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医院挂的专家号,标牌上说可以咨询半小时,可是医生只听我说了几句,就让我出来,叫女儿进去了。女儿进去还不到5分钟,又让女儿出来,叫我进去了。医生说:‘你女儿有问题了。’我说:‘什么问题?严重吗?’她说:‘当然严重了,是精神分裂症。’当时我脑子就一片空白,简直是整个人都傻掉了……”
医生建议先吃药观察一段时间,如果情况没有好转,就需要住院治疗。妈妈不敢跟女儿说医生的诊断结果,把药瓶上的商标全撕了,告诉女儿医生说她是学习压力太大了,需要吃一些镇静药,请假一段时间休养一下,很快就可以恢复健康。
妈妈去学校帮女儿请假的时候,班主任说请假时间超过一周,必须经学校教务主任同意,建议她把病历复印一份交给学校。教务主任拿到请假条和复印的病历,马上找家长谈话,明确告知孩子是精神分裂症,以后不能到校上课,因为学校必须保证这个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安全。她反复求情后,教务主任同意孩子恢复正常以后可以上课,但必须每天由家长陪同到校,并且全程陪同上课。
女儿吃药以后,虽然不再说“有人跟踪”之类的“疯话”,人却变得更加反复无常。一会儿很安静,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也不想看书学习,也不想好好吃饭;一会儿又烦躁得坐立不安,总害怕自己落下功课太多,以后很难补回来。这两天她坚持不吃药,认为自己的病已经好了,可以去学校上课了。妈妈不敢跟她说学校的要求,就带到我这儿来了。
妈妈特意申明,女儿的具体症状,是两个人商量好了要跟我全说出来的。前面争论,是因为女儿害怕妈妈说不清楚,我也可以再在女儿那里去证实。只是女儿还不知道自己是“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也不知道学校拒绝上课的事情,请我千万不要说漏。
不允许自己比别人差
女孩子坐下来的第一句话,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我想去上学,我不是精神分裂症。”
“哦,你是从哪里知道这个说法的?是医生说的吗?”
“医生和我妈都没有告诉我。我妈把病历藏起来,还把药瓶上的标签撕了。有的药瓶里面有说明书,妈妈没有发现,我回家就在网上查了,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我吃了药,我也害怕自己真的是精神分裂症,就吃了药……我觉得那个医生在胡说,太不负责任了,我吃了药跟没吃药都没有什么区别……我落下的功课太多了,我必须回学校上课……”
“现在,你还会觉得有人跟踪你吗?”
“好像,没有,我都一个多月没有出门了,哪有人跟踪我?”
“是这样啊,那么,之前你说有人跟踪你,是真的吗?”
“是真的,有两次,我们学校晚自习结束都9点多了,我家附近没有同学,我都是一个人回家。有一次,我感觉到有人跟踪我,我听到脚步声跟我走了很长时间,快到我家了就没有再跟了。还有一次我都看到是一个男人在跟踪,一直跟到我家小区门外,我吓得飞跑回家。我妈说我是想象的,绝对不是。”
看来妈妈的说法让她一直很气恼,说到这里,她眉头都皱成一团了。
“那么,妈妈说你整天心情烦躁,半夜还给老师打电话哭,是因为什么事情?”
“我的学习压力太大了,怎么跟你说呢,我在小学和初中的成绩特别好……”
女孩子的小学、初中都在一个学校度过。那是一个比较小的学校,之前是属于城外一个大型的厂办学校。工厂破产后,因为职工家属院都在原厂旁边,所以学校一直存在。后来,厂址上盖起了漂亮的商住楼,变成了一个新的高档小区,附近又成立了一所市属重点高中。
女孩子凭着初中的优秀成绩,拿到了免试保送进入此高中的名额。爸爸妈妈都很高兴她能顺利进入重点高中,还特意办了庆功宴,把亲戚朋友都请来祝贺。
一进入高中,女孩子明显感觉到了“厂办校”和其他学校在教学质量方面的差异。她怕自己落在后面,比以前更加刻苦地学习。即使是这样努力,她在数理化方面还是感觉到越来越吃力,她一边努力学习一边盼着高二分科,自己可以选择本来就喜欢的文科。
高一结束后,她的总分属于中等偏上,能够以比较靠前的成绩进入文科实验班。女孩子很高兴,回家要父母签字时,父母却不同意,他们认为学文科大学毕业以后不好找工作,而且她的分数刚好上了理科实验班的分数线,爸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一定要她选择理科班。
女孩子没有办法,以倒数几名的成绩进了理科实验班,带着情绪、压力和恐惧,她的第一次测验就考得非常糟糕。
“……压力特别大,我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有时候连饭都不想去吃,就怕耽误学习时间。可是数学成绩还是不好,挺绝望的。……我从小到大的优点就是认真、勤奋,没有几个同学能做到像我一样刻苦……缺点吗?缺点就是争强好胜吧,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活得很累……我没有什么兴趣爱好,我想不通别人为什么有时间发展兴趣爱好。我们学习任务好重哦,哪里有时间做别的事情……”
女孩子认为除了老师,没有人可以帮助自己,因为老师“可以给自己讲解难题”,而别人是做不到的。因为在她的“世界”里,只有学习这一件事情。
因为在理科实验班里是成绩最差的学生之一,女孩子的自尊心很受打击。快一个学期的时间过去了,她在班上连一个朋友都没有,总是独来独往。
我们讨论了人际关系对人的重要作用,引导她从自我封闭的状态中走出来,学会适应环境,接纳身边的人和事物,在关系连接中找到学习之外的快乐生活。
女孩子的名字有点男性化,她解释说是爸爸在她出生前就想好的名字。
“爸爸以为你是一个男孩子吗?”
“不是,他就想要一个男孩子,我大伯二伯都生的女儿,爷爷奶奶就想要孙子。”
“那么,你在意这件事情吗?”
“以前在意,觉得我爸不喜欢我,总是挑我的毛病。现在,也知道他喜欢我,但是我不愿意跟他说话。他是开出租车的,没有文化,不能理解我,还总是歪曲我的意思,烦得很。”
“如果你不跟他沟通,他想跟你交流的时候,就只有靠猜想你的意思来说话,那样岂不是更不能理解你?”
她歪着头认真地想了一会儿,点点头说:“你说得对,他是在猜,他太笨了,很少能猜中。”她突然笑了,笑起来很好看。
女孩子意识到了自己与父亲的相处模式不顺畅,其中也有自己的责任。我们讨论了如何改变这种不良模式,让父亲“挑毛病”般的关心,变成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这是一个很追求完美的女孩子,她给自己的压力特别大,总想把事情做到最好。跟妈妈的交流比较顺畅,也喜欢妈妈对自己的理解和支持。对爸爸抵触比较多,却最在意爸爸的看法,不断地说“我爸说……”
“我爸说,如果不努力学习,他这辈子就没有指望了。我也很生气,他为什么当初不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做更好的工作,现在,只能当一个出租车司机,却整天要我学习。”
“我爸说,女孩子不学好知识,以后只靠男人,会受欺负的……”
……
“可以告诉我,你妈怎么说吗?”
“我妈还可以了,她都听我的,但是她的工作也不怎么样。我主要是想有个好前途,让我妈也觉得骄傲,她也挺辛苦的,我爸也经常不理解她……”
“好,现在,我想听听你怎么说。”
“我呀,其实我真的不想学理科,一点也不喜欢。我喜欢写文章,我的作文经常在班上做范文。我还喜欢历史,也很喜欢英语,想以后有机会可以出国深造一下……”
“我不能允许自己比别人差,太丢脸了,有时候考差了,都不想活下去了。”
“只是考试成绩不好,就活不下去了,以后遇到更大的挫折,比如高考失利、失恋、大学毕业找不到好工作等,怎么办?”
“这个……我没有想过,对了,以后失败是不是特别多?也挺难的,对不对?”
“人生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挑战,当然也有成功或者失败,我们没有可能做到一帆风顺。但是,对于个人来说,每一个挑战都是一份成长得更好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从成功中成长,而是从失败中学习如何成长得更好,最终能享受到成功这个果实……”
从家族系统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女孩子意识到或知道父母想要的是男孩子,她会有严重的没有资格感。为了这份资格感,她会拼命努力做事,用几乎所有的力量来证明给父母看并且希望父母看到自己:爸爸妈妈,我在这里,我虽然不是一个男孩子,但是我像一个男孩子一样能干,甚至比他更能承担。
她的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完全正确,意识非常清楚,思维也很正常。由此,我判断她的幻觉、妄想等感知觉和思维内容障碍,应该是青春型的前驱期症状表现。这种症状在青春期比较常见,起病较急,病情发展快,但是如果治疗及时,效果比较好。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物学因素,特别是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据国内相关调查发现,心理社会因素在精神分裂症发病的案例中,占到40%-80%的比重。所以,从生物学的角度来对症检查,医生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向都是正确的。对于此类病人,第一次发病是治疗的关键时期,药物疗效最好,所需药的剂量较低,而复原机会非常大。在病情有所缓解后,配合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和社会干预,可以有效地防止反弹,增强药物治疗的后续效果,改善精神症状,提高自知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最后,我跟女孩子及她母亲共同讨论了女孩子的未来,建议她们考虑换一所学校,在下学期开学以后,重新进入高一学习。在接下来的半学期以及暑假期间,可以找老师补习文化课。但是为了不要太久脱离学习生活,最好去女孩子同样感兴趣的英文学校,参加全日制的英文学习,为未来的学习准备足够的心理和环境支持。
做了一次辅导后,我又要去外地讲课十几天。布置了家庭作业后,我告诉她们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给我发短信,如果一切顺利就等我回来再联系。半个月后回到成都,我又有几天治疗工作坊,也没有询问女孩子的情况。又过了几天,收到女孩子的一条信息:“张老师,您好!我是上次咨询的xx。在家学高一上册的科目感觉有些简单。这3个月总感觉会荒废了一样,这该怎么办?”
我回复她:“你如果不做事就真的荒废了。你按照我们规划好的目标去做事,就不会荒废,还能为你以后更好地发展准备得更充分。只要在做事,在哪里做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有勇气有智慧去做最适合自己的事。”
3个月后,我又收到女孩子的短信:“心理老师你好,我是上次来咨询过的一名学生xx,和你说过的问题都解决了,自己精神状态都还不错。可最近我发现一个问题,想问问原因。就是像学习、吹长笛等事情,我明明知道自己没尽力但是当结果是考试不理想、笛子吹得不好听时……我会情不自禁地掉眼泪。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