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皇家养生:中国历代皇室养生法揭秘
49520700000001

第1章 作者自序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皇家养生》,是笔者另一部拙作《皇家医事》的姊妹篇。

古往今来,国人似乎从来没有像现今这样重视养生问题。这是因为,旨在以保养身体,增强抵抗力,实现少生病或不生病的养生之道,属于较高层次的防病范畴,是人类生活到比较富裕时期的普遍需求。在国人尚未全面解决温饱问题之前,吃饭穿衣大于一切,生存是第一需要。在求温饱、求生存为主的阶段,只有少数物质条件比较优越的人,才重视养生益寿问题。对广大群众来说,无以生存何谈养生?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开始过上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如何更好地保养身体,让自己更加健康长寿,就自然而然地提到了国人特别是中老年人的面前。面对银发浪潮涌动并不断高涨的局面,人们不仅希望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更希望能够活得健康,活得快乐,活得长寿,直至“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最近,在养生方面流行着一句话:“看病找西医,养生靠中医。”此论甫一出现,人们似乎如梦初醒,一股脑儿把养生益寿的希望全寄托在了古老的中医上。但笔者认为,此论其实只说对了一半。中医不仅擅长养生以防病,也擅长治疗许多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中医的养生之道建立在大量的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之上,正因为中医的独特理论和卓越疗效,中医养生才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万物皆备于皇室。在医疗保健方面,太医院无疑聚集了当时最著名的医生,如汉代名医华佗、张仲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医王叔和、吕博,隋唐五代时期的名医孙思邈、巢元方,宋代的名医钱乙、刘翰,辽、金、元时期的名医王安仁、肖和尚,明代名医龚廷贤、徐春甫及著名药物学家和医学家李时珍,清代名医吴谦、徐大椿、刘裕铎……无一不是名噪朝野的大医学家。这些杰出的医学家、药学家,往往是先在社会上悬壶济世,取得丰富的医疗经验后,才被推荐、被召进太医院当御医。这些名老中医博采众长,孜孜以求,把朝野医疗经验集中起来,去芜存菁,摄其精华,服务于皇室,自然积累了极丰富的医疗保健经验,在不少方面确能“起死回生”。毫无疑问,中国封建社会的太医,是中医中的佼佼者,是中医的杰出代表。

养生之道,就是预防疾病、强体健身之道,也是历代太医院的核心工作。

在世界医学史上,最悠久、最完善的预防疾病的方法,数得上中医的养生之道。

这种以预防为目的的养生经验,将中医学的理论同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及其他文化精华熔为一炉,要求人们调节情志,节俭饮食,勤于锻炼,心态平和,节欲保精,适时进补,以及适应四时气候变化,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等等。所有这些理论和实践,涵盖了养生学的全部内容,同现代养生的理念和方法不谋而合,有的甚至为现代医学所不逮。由此可见,重视养生是中医经久不衰的原因,也是中医与西医的根本区别。养生不仅是健康人预防疾病的方法。也是因忽视养生而生病之人的基础治疗方法。

中医历来提倡“三分治七分养”。这是因为,光靠治疗不能解除一切疾病的痛苦,有不少疾病目前尚无医可治;治疗不当或治疗过度会造成医源性疾病——而这种医源性疾病占到人类所有疾病的30%;金钱买不来健康,治疗不一定能延长寿命。在以上各种情况下,人们只能慢慢调养,慢慢扶正以驱邪。

因此,人们不能不重视养生之道,不能不把“治未病”放在第一位。纵观临床历史,一些疾病的难以治疗,正是因为医患双方忽视了养生问题,所以制造了大量的临床失败,因此也制造了对不治之症的恐惧。

中国历代太医院虽然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但因种种原因,使它不能走出深宫秘室为人民大众服务。首先是这些宝贵的医学遗产长期深锁宫禁,并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也只有少数医生作过一些整理研究,整理和研究过后又基本上束之高阁,一直不为大众所知晓;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个时期以来,民族虚无主义大行其道,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竞把皇家宫廷的养生经验一概视为剥削阶级的“养尊处优”和“腐朽的生活方式”,当成所谓“封、资、修”的东西加以批判和否定。这样一来,历代太医院在养生方面的宝贵经验,就被忽视、被埋没,甚至被歪曲、被排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年代久远及保存环境和技术的限制,清代以前的宫廷医案所存不多,亟待抢救。为了使尘封土埋、亟待抢救的皇室养生经验,从深宫中走出来,更好地为当今中国人及全人类服务,我们完全有必要对这笔医学财富进行系统的梳理和传播,进而进行挖掘、研究和应用,让这些沉睡了千百年的医疗养生经验重新发挥其优势和特长,以丰富现代医疗养生的经验。这些,就是笔者写作本书的初衷和目的。

应该看到,博大精深的皇室养生经验,不仅蕴藏在历朝历代的太医院中,也蕴藏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史、科技书籍之中;中医养生是一种相当深邃的养生经验,它既寓于源远流长、汗牛充栋的中医典籍,也寓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哲学思想之中。为了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中国历代皇室的养生经验,有必要明确历代养生经验的背景和全貌。为此,笔者以离我们最近的清宫医案为主要素材,博览群书,博采众长,进行了一些艰苦的尝试和探索,力求“拔出萝卜带出泥”:其一,以皇家养生及医疗经验的挖掘为主,也涉及当时中国医学的发展成果、发展趋势,并参考了现代养生理念和实践,力争中西、古今各方面的养生经验有所照应,有所联系;其二,既以历代皇帝后妃的养生方法为中心展开叙述,也掺进了皇帝们在治国理政方面的一些功过是非,以期人们对他们的政绩、人格和身体状况有一个比较概括而全面的了解。其三,考虑到读者的兴趣和需要,尤其考虑到皇室养生经验对今人的实用性,本书比较多地透露了各朝各代皇帝后妃们养生的具体药方和“绝招”,以期多给人们一些可资借鉴、可以应用的东西。这些药方,包括美容护肤、坐汤药浴、药酒药茶、药补食补以及预防瘟疫等方面。其四,为了通俗易懂一些,笔者在写作中力求深入浅出、删繁就简,在一些细枝末节和语言文字上作了适合今人阅读的描述,而不是囫囵吞枣,照抄照搬,让人一头雾水。总而言之,笔者的企图是:跳出养生写养生。跳出皇家写皇家,跳出医学写医学。就这样,钻进去,再跳出来,跳出来,再钻进去,最后达到中医学和其他学科、历史和现实的融会贯通,让内行、外行的读者都喜欢看,都看得懂。如果说,《皇家医事》是以皇家人物疾病防治为主线,以讲故事的形式展开;那么《皇家养生》则是以皇家养生的内容为主线,沿着历史的顺序,由远及近,通过多层次多侧面的剖析,尽量把养生的道理讲得明白一些,透彻一些,并力求多透露一些“秘方”、“绝招”,增强其实用性,以满足读者的需要。

产生于古老中国的皇家养生益寿的经验,如同中医药学宝库和整个中国国学一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难以穷尽。由于笔者占有材料不全,水平有限,疏漏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惟望读者和医家批评指正。

是为序。

屈维英

2009年月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