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妈妈,爱我你就抱抱我(李中莹家庭大学系列03)
49514800000018

第18章 孩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3)

“学习成绩不好啊。”

“那完了的意思又是什么?”

“就是,可能都活不下去了吧,没希望了。”

“你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如果你的学习成绩不好了,你们一家人就完了?”

“证据?还要证明吗?你的想法很奇怪呀。”

“是吗?我觉得你的想法才奇怪呢。你爸爸开着修理店,生意很不错。妈妈都不用出去工作,专心在家照顾爷爷奶奶和你。而且妈妈说,你上大学的学费也一直在积攒,供你上大学没有问题。等你工作了,爸爸靠他的收入只养活4个人而不是5个人,也会比现在轻松很多。像这样发展下去,只会活得更好,哪里有活不下去的说法?而且你的学习成绩,跟家人是否活得下去有什么关系呢?难道你的学习成绩可以挣钱养家吗?我真不明白你的说法是什么意思,你能给我解释一下吗?”

“我……他们……”他不安地扭动一下身体,像看外星人一样,瞪大眼睛看着我。

“没有从这个角度想过,是吗?”

他用双手搓着脸,使劲地点头。

“你是爷爷奶奶唯一的孙子,爸爸妈妈唯一的孩子,他们很爱你,期望值也很高,这肯定会变成你的压力。如果你能够调整这份压力,不把它当作必须成功的信念,只收取其中可以推动你走向成功的力量,你就可以专注地、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而不是整天愁眉苦脸地担心和焦虑,积累很多负性情绪,影响自己专心做事……”

男孩子的表情越来越放松,脸上开始有喜悦的光芒,最后,他诚恳地说:“老师,我早认识你就好了,我的压力减轻好多了。介绍我们来的阿姨说,你还给她的孩子辅导了学习方法,我也可以再来请你辅导吗?我还有个好朋友也像我一样,感觉家庭给的压力太大,都快被逼疯了,我可以带他来吗?”

……

离开的时候,妈妈看到儿子脸上的笑容,非常激动,情不自禁地又去挽儿子的胳膊,这一次,儿子没有甩开妈妈,依偎着进了电梯。

不懂孩子的爱,如何爱孩子

男孩子想要替父母承担,改变全家人命运的愿望太强烈了,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他稚嫩的肩上。他过分地用了自己的力量去努力地“撑”,想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结果让自己非常辛苦。结果他非但不能好好地把力量有效地用在学业上,还使得自己越来越辛苦,越来越没有自信。

男孩子不懂得,也没有人教过他,他的能力还不足够承担超负荷的家庭重担,只能承担一个孩子的责任。把这个年龄阶段的学习任务完成并且做好,健康快乐地成长,他就足以回馈父母家人的爱和期望。

别拿你的痛苦来压迫孩子

一到学校就做噩梦

9岁的阳阳是个文静内向的男孩子,说话时还会表现出害羞的样子。

妈妈说话的声音又高又急,更加显得阳阳胆小柔弱。阳阳的主要症状是:住校读书时常会梦游,自己下床到处走动,夜晚做噩梦时会惊叫;学习时专注力不够,总是在课堂上走神;性格内向,不擅交际,所以朋友很少,自信心不足;不喜欢体育类的群体活动。

去医院神经科看病,医生认为阳阳有点自闭倾向,建议吃药观察。父母不认同医生的说法,又带去看中医,被诊断为体虚内火重。服中药调理一周后,孩子反而变得烦躁不安,而且整天没有精神。

阳阳的父母是经营超市的,文化水平不高,对聪明的儿子期望值很高。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在自己身边读完幼儿园以后,特意送他到一家较远的私立学校住校读书。

一年级的时候阳阳很不适应住校生活,哭闹了两周;二年级的时候就适应了。进入三年级突然又不愿去学校住了,后来经过家长骂,老师劝,最后还是去住校了。

刚开学没多久,有一天晚上阳阳突然被噩梦惊醒,大喊大叫。生活老师及时安抚,并报告了班主任和家长。过了两天,阳阳又做噩梦,并且跳下床乱跑。学校接到生活老师的报告以后,害怕出事,要求家长接回家,走读一段时间试试看。

阳阳回家以后也说害怕,不愿意独自睡,没有办法,妈妈陪着他睡。每天睡觉前他还是不断地说害怕,好久才能睡着。但是有时候妈妈有事,换成爸爸陪着睡,男孩子就睡得很好,也不说害怕之类的话。

过了一个月,父母看孩子不再做噩梦了,又动员孩子回校住读。

回校后不到一周,阳阳的状况变得比以前更严重,生活老师是个年纪较大的老阿姨,有点迷信思想,跟家长和学校说孩子可能是“鬼附身”了,家长一听吓坏了。

学校建议家长带去医院精神科诊断,跑了几家医院,得到了几种说法:自闭倾向、多动症、焦虑症、癔症等。吃药以后状况好一些,但是孩子变得情绪失常,经常会没有理由地烦躁起来,整天没有精神,反应也变得迟钝,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甚至连自己以前最喜欢的画画课,他也总是呆呆地坐在一旁观看,经老师反复要求才会参与。

明明白白地沟通,不要吓唬孩子

阳阳在妈妈叙述事情时很安静,对于单独辅导也很配合。

“不喜欢去住校吗?”

“学校里有鬼。”

“是别人说的还是你看到的?”

“我做梦看到的,很吓人。”

“做梦看到是什么样子的?”

“一个女鬼。”

“你怎么知道是鬼呢?你知道鬼是什么样子的吗?”

“是的,我在电视里看到过,就是那样的,很吓人。”

“能给我描述一下什么样子吗?”

“长长的头发,遮住脸,看不清长什么样,好像脸是白白的,穿着红色的皮衣。”

“是偶尔梦到呢,还是经常梦到?”

“一到学校睡觉就梦到了。”

“在家里睡觉就不会梦到了,对吗?”

“嗯,在家里睡觉看不到,在学校里白天闭上眼睛都能看到。”

“白天闭上眼睛也能看到?”

“能看到,经常看到。”

“白天都能看到啊,那你好厉害。很多人梦里看到的东西,一到白天就忘记了,怎么都想不起来的。你有没有试过睁开眼睛看呢?”

“没有,睁开眼睛怎么看啊?”

“想象力特别好的人就能看到。你想试试吗?”

“好吧,我们老师也说我想象力好,我写的作文还在班上念过呢。”

“你真棒!我们来试试看。”

阳阳认真地试了一下,没有成功,他说:“我先闭上眼睛,看到了再睁开眼睛可以吗?”

“可以,慢慢看。”

他刚一闭上眼睛,整个身体突然猛一激灵,又马上睁开眼睛,有点惊恐地看着我说:“我看到女鬼了,很吓人。”

我坐得靠近他一些,用左手搂住他的肩膀:“不用害怕,我在你身边保护你,任何东西都不会伤害到你的,你很安全。接下来,我会教你一些很有效的方法,可以让你变得很勇敢,那个女鬼再也不会来吓唬你,你想试试吗?”

阳阳使劲地点头。

我结合简快疗法里“接受死亡”的技巧,让阳阳把他看到的“女鬼”放在摊开的手掌上面,根据孩子的理解设计合适的引导语,让他跟“女鬼”进行一些对话。

阳阳觉得很好玩,边笑边跟着我做和说。说完以后他说“女鬼”离开了,变成一张照片挂在远远的墙上,也不太可怕了。

等孩子完全放松下来,可以正视墙上“女鬼”的照片以后,我又运用游戏的方式,让他借取到“变形金刚”的超大能力和勇敢。我引导他运用自己的超能力,把那张照片移出窗户,让照片随着风飘走。阳阳认真地做这件事,像真的一样看着那张照片摇摇晃晃飘出窗户,慢慢地越飘越远,最后消失不见了。他再回来重新在手掌上看,果真就看不到“女鬼”了。闭上眼睛看,还是看不到。阳阳点头肯定,相信“女鬼”真的离开了,再也不会来梦里吓唬他了。

果真,孩子回去后住校读书,一周时间都没有再做噩梦了。

第二次辅导,除了做一些游戏治疗,给予他肯定和鼓励,又教他做“借力”的游戏。这一次,他选择借取“大力神”的力量,并保证说回去以后会做得更好,绝不让噩梦来打扰。

第三次辅导,我们讨论住校读书的好处和坏处时,孩子突然冒出了一句:“妈妈生病了怎么办?”

“妈妈为什么会生病呢?”

“妈妈总说没人帮她干活,腰很疼,都要倒下不能干活了。”

“我看妈妈的样子不像那么严重,一会儿我们可以问一下妈妈,好吗?不过家里有爸爸在照顾她啊,你为什么会担心呢?”

“爸爸也有病。”

至此终于找到了孩子不愿意去住校的原因:父母经营着一个挺大的超市,爸爸有糖尿病和腰肌劳损,平常都不能搬运重物。以前每当孩子不听话,妈妈就说:“为了你,爸爸都累病了,你还不好好学习。”孩子听了果真会表现好一些。

后来说得多了,孩子不是很当回事了,妈妈又开始新的威胁:“爸爸有病,妈妈每天好累,一天下来腰酸腿痛的,早晚有一天要累倒,你这么不争气,以后我们靠谁啊。”

孩子变得听话了,但从此开始担忧父母的身体,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总担心自己不在家的时候,妈妈也累倒了,爸爸妈妈怎么办。

第一次被噩梦吓醒后,老师的特别关注让孩子心里放松了一些。父母知道以后,关注点全放在了孩子的身上,把孩子接回家走读的日子里,念叨自己有病的事也少了。慢慢地,孩子为了能不被批评在家里住读,以自己的方式“照看”父母,就把噩梦和想象结合起来演绎出了一个清晰的“女鬼”形象。

在做了一次家庭治疗后,孩子明白了爸爸的病并不是很严重,妈妈的话只是为了促使他进步,并不是真的会累倒,他就彻底释然了。

阳阳回学校认真读书,成绩也在不断提升。后来妈妈打电话感谢,说孩子已经完全恢复正常,而且学习成绩提升很多,也变得懂事多了。在家里的时候,写完作业后,就会主动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不懂孩子的爱,如何爱孩子

我们都知道父母永远会为孩子操劳付出,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但是不知道孩子为了父母同样可以上刀山下火海。在内心深处,父母与孩子之间生命的连接同样重要和牢不可破。曾有一个7岁的女孩子,住校读书以后突然性格大变,对以前爱好的文娱活动再没有兴趣,上课和写作业的时候总在发呆,一直到了第三次接受辅导时才打开心结:“张老师,我不在家的时候,爸爸把妈妈打死了怎么办?”在孩子幼小无力的思想状态里,如果看着你们经常打架,即使没有办法阻止,还是比较放心的,看不到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的担心和焦虑。

很多父母都像阳阳的母亲一样,当孩子有偏差行为习惯或犯错以后,并不是针对孩子的具体行为或错误进行指导,教会孩子如何改正、如何做得更好,而是上纲上线,用孩子听不明白或根本不相干的话语批评孩子。

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水杯打碎了,父母很生气:“你这个孩子总是这样冒失,从来不珍惜家里的东西,爸爸妈妈辛辛苦苦都是为了你,什么事都要大人操心,你要气死我们吗?……”

其实小孩子犯了错,通常至少会有3个方面的反应和需求:1.吓了一跳,需要得到安慰;2.担心,我会得到怎样的惩罚?3.爸爸妈妈是否会减少对我的爱?

结果呢,父母的批评却让孩子越听越迷惑:我好久没有打碎东西了,为什么说我“总是这样”?打碎水杯就是不珍惜东西吗?爸妈的辛苦跟我打碎水杯有关吗?为什么爸妈一直没说我打碎水杯的事?究竟对爸妈来说,是我重要还是水杯重要啊?……

经常听到家长对孩子喊:不要磨蹭,不要玩耍,不要发脾气,不要乱跑,不要……而孩子或许永远得不到真正想要的答案:不要我这样,到底想我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