立下了大功。类似的事,在乾隆帝执政时期还有不少,可见他的度量之大。
宽宏大度,海纳百川,既是清朝实现“康乾盛世”的重要政治基础,也是乾隆帝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
乾隆的儿子嘉庆皇帝,36岁登极,在位25年,享年61岁,也是一个比较长寿的皇帝。由于鸦片战争暴发、外国入侵,嘉庆朝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朝代。嘉庆帝处在“康乾盛世”和“道咸哀世”之间,扮演了清朝由盛转衰的皇帝角色。但他性格中和,体魄强健,到了60岁还能“登涉川原,不觉疲劳”。清宫医案表明,嘉庆帝能够比较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性格中和,重视养生。他认为,“修德以养生”,才是“养生之大道”。嘉庆帝在他的《养心室记》中写道:“夫饮食有时,起居有节,此养生之小道也;本仁祖义,志道据德,此养生之大道也。”
“知者乐,仁者寿。”医学研究证明,有仁爱之心的君主,往往心态平和,头脑冷静,情绪稳定,处变不惊,不仅能比较理性地处理政务,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从容应对各种经济社会危机,做出有利于江山社稷的决策,也能较好地修身养性,保持积极上进的心理状态,增进自身的健康。
及时“制怒”,防止肝气上逆
《黄帝内经》在论述人的“七情”时指出,肝属木,“怒伤肝”。怒为肝志,喜条达,忌抑郁。若大怒不止,则肝气上逆,血随气而上溢,表现为面赤、气逆、吐血、呕血,甚至昏厥。因此,告诫人们一定要及时“制怒”,勿使肝气郁结上逆导致不测。为避免大怒伤肝,一些达官显贵往往以“制怒”为戒。纵观历史,大凡明智之君,都能克制自己,及时“制怒”。在这方面,唐太宗、武则天等人堪称“表率”。
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胸怀开阔,宽容大度,最善于“制怒”。他同铮臣魏征的故事一直为历史所称颂。魏征原是李世民哥哥李建成的谋士,而李建成又是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的最大障碍。为帮助李建成夺得皇位,魏征曾建议李建成杀掉李世民,以绝后患。玄武门兵变,李世民杀死李建成后,有人揭发了魏征的这一阴谋,李世民斥责魏征为何出此毒计?
魏征毫无畏惧地答道:“当时臣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当然要为他出谋划策。
可惜太子没有听我的话,才落到今天的下场!”李世民为魏征的话深深触动,不但没有杀了魏征这个曾使他无比痛恨的“乡巴佬”,反而认为他刚直不阿,忠于职守,是个难得的人才,任命他为谏议大夫。
有历史学家统计,魏征在为唐太宗效力的17年内,前后谏奏达二百多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甚至连皇帝的私生活也要管上一管。很多时候让唐太宗下不了台。
有一次,曾在秦王府李世民手下工作多年的濮州刺史庞相寿,因为贪污被罢了官,他到唐太宗跟前求情,唐太宗看在老部下情面,准备恢复他的官职,魏征知道后,竭力反对,对唐太宗直言道:“过去秦王府的人,现在官居要职的很多,如果人人都仗着旧关系为非作歹,谁还肯做好事呢?”唐太宗听了魏征的意见,先怒后喜,断然拒绝了老部下庞相寿的不情之请。他对庞相寿说:“我过去做秦王,不过是秦王府的主人;现在做了皇帝,是天下的主人了,不敢偏袒老朋友。”说完,便赏给庞相寿一些锦缎,打发他离开皇宫。
李世民深知一个皇帝并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问魏征:“人君怎样才能明,怎样才是暗?”魏征答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李世民对此见解深表赞同,并一直引以为戒。他鼓励群臣犯颜直谏,不要顾虑重重。魏征进谏时不讲情面,往往据理力争,但李世民仍神色若定,让魏征把话说完,并且从善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