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妈妈,爱我你就抱抱我(李中莹家庭大学系列03)
49514800000008

第8章 当懂爱的小孩遇见不懂爱的大人(1)

妈妈是个小女孩,爸爸是个小男孩。

你们一定要相爱,要幸福,要快乐,要乖乖的。

有家才有温暖,家是孩子的避风港湾,家庭破碎,最伤心的不是大人而是孩子。当家庭出现裂痕的时候,父母常常认为孩子还不懂,忽略孩子的感受,不重视孩子的意见,甚至把孩子当成互相攻击的武器。一旦家庭破碎,父母出于愧疚,用丰衣足食,用隐瞒的方法来补偿。其实,这些做法只是满足了父母自己,孩子心里会认定自己没有人爱,没有家。

爱,需要尊重,真正的爱,是把孩子放在家庭中平等一员的位置上,让孩子感到自己被关注,被理解。

所以,既然你给不了孩子完整的家,就不要破坏孩子心灵里还有“完整的家”。蹲下来,直接跟他解释:“爸爸妈妈选择分开,跟你没有任何关系。即使我们分开,也永远爱你。”

不长大,爸妈就不分开

宝贝成了小小孩

明明是一个8岁的男孩子,看起来聪明伶俐,眼珠子转动得很灵活,似乎随时都在察言观色,神态远大于实际年龄的状态。但是行为言语却是一个小于实际年龄的状态,比如,说话声音很嗲;没轻重地玩弄水杯,把水洒得到处都是;拿起桌子上的签字笔抛着玩,等等。

在来我这儿之前,父母带着这个男孩子已经去过了3家医院,还去过了一家心理咨询机构,结论都是一样的:多动症。

小时候的明明跟其他受父母疼爱的孩子一样,是父母的心头肉。他性格开朗活泼,聪明可爱,上幼儿园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跟老师、小朋友相处得都很好。进入小学以后,开始变得内向,越来越不爱说话,特别不喜欢跟别人打招呼。

父母解释的原因是:孩子从小到大都很正常,上幼儿园时更活泼一些,上小学以后性格慢慢有点变安静了,有时会发呆,问他在想什么也不说。家长认为孩子长大了可能都会这样,就没有多管。

大概从半年前开始,孩子慢慢出现一些很不正常的表现:不好好说话,不好好吃饭,乱喊乱叫,喜欢耍赖,学习成绩一再下降,回家以后会发疯似的在沙发或床上乱蹦乱跳,被斥骂或被责打后,会像小小孩一样躺在地上打滚、哭闹好久……

他想有个完整的家

明明在看人的时候,眼睛不会停留很久,总是闪一眼就立刻躲开视线。由此,我知道他小小的心灵在警觉着什么。

父母跟我在咨询室时,明明不愿意离开,紧紧地贴着他妈妈。父母在讲述他的症状时,他没有像在外面一样好动淘气,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汽车模型,边摆弄边竖起耳朵听父母对他的描述,还时不时偷看一眼我的反应。

一进到艺术治疗咨询室,明明的眼睛很快就被沙盘和架子上各式各样的小人偶吸引住了,我教给他怎么摆沙盘,他就兴致勃勃地做起来。

在玩的过程中,他总要不停地问:“爸爸妈妈呢?”我告诉他父母在外面的房间等待,他会暂时安下心来。但是过了一会儿,又会问:“爸爸妈妈呢?”此时的状态又完全像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小幼儿。

他在摆沙盘时不停地把物件放上去,拿下来,又放上去,又拿下来,好久都不能确定究竟要不要放上去。结果折腾了将近半小时,却没有摆出一个有小人偶的画面,沙盘里全是交错混乱的痕迹,他最后泄气地说:“这不好玩,我不想玩了。”

得到允许后,他仔细观赏起墙上小朋友的画作。我问他:“听妈妈说你也很喜欢画画,是吗?”

“是,我在家里画很多画,在学校里也画。”

“现在可以画一张画给我看看吗?”

他点点头,又犹豫了:“我画不好。”

“在我这里画画,没有好坏之分的,怎样画都可以,想试试吗?”

明明犹豫了好一会儿,又摇摇头。

“摇头代表什么意思呢?”

“我不想画。”

“为什么呢?”

“我,我太小了。”

“哦,我知道了,那么就不画吧。我知道,当小孩子是很幸福的事,很多人都想做小孩子的,我有时候也想做回小孩子去的。”

明明有点吃惊,紧盯着我的眼睛,分辨我说的话是真是假。

“不过,我觉得长大的好处更多一些。”

“有什么好处嘛,做小孩子才是好处多。”他摆出很不以为然的表情。

“那我们来想想看,究竟长大的好处多还是当小孩子的好处多,好不好?”

明明很想说服我,马上点头同意了。我拿过纸笔来,跟他边讨论边写下来,他的兴致变得越来越高。

讨论了很多长大才能做的事情后,他不愿意再增加了,坚持说做小孩子的好处多,于是我们开始讨论做小孩子的好处:

快乐地玩游戏,可以看动画片,有很多玩具,被大人照顾,不写作业……不用上班,不用天天做饭,可以吃各种糖果……

他提出反对意见:“大人也可以吃糖的,我妈妈都喜欢吃的。”

“是啊,但不是所有的糖果都可以想吃就吃的,比如说买了棒棒糖,你可以在大街上边吃边走,妈妈可以吗?”

明明开心地笑了:“不行,别人会笑话妈妈的。”

“所以说嘛,吃糖的时候还是当小孩子比较自由,对不对?哎呀,被你这一打乱,我都不知道说到哪里了,再想一想,当小孩子还有什么好处呢?”

“爸爸妈妈不离婚。”明明脱口而出,说完好像突然意识到了什么,马上低下了头,用右脚使劲前后蹭地面。

我假装没有看到他的表现,把这一条也写下来,问他:“还有什么好处吗?”

他不说话,也不抬头,沉默着。过了一会儿,我拉起他的手,蹲在他面前轻轻地问:“明明很爱爸爸妈妈,不想让爸爸妈妈离婚,对吗?”

明明抬起头,眼泪汪汪地看着我……

不懂孩子的爱,如何爱孩子

孩子的泪眼让我很难受,这又是一个因父母婚姻出现问题受到伤害的孩子。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的孩子就一定会不幸福。但是,大多数的父母在处理自己婚姻里出现的裂痕时,都没有把孩子放在家庭中平等一员的位置上,要么对孩子隐瞒事实真相,要么忽略孩子在不和谐家庭中的感受,要么不重视孩子的任何意见,要么把孩子作为离婚或不离婚的借口、理由。

明明的父母感情不好,特别是最近几年,可以说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每次吵得凶了妈妈就哭着嚷着地要离婚,而爸爸每次都会回应“如果不是孩子还小,我早就跟你离婚了”。听的次数多了,明明就认定:自己不能长大,因为长大了爸爸妈妈就要离婚。

所以,孩子开始在成长发展中“退行”,他刻意模仿幼儿的行为,家长越是说“你这么大了还不懂事”或“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要懂事听话”等话语,明明越是要做出不懂事的样子,证明自己还没有长大,以此保证父母不会因为自己长大而离婚。

害怕失去父母的明明,对于父母的分歧和争吵无能为力,只有用他能想到的“办法”来拯救这个家庭,辛苦地坚持着自认为很管用的“不长大”方式。

每次接到婚姻情感方面的个案,我首先会问的是:有没有孩子?孩子多大了?总希望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在辅导的过程中能帮无辜、无助、伤心、失望的孩子们做点事。

纠缠在情感关系里的父母们,应该学会更好地做父母,无论坚持还是放弃,都要尽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不要让孩子在父母的矛盾中受到伤害。

父母不应该对孩子屏蔽事情的真相,要用孩子能够懂的方式,坦诚地告诉孩子父母之间发生了矛盾,父母之间的事不关孩子的事。如果父母不能很好地调和分歧,也许会选择离婚,但是离婚只是表示爸爸妈妈不再住在一起了,跟孩子的关系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孩子也不会因此失去父母的爱。

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保证孩子心灵里还有“完整的家”,不会因父母关系的改变而受到伤害,顺利地跟随和接纳父母重新选择后的生活方式。

9岁女孩的“宫心计”

谁让女孩冷若冰霜

我去工作室给兰兰做辅导的时候,没看到家长等待,也没看到孩子。接待老师说她不愿意跟人说话,很不友好,自己走进咨询室了。

“谁带她来的?”

“是她爸爸,填完咨询表就走了,说是工作很忙。”

我走进咨询室,看到她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咨询室里,眼睛盯着墙壁发呆。听到我的招呼声,她转过头来。9岁的兰兰是个漂亮的女孩子,皮肤很白,头发很黑,圆圆的脸,圆圆的眼睛,五官很标致。她穿着校服,剪着整齐的短发,前面的刘海一直垂到眉毛下方,一双眼睛黑幽幽的深不见底,很冷,充满警觉。

“是爸爸带你来的吗?”

她点头,眼睛一直盯着我。

“今天是星期天,爸爸还要加班吗?”

“不知道。”声音很冷。突然又在后面加一句,“给他老婆加班。”

“他老婆?那么,跟你是什么关系?”

“后妈。”说着她的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大眼睛瞪着我,好像有点怪我多嘴。

“哦,知道了。”我点头,对她微笑一下。我把水杯往兰兰跟前推了推,低头看她爸爸填写的咨询表。兰兰并没有拒绝,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水,然后在茶几上转动水杯玩。

过了一会儿,她语气很生硬地问:“你找我来做什么?”

“哦,你好像搞反了,我正要问你这个问题呢,爸爸带你来找我,你知道做什么吗?”

她没想到我这样说,张了张嘴没说出话,生气地瞪着我。等了一会儿,她看我依然在等待她的回答,便有点别扭地把视线移开一些,慢悠悠地说:“他说你可以帮助我搞好学习……我能学好,我就不想学习。我知道他的目的,就是找人来教训我呗。”她很不屑地撇撇嘴。

“如果你想,就一定能学习好了,是这样吗?”

她犹豫了一下,好像不太有信心,没有回答我。

“爸爸为什么要找人来教训你?”

“还不是那个女人告的状,坏女人!”她狠狠地看我一眼,好像我就是那个“坏女人”。

我看看兰兰爸爸填写的咨询表,在咨询原因栏里写的是一行很大的字:叛逆,学习差,人际关系差,与继母对抗。

兰兰很在意我正在看的表,她探了一下头,又怕我发现,马上缩回去了。

“你知道我是做什么的吗?”

“知道,心理老师。”她不看我,又小声嘀咕道,“有什么了不起,我们学校也有。”

“是,现在很多学校里都有心理老师,会给你们讲课,跟你们谈心,是吗?”

她不说话,鼓起嘴巴,眼睛瞪着,双手不耐烦地在沙发边上敲击。接下来我再说话时,她像是没有听见似的,一句话也不说。后来,我就陪她沉默着,并在咨询表格背面做一些简单的记录。

大约过了五六分钟,她突然伸手过来说:“你把那个告状的东西给我看看。”

“这是一张咨询表格,上面有你的姓名、年龄等,还会说明一些来这里的原因,并不是告状的东西。当然,这些原因都是你爸爸自己的看法,我只是需要参考一下,了解大概的情况,最真实的原因都需要你自己来介绍。如果你想看,也可以的,爸爸写的字比较草,能看懂吗?”

她瞄了表格一眼,泄气地说:“算了,好难看!”然后很生气地看着我说:“我不会介绍的,你找他说吧,他就听那个坏女人的,还打我。”她似乎为了证实自己是说到做到的,把嘴紧紧地抿起来,头转到一边不看我,还使劲跺一下脚。

“好吧,我不会强迫你,那么我们到桌边看看书,做点手工什么的,因为爸爸要1小时后才来接你回家,可以吗?”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起身跟我坐到课桌边了。

很明显,兰兰是个非常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她对所有的人都不信任,警惕心理和对抗情绪都很重。“能学好”但“不想学”,给我们传递了一个很强的信息:你们别想操控我,我能做好,但就是不做,因为你们不好,你们对我不公平。我要抗议,我能用自己的能力保护自己……

第一次的辅导在沉默中结束了,爸爸晚了半小时来接兰兰,一个劲儿地道歉。这个看起来有点苍老的中年男人戴一副眼镜,显得文质彬彬的,跟兰兰的描述有点对不上号。他约好了第二次来辅导的时间,并保证下次一定会全程陪伴。

她画的树伤痕累累

第二次辅导时,兰兰的爸爸跟我交谈了半小时,期间电话不断,他是一个电子产品厂的主要负责人,工作非常忙,一再道歉后,又提前离开了。

在接下来的辅导过程中,无论提到父母、老师还是同学,兰兰都依然是冷冰冰地说话,似乎没有任何人可以走近她或者让她接纳。

我照例到桌边写案例,告诉兰兰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情。她磨磨蹭蹭地在沙发上纠结了好一会儿,起身来到我身边坐下。

桌子上有一摞儿童画报、小说之类的,我拿过双面胶,开始修补一些有点破损的书,又用彩色的硬纸做成书皮,精心地写上书名……兰兰先是沉默地看着我做事,然后又拿起一本书胡乱地翻看。慢慢地,她不再关注手里的书了,把整个身体倾向我这边,专注地看我在书皮上仔细地用彩笔画画。

我变换方式,有意无意地跟她说着话,同时拿起几幅广告画剪贴。她有点好奇,我告诉她如果愿意可以帮我一起剪贴,并谢谢她。

慢慢地,兰兰放下了戒心,越来越投入。很快,几幅广告画都剪贴好了,我夸赞她贴得比我好,色彩选择更活泼。兰兰的脸上终于有了一点点笑意。我发现,头发、眉毛和眼睛一样黑亮的兰兰,真的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子。

等她渐渐放松下来以后,我没有看她,只是随意地问:

“喜欢画画吗?”

她又警惕起来,眼睛紧紧地盯着我的脸。

“没有什么,反正你也没事做。很多孩子都会觉得画画挺好玩的,你愿意就画,不愿意就算了,完全由你自己决定。”

她磨蹭了一会儿,伸手把纸笔拿了过去,想了想又问我:“画什么?”

“想画什么都可以,比如说一棵树,一座房屋,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