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溺爱孩子,更不要单纯地对孩子粗暴,理性教育能化解一切教育难题。在引导孩子的行为之前,一定要先分析孩子行为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不必过于在意一时的得失,也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方法和技巧,只须坚持必要的原则和底线,父母可以做到“随心所欲”。
大狗咬了你,比这还疼呢
父母苦口婆心的规劝未必管用,让孩子通过体验明白危险的可怕之处并主动规避是最佳的选择。请判断危险的程度,避重就轻,甚至考虑主动创造机会让孩子感知。
危险可怕不能吓
“初生牛犊不怕虎”说的是刚生下来的小牛犊是不害怕老虎的,不是因为老虎不可怕,而是因为小牛犊没有害怕的意识。小孩子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因为对世界的了解很少,他们缺乏保护自己的意识。同时,由于拥有无尽的好奇心,他们经常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有经验的父母会注意孩子可能接触到的危险,他们采取一些措施消除了环境中对孩子有危险的因素。例如,将暖水瓶放在孩子够不着的地方;将药瓶藏起来;将贴近地面的插座用宽胶带粘起来;甚至,他们会将桌椅有突出的尖角用柔软的东西包裹,以防止孩子摔跤时碰到……这样的措施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还有一些父母为了避免孩子发生危险,常常采用限制孩子的方式。例如,不允许孩子到水边玩耍;不允许孩子走出自己的视线;不允许孩子玩剪刀等。
限制孩子好吗?这个问题很值得讨论。有时候,孩子喜欢玩自己控制不了的玩具,例如过于锋利的刀具、仿真手枪等,适当限制是可取的。有时候,却很难说。父母经常会过度地对孩子实施保护,这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孩子将失去感知和尝试的机会。
我妈来郑州照看贝贝时,非常在意他的安全。那时,他很小,我妈担心他摔跤对他寸步不离,即便他穿得很厚在平整的操场上走路也是如此。如果他走得快了一些,我妈马上会拉住他不让走。甚至,我妈累时会环抱他,不让他活动!我妈的做法就是过度保护的一个例子。
其实,如果我妈看开点,允许他摔些小跤,我妈可以得到轻松,他也可以得到实惠。
在面对孩子的危险时,有的父母还会对孩子进行哄骗和恐吓。这恐怕是最糟糕的方式了,可惜的是,有的父母乐意采用,道理很简单:这种方式看起来很有效。
例如,孩子不听妈妈的劝告,很想到河边玩水。妈妈不胜其扰,便对孩子说道:“河里有鲨鱼,小心吃了你!”“你看到危险提示了吗?这里不让小孩子玩,你再玩,妈妈就不喜欢你了,警察叔叔也会把你抓起来关进监狱的。到时候你要吃没吃、要喝没喝,看谁管你!”类似这样的说法会对孩子有一定的震慑作用,效果当然会有。但是,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它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甚至性格,它会歪曲孩子对事物、道理的判断,它会让孩子在明白事理之后丧失对父母的信任,所有这些对孩子的教育都是极其不利的。
在上面的负面影响中,我最看重的是“歪曲孩子对事物、道理的判断”。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需要引导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行为,认知、思维、性格、思想等都在需要引导之列。花一分的精力在孩子的头脑中引入了错误的观念,您甚至花费十分以上的精力都难以消除影响,采用欺骗的方式引导孩子行为的做法代价太大了,它是教育的大忌。
如何让孩子懂得危险
我倾向于让孩子明白危险的可怕之处,并主动规避。这或许有些困难,但是,如果您能把握孩子的理解能力,这是很容易做到的。我列举我劝说贝贝远离大狗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
有一段时间,贝贝对别人的宠物很好奇,也很喜爱。他经常和小朋友们一起逗小狗玩。别的小孩喜欢拍一拍小狗的头、摸一摸小狗的背。他则不同,他喜欢用两只小手抓住小狗的毛,将小狗提起来。小狗挣扎,他放手,小狗便摔在地上。我对他说道:“你别这样弄,小狗不疼吗?”
他完全不理会。
这样玩小狗也就罢了,他还想尝试抓很大的狗。我吓得赶紧拦住,对他说道:“狗是会咬人的。”
他停了一下,没有听我的,还要抓大狗。
我赶紧抱起他,不顾他的哭闹把他抱离现场。然后,我把他放下,对他说道:“你知道狗咬人是什么感觉吗?”
他摇头。
我把他的手指放在口中轻咬,问他道:“你疼不疼?”
他说:“不疼。”
我加大咬的力度,继续问他:“你疼不疼?”
“不疼。”
我继续加大力度,并询问他。如此反复几次,他终于大叫:“疼!”
我便说道:“大狗咬了你,比这疼得多呢!”
“以后不要抓大狗了,好不好?”
“好。”
之后,他再也不尝试抓大狗了。
犯点错误很重要
贝贝抓小狗时,我对他说过:“你别这样弄,小狗不疼吗?”可惜,他完全不理会。可以看出,“狗疼”“狗咬”“人疼”这几个概念不存在于他的认知之中,在思考问题时,他完全忽略。通过体验疼的感觉,他发现了自己思维的不足。当“狗疼”“狗咬”随着“人疼”的概念一并进入他的认知后,他不得不思考大狗的攻击性,并庆幸没有抓大狗。也就是说,体验的威力远超苦口婆心的规劝。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特别讨厌孩子犯错误,更是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生怕他们受到哪怕一点点的伤害,这种思想是要不得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尝试和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它们甚至可以决定孩子认知世界的进程,这是因为父母无法通过说和教让孩子感知所有的事实和道理。
举个例子来说,父母认为好吃的东西孩子未必认为好吃,父母无法通过说和教告知孩子是否好吃,孩子需要尝试,用自己的感觉来作判断。也就是说,“是否好吃”这个事实或者道理只能由孩子自己“学习”,父母没有能力向孩子“传授”,这不以父母的意志和喜好为转移,孩子也没有能力为了迎合父母而向自己的思维体系“撒谎”。
所以,请不要过度担心孩子犯错和受到伤害,在某些时候,这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父母需要做的是衡量哪些错误是可以犯的,哪些危险绝对不能发生,然后避重就轻。甚至,父母可以考虑创造机会让孩子犯错或者遭受少许的伤害。
让孩子远离危险的方法
针对本节讨论的主题,该如何让孩子远离危险呢?有三种方式可以考虑:
1.最好的做法是帮助孩子认识危险,之后,孩子会主动规避。
2.无论是何种原因,如果父母不能让孩子认识到危险的话,可以适当地采取限制孩子的方式。
父母需要对危险作出精确的判断,并对保护孩子的能力做到心中有数。在能保护好孩子的情况下,尽量让孩子尝试他们想要进行的行为。
3.如果父母对于保护好孩子没有把握,那么就采取最后一招吧。在环境中消除危险,或者干脆不要带着孩子到有危险的地方。
善用亲情让孩子做家务
不要让自己对孩子的爱被孩子认为是理所当然而没有任何感激之情,爱的教育少不了付出的教育!父母多花精力培养孩子而不是单纯地照顾孩子,这才是最纯洁和最无私的爱。
爱与爱的不同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纯洁和无私的,他们对子女的付出可谓是尽其所能。父母感受着作为父母的伟大和荣耀,同时,他们还会经常询问自己的孩子:“你爱爸爸妈妈吗?”孩子,特别是很小的孩子多数会回答:“爱!”听到这样的回答,父母无疑会感到非常满足,他们觉得有了孩子的爱足矣。
我一直在怀疑孩子所说的“爱”和父母所感知到的孩子的“爱”是不同的,也就是说,父母错误地理解了孩子。这可以从孩子的表现中看得出来。孩子总是说爱自己的父母,可是,有几个孩子乐意辛苦自己为父母服务呢?
有必要重申一下什么是爱。以我的感觉,如果爱一个人就要乐意为这个人付出自己的辛苦甚至所有。爱除了内心的感觉之外,还包含付出,这两点缺一不可。如果以这种标准来衡量孩子,我们将会发现大多数孩子其实并不爱自己的父母!他们所说的“爱”可以理解为“爱和父母在一起”。有的孩子为什么没有感恩之心进而乐意为父母付出呢?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对“爱”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完整、有偏差,换句话说,他们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爱”。
在父母看来天经地义的概念在孩子这里竟然会发生扭曲,这就是孩子和成年人的不同。父母不仅要对孩子施爱,最重要还得告诉孩子什么是真正的爱。
如何让孩子关心父母
那么,如何告诉孩子什么是真正的爱呢?如何利用亲情对孩子进行教育呢?如何让孩子做家务呢?我来说说我的做法。
我和其他父母没有本质的不同,我对孩子的呵护也是无微不至的,我极少让贝贝干家务,也从来没有让贝贝长期承担家务的打算。不过,这个没有关系,因为我能确保他良好地发展。
一天,我吃饭很慢。当我吃完时,贝贝妈、贝贝早已结束了战斗,刷碗自然而然地还是我的任务。看着贝贝在看电视,我突然心血来潮,随口对他说道:“贝贝,爸爸今天不想刷碗了,你帮爸爸刷碗好不好?”
“不好。”他不怎么乐意。
“爸爸今天很累了,你不愿意帮爸爸刷碗吗?”
“不太愿意。”他不情愿。
其实,我问他时并没有指望他满足我的要求,可是,看到他的表情,我改变了主意,我决定让他刷碗。我问他道:“你喜欢爸爸吗?”
“喜欢呀!”他毫不犹疑地答道。
“我也喜欢贝贝。”我说道,“我喜欢贝贝,所以我会关心贝贝,我会尽量让贝贝过得舒服。平时刷碗时,我宁愿自己刷,也不想让贝贝刷,你知道为什么吗?不是因为爸爸喜欢刷碗,而是因为爸爸不忍心贝贝刷碗,爸爸宁愿自己辛苦一点,也要让贝贝舒服。贝贝说喜欢爸爸,那么,贝贝想不想让爸爸过得舒服?”
“想。”
“那你帮爸爸刷碗吧?爸爸有点累了。”说完,我两眼望着他,希望他答应我的要求。
“那,那好吧。”他终于同意了。之后,他往厨房走去,走到半路,他回过头来对我说道,“爸爸,我是喜欢你才帮你刷碗的!”
“爸爸知道了。”听到他这样强调,我差点笑出声来。
他在刷碗时,我就坐在沙发上看电视,那种感觉真是很爽!我边爽边想,以后应该多让他刷碗。过了两天,我便开始实施我的计划。我对他说道:“从今天开始,我们谁吃饭吃到最后谁刷碗。如果贝贝吃到最后,贝贝就要刷碗了。”
“为什么?”他显然不愿意。
我没有回答他,而是问道:“我们家是不是有家务要做呀?”
“是。”
“你觉得做家务累不累?”
“累。”
“爸爸做家务,妈妈也做家务,我们做得多了,我和你妈妈都会很累的。你不愿意帮爸爸妈妈分担一些吗?”
他犹豫了一下,说道:“那,早上的碗和中午的碗我不刷。”
“好。”我亲了亲他,说道,“贝贝真是个好贝贝!”
从那以后,刷碗的“制度”基本上定了下来。不过说实话,我还是不忍心他刷碗的。有时候,他吃饭到最后一个,我会替他刷碗。或许是出于爱的原因吧,从感情上讲,我乐意对他多一些呵护甚至是纵容。刷碗的制度后来被我破坏掉了,我也不想将它恢复。
父母对孩子的关怀几乎都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提起孩子对自己的关心,不少父母是满脸的愁容。孩子的“不孝”不但让父母不满,甚至已经对父母造成了严重的伤害。2011年4月1日,一个旅日的留学生对自己的母亲连捅9刀的事情更是让人不寒而栗!我真希望那是个愚人节的笑话,可惜不是。培养孩子的爱心甚至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父母需要思考自己的教育策略和方法,重点做到下面的几点。
明确告诉孩子什么是爱
一般来说,中国人很含蓄,特别是在感情付出方面更是如此,我们很少大张旗鼓地宣传。
父母面对孩子时延续了这种特点,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很多,可是很少主动在孩子面前表达和强调。在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爱基本上不要求回报。父母会在别人面前(当然是孩子不在场的时候)说:“我该对孩子做的我都做了,我做到仁至义尽,至于孩子怎样,那就看他了。”可以说,父母的爱是真正的爱,既有爱的感觉,更有爱的付出。但是,父母不要求回报的态度不利于告诉孩子什么是真正的爱,也可以说,父母没有尽到告知孩子什么是爱的责任。
在本节的案例中,我对贝贝说:“我喜欢贝贝,所以我会关心贝贝,我会尽量让贝贝过得舒服。平时刷碗时,我不忍心让贝贝刷碗,你知道为什么吗?不是因为爸爸喜欢刷碗,而是因为爸爸不忍心让贝贝刷碗,爸爸宁愿自己辛苦一点,也要让贝贝舒服。”这种说法就是用贝贝容易理解的话告诉贝贝什么是爱。
有些事情说出来和没有说出来的差别是非常巨大的。不记得在哪里读过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女孩初次上班后,看到所有的办公桌都很脏,出于好心,她把所有的桌子擦得干干净净。以后,每天都是如此。很长时间之后的一天,这个女孩的身体不舒服,便没有帮别人擦桌子。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她的同事对她大发雷霆,质问她为什么不擦桌子。这个女孩当然会很伤心,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关键在于这个女孩的好心不为人知,同时,由于她的勤勉,擦桌子被同事认为是这个女孩的职责。所以,当这个女孩不擦桌子时,会被认为是失职。
父母是不是需要吸取一下这个故事的教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