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爸爸要“狠”,妈妈要疼
49520300000025

第25章 父母有理智,教育无难题(12)

不要逆势而为

或许,有的父母会说:“真正有爱心、懂教育的父母会通过‘利’来引导孩子建立是非判断标准,他们的孩子将不会出现价值观的缺失。”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这样的父母乐意采用我说的两种手段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话,他们将会轻松很多、优秀很多。如果他们深入地尝试采用单纯的软弱的方式和我说的两种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并站在理性的角度上分析和对比的话,他们将毫不犹豫地选择我说的方式!

我们在本节讨论的是“势”,顺势而为人将轻松,逆势而为人将辛苦。一个优秀的船夫顺水划船的速度一定远远大于逆水行舟的速度。我不敢说优秀的船夫逆水行舟不能走远,我只敢说,如果他采用顺水行舟的方式的话,他可以走得更远、更轻松。

而且,父母大多不是“优秀的船夫”,相反,父母有很多地方做得并不好。仅仅采用“利”的方式的父母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他们的无助、无奈的确让人伤心。更令人伤心的是,极少数父母竟然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有问题,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父母乐意采用“电击法”等医疗的方法为孩子“治病”了吧。如果走到这一步,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将更进一步,除了伤害孩子最重要的思想和价值判断标准之外,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造成的创伤也将无法弥补……

教育孩子,还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好!

父母的“独孤九剑”

不必羡慕任何教育理论和方法,只要坚守心中的“道”,在避免对孩子造成严重伤害(包括无法修复的伤害)的前提下,父母完全可以做到随心所欲。

引导孩子的行为需要“随心所欲”

独孤九剑是金庸小说中的至上武功,它以“无招胜有招”被武侠迷津津乐道。不过,要做到“无招胜有招”,使用者必须首先悟得九剑的剑理。

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武功招式”,各家各派都有独特的优点和不足,父母该如何取舍呢?是学天底下最好的“招式”,还是干脆来个“无招胜有招”呢?

我的选择是后者。在教育孩子时,我从来不在意固定的套路,我只在意自己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一切都是根据和孩子交互的情况随机应变。当然,我的心中有着自己的“剑理”。

讲道理是王道

为什么说讲道理是王道呢?这是因为只有“道理”是完全客观的,只有“道理”是最有说服力的,只有“道理”可以避免思想和行动的不统一产生的错乱,只有“道理”可以避免猜疑并完美地协调各方的关系。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比较详细地说明了为什么要在家庭中构建讲道理的氛围,也提到了如何做的问题。此处,我更加深入地和各位父母探讨一下,为了在家庭中营造讲道理的氛围,父母需要对自己提出什么要求。以下几点请父母注意。

讲道理是双向的,不能只要求孩子讲道理而不要求自己讲道理

讲道理之所以能够在孩子面前发挥威力,关键在于其客观和公平,只要求孩子讲道理而不要求自己讲道理显然说不过去。如果父母不遵循这一点,那么一切都是枉然。

例如,我们都知道应该遵守交通规则,可是有几个父母严格地遵守呢?实事求是地讲,我也不是一个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我会在不该通行时通行。所以我不会对贝贝说“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交通规则”这样的话,我更不会要求贝贝遵守。

也就是说,如果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请不要要求孩子做到;同样,如果需要要求孩子,请确保自己在必须做时做得更好。

在道理面前,面子一文不值

没有人可以做到完美,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犯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犯错没有关系,甚至犯了错误不改都没有关系,有关系的是错而不认,有关系的是明知错了却刻意隐瞒。

我举一个发生在我家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有一段时间,我和贝贝妈的工作都很忙。我们都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照顾家庭和孩子,烦躁时便会相互埋怨几句。这种埋怨很容易引发争吵。我和贝贝妈不知道因为什么便吵了起来。贝贝真的很懂事,他来到我的面前,对我说道:“爸爸,你们别吵架了,我希望我们都高高兴兴的。”

听了这话,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压了压火气,走出了卧室独自看电视。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贝贝妈的口中蹦出了一句话,她说道:“贝贝都比你懂事!”

贝贝妈的话惹恼了我,我冲进卧室,怒不可遏地问道:“到底是谁不懂事?”

“你不懂事!”

“得了吧!”我说道,“谁不懂事谁心里清楚!”

这时,贝贝再次来到我们身边劝我们。我却咆哮道:“别在这儿瞎掺和了,你一边待着去吧!”

贝贝当时很小,他无端得到这种待遇,心里当然会很难受,他忍不住哭了起来。我没有搭理贝贝,而是独自离开。刚走出几步,我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再次来到卧室,把他拉到客厅,对他说道:“贝贝,对不起,爸爸不该吵你,爸爸不该把和你妈妈的气撒到你的身上。”

听了这话,他哭得更伤心了。

“你原谅我好不好?”我对他说道,“爸爸错了。”

他摇了摇头。

“贝贝犯错误时,爸爸都原谅贝贝。爸爸犯错误时,贝贝不能原谅爸爸吗?”

他说道:“能,我原谅你。可是,你们别吵了,好不好?”

“好,不吵了,我不和她吵了。”我对他说道。

……

我的道歉对贝贝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安慰,这个安慰可以让他平和地对待发生的一切。另外,我和贝贝妈的脾气都很大,到现在仍然如此,我们都没有改掉脾气大的毛病。可是贝贝完全接受了我们的特点,他也学会了和我们相处。

优先解决“小”道理

类似“吃不了苦,就成不了大事”等“大”道理无疑非常正确,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尽早接受这样的道理。可是,在实际教育中,孩子是很难欣然接受的。

孩子出生时,他的认知像张白纸,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在以后的日子里画上去。“大”道理虽然正确,但是,并没有完全融入孩子的认知之中。例如,“吃不了苦就成不了大事”传达给了孩子两个概念:“吃苦”和“大事”。可是,作为父母的您能否让孩子清晰地感受“吃苦”和“大事”呢?这个“吃苦”和孩子平时觉得累的辛苦有什么分别和联系?如果程度更深的话,“吃苦”的“苦”和孩子所理解的“辛苦”的“苦”相比,“苦”的程度究竟深多少?何为“大事”?这个“大事”对孩子有多大的好处?这个“大事”带来的好处能比不学习带来的自由更令人向往吗?想要解决孩子上面的这些疑问其实很难,父母的做法基本上是搁置起来,让孩子在生活中慢慢体会。

这带来了一个问题,我们和孩子讲道理是希望引导孩子的思维,是希望孩子按照他们“自己”的道理办事,孩子不理解道理,他们如何才能按“自己”的道理办事呢?

有三种解决办法:一是,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如果您的孩子刚好属于好胜心特强等的孩子,他们将更容易理解“大”道理,他们可以尽早感受到。这种情况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二是,既然讲不明白,那么干脆要求孩子服从自己的想法。这种情况带有压制性,属于“要求孩子听话”,其实已经背离了讲道理的初衷,容易引起孩子的抵抗,是绝对不可取的;三是,孩子不懂,但是他们相信父母。出于信任,他们乐意暂时接受父母的想法和要求。我喜欢这种模式。

那么,孩子是否相信父母就显得异常重要了。父母是不是真的为孩子着想,父母的认知是否到位和深刻,孩子的体会将显得异常重要。虽然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大”道理理解不了,但是“小”道理的体会将非常真切和急迫。如果父母不解决孩子的“小”道理,那么,他们将会因为怀疑父母,进而一并怀疑父母所传授的“大”道理。基于这个原因,父母在劝说孩子时,虽然更在意的是“大”道理,但是要特别重视“小”道理,因为“大”道理是目的,而“小”道理是途径,如果没有途径,目的只能是空中楼阁。而且,父母在解决“小”道理时,也能逐步消除孩子心中的困惑,促使他们思想的成熟,这有利于孩子感知“大”道理。

例如,随着贝贝学琴时间的增加,他需要增加他的练琴时间。他的钢琴老师要求他每天练琴两小时以上。这使得贝贝非常不高兴,他在练琴时出现了消极怠工的情况。我主动和他沟通,我问他:“你是不是觉得练琴的时间太长了?”

“是。”他说道,“我每天放学回到家里都6点多了,吃半个小时的饭,就7点多了,我9点半就要睡觉,我还有作业要做。你说,我紧张不紧张?让我练琴两个小时,你说时间长不长?”

“时间的确很长,你练琴也确实很辛苦。”我肯定了贝贝的道理之后,接着对他说道:“不过,你说练琴时间太长,可是,我对你的要求很宽松,你从来就没有达到过两个小时的练琴时间。而且,你的作业一般都在午托班完成了,对不对?”

“对。”他虽然认可我的说法,但是心里的结并没有解开。

“你不是没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可以用来练琴,而是你不愿意而已。”我向他提出建议,“你老师要求你增加时间是担心你练琴时间短的话练不好琴,可是,如果你效率不高的话,即便你练琴时间够长也没有用。你说是不是?”

“是。”

“按照我的想法,如果你效率高的话,可以缩短时间。而且,如果你的效果好的话,你老师也会非常满意的。你想办法让你练琴的效果好一些怎么样?”

“好。”

“你觉得多长时间比较合适呢?我们按照你说的时间练琴,如果你老师不满意,我帮你说。”

“1.5小时。”

“那就这样吧。”

事实上,最终的结果是定在了1个小时。

在这个例子中,我没有提到“练琴是为了提高素养”“练琴是为未来储备技能”等“大”道理,不是因为不需要,更不是因为不重要,而是因为我曾经多次和贝贝提过,没有必要反复提起。贝贝知道这些“大”道理,但是他的感受不深,感受深的,是他练琴的“苦”。孩子的“苦”对于孩子来说是“害”,采用“避”的方式很容易理解,“避”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强调自己的“小”道理。孩子的“小”道理是孩子不愿意满足父母的要求时为自己找到的理由,和“大”道理相比,这些“小”道理无疑对孩子的影响更加直接,如果不解决这些“小”道理,孩子遵循父母要求的动力便不容易积聚和加强,他们将倾向于采取敷衍和对抗的方式。

应该说,贝贝提出的理由有一定的道理,可是,这毕竟是为了“避”而提出和强调的,有夸大的成分也就不足为奇了。我心中存有“大”道理,时刻关注他的“小”道理,既肯定了他“小”道理的合理之处,同时直接点出了他对自己道理合理性的夸大成分。由于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和他讨论,我避免了直接压制他的思想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同时,我站在他的立场上,帮助他培养起“效率可以代替时间”的思维模式,使他认识到我的方法比他单纯地消极对抗好。他既能感受到我的关心,又能体会到我对他的帮助,信任我也就不足为奇,我和他说明“大”道理时,他也更容易听得进去。

在实际的教育中,花费在解决“小”道理上面的精力必须比花费在“大”道理上的精力多得多!

避免词不达意

和孩子沟通时,父母要直来直去,直接、明确地提出要求或者说明想法,语言上不要过度省略,逻辑上不要出现混乱,避免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我们来看例子。

有一次,贝贝早上起床很晚,贝贝妈担心他迟到,不得不催促他起床。可是,贝贝妈催了多次,他无动于衷。催的次数多了,他不高兴了,贝贝妈便和他辩理,辩着辩着贝贝妈也不高兴了,他们互相生起气来。

我处理好他们之间的事情,对贝贝妈说道:“按理说,你是有道理的一方,可惜,你的一番话让我觉得你没有道理了。”

“我说了什么?”她吃了一惊。

“你对贝贝说:‘我都催了你那么多次了,你怎么还不抓紧?’”

“这都有问题吗?”她问道。

“当然有问题!”我对她说道,“你想过这句话的逻辑关系吗?你让贝贝抓紧的原因变成了‘你催了他很多次’,你在不知不觉中强调了你自己做了什么,同时引导贝贝将注意力从‘如果不抓紧将会迟到’上面转移过来。”

“谁都不喜欢被别人胁迫着做事,所以贝贝会反感你。”我对她说道,“你用胁迫的方式逼贝贝就范,所以你变成了没有道理的人。你不强调道理而是强调自己的做法和主观愿望,这就是你变得没有道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