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完毕后,刘女士承认老师教得还是不错的!早教机构的人员给刘女士看了他们5个月~9个月的教学目标,可刘女士觉得她家宝宝基本都会做了,比如翻身、坐、爬、听家长简单的指令、用大拇指和食指去捏东西,还有认知一些东西等。刘女士想让元元参加下一个年龄班,但早教机构的人员不同意。这让刘女士觉得,早教班并不适合每个孩子。
确实,早教训练班并不适合所有孩子,早教要针对婴幼儿的自身状况,因材施教,并非父母或某个早教机构“指手画脚”对孩子进行不合理的规划。在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参加各种各样的早教班、特长班,太多的强迫,太过突然的生活习惯转变,会让孩子变得无所适从;过多地限制孩子的活动自由,违背孩子天性,反而对孩子想象力的启发造成阻碍。实质上这些做法无意中对孩子进行了一种畸形的心理引导。0岁~3岁的孩子更重要的是培养他和父母之间的安全依恋关系。
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但他们对早教的认识不一。有的家长以为,让孩子参加各种早教课程,使孩子尽早学习课本知识或者追求发展“一技之长”就是早期教育;有的家长认为,不需要给孩子进行早教,因为他们自己小时候也没有经过系统的早教,孩子的发展就应该顺其自然;还有家长认为,孩子还不到1岁,等孩子再大点儿去上早教班比较好。大部分家长都读过早教方面的书籍,认为自己对早教有一定的了解,能在家里对孩子进行部分训练,不过不系统。家长热衷于早教,却并不真正了解什么是早教。“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你的孩子从0岁起就胜人一筹”,这些口号家长耳熟能详,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只是精明的商家发明出来的一句广告语。
有一间早教机构提出:给初生的婴儿不断播放《三字经》,从小就教幼儿识字看书,如此教育,4岁的孩子能识字4000个,6岁的孩子能熟读《老子》等,8岁的孩子就能达到高中阅读水平!不少家长对这种诵背式的早教非常认同,表示为了让孩子今后上名校,考上重点大学,必须从小抓起,孩子越早学习就越能拥有优势。这一雷人的教育模式居然吸引了众多家长的眼球,由此可见,这些家长根本不了解什么是早期教育,错误地把早教等同于学习知识。
还有更加奇特的场景:一些四五岁的孩子下了课,家长就在走廊上喂饭,吃完饭还要接着学习。这些家长为自己的孩子很小就能认识很多字感到十分骄傲,但识字不代表孩子就聪明,更不代表孩子以后的发展就好!
儿童的潜能确实很大,对语言、字形的接受能力很强;但是只靠反复听看,让婴幼儿识字读书是违反儿童学习规律的。虽然背唐诗也能锻炼口齿和记忆力,但对于刚刚学会说话的婴幼儿来说,意义恐怕仅限于此。与其这样,还不如花更多的力气教孩子背儿歌,因为儿歌里的小白兔、大苹果才更贴近他们的生活,更能被他们理解。
有的家长还错误地把早教等同于学习一门特长。有这样一位家长,他只让孩子上半天幼儿园,下午就去上各种兴趣班,接受个别化教育,一年花费数万元。可这个孩子上了小学后,却出现了心理问题。这个孩子也许是个极端,可部分家长把兴趣班当成应试捷径已成为了无可争议的事实。但其结果是,行情水涨船高,为了加分或者应试而学的孩子并没有得到这方面的回报。有所小学的班主任让孩子们填写自己的兴趣特长,一个班几十个孩子,超过半数以上的都在学钢琴。弄得老师不得不宣布说,弹钢琴不算特长,因为“会的人太多了”。
孩子在不同的阶段,会发展出不同的能力水平,如果对他的要求超出了这一实际水准,使用对待普通成年人的标准,确实是在强人所难。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有时候差几个月,身体和智力的发展就会有很大差别。早期教育应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不能揠苗助长。
桐桐3岁时,爸爸为了锻炼她的协调能力,教她拍球。可是桐桐无论如何都没办法连续拍到3下以上,失败次数多了,她就沮丧了,很快便失去了兴趣,这样就更加无法集中注意力。最后爸爸很恼怒,桐桐却觉得很无辜:为什么爸爸要对我发脾气?后来这个问题的解决非常简单:到了4岁的时候,桐桐的身体协调性自然而然有了发展,拍球自然而然就拍得更好了。
此外,父母还要避免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作无谓的比较:隔壁邻居家的小男孩3岁就会拍球了,孩子的同学已经可以认识很多字了……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节奏,有可能在这些方面比别的孩子稍慢一点儿,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则会稍快一点儿,都是正常的。父母逼得太急,反而可能把孩子的兴趣扼杀了。
有一个小女孩去小学报名时问老师,这里要不要学奥数。老师告诉她不用,她就拍着手说太好了。到了初中,老师发现她有数学天分,开始让她接触奥数,结果这个女孩对奥数非常着迷,还拿到了大奖。
孩子学习是基于一定生理基础的,他们通常先从行为感知再到表象理解,最后才到符号把握。比如,让孩子认识树叶,先要让孩子摸,让他有叶子的感觉;第二阶段才可以拿书给孩子讲,告诉他叶子是什么,最后才能一说到叶子,孩子就明白你说的是什么。
早教也绝非简单地等同于认字、学外语、学画画、学钢琴……学习知识,培养才艺,不是早期教育的主要目的。让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中,从生活里学习,引导他去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会做、能做的事情,促进他在身体、智力以及心理方面的生长发育,才是早教应该起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心理的发展起源于动作,动作也是认识的源泉,大、小肢体的运动会更好地让幼儿感知他的外部世界,同时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在进行智力训练时,不能采取单调、刻板的教学方法,而应根据婴幼儿特点,通过讲故事、唱儿歌、做游戏、运动肢体、画画等多种形式,提升孩子的各方面能力,也可根据孩子的某些特长而给予适当引导,但不能过分追求发展一技之长。
此外早教的意义还在于,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在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不要忽视非智力因素,通过外界的刺激和引导,充分挖掘他的潜能,培养社交能力,并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基础。还要培养幼儿积极主动、勤奋学习、不怕困难等品质,比如孩子开始学搭积木,就要以此来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
要点回顾 你知道吗?
1.父母对孩子早教存在哪些误区?
把早教等同于学习知识;把早教等同于学习一门特长。
2.早教的意义在于什么?
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开发孩子的潜能,同时促进孩子身心的发展。
面对面坐下,愉快沟通的第一步
情景再现:
孩子兴奋地从他的房间里跑出来:“妈妈,妈妈,你看,这是我刚画好的画!”妈妈并没有仔细观看并欣赏,而只是习以为常地说:“嗯!画得真好,很漂亮。”孩子继续兴奋而骄傲地说:“妈妈,妈妈,你看,我画的是太阳花哦!”妈妈这次连头都没抬说:“嗯!真好看!宝宝真是太能干啦!”孩子觉察到了妈妈的不在意,噘着嘴说:“妈妈,你都没认真地看就表扬,你真的在听我讲话吗?”
孩子类似的抱怨和投诉,不知道你有没有听到过。我就曾听到儿子如此抱怨:爸爸妈妈总是心不在焉地敷衍我。有不少家长常感叹很难与孩子相处,和孩子说不到两句就会莫名其妙地爆发一场“战争”,要不然就是找不到共同话题,甚至无言以对。孩子是最敏感的,他们很容易就能分辨出,你是想跟他们敷衍两句,还是有目的地谈话。其实,要和孩子相处很简单,面对面坐下是与孩子相处最有效的办法,在这样的状态下,父母和子女才能畅所欲言。既然你想沟通,想通过聊天了解孩子,或者建立一种亲子沟通的形式,那就请放下你手中干不完的事情,认真和孩子交流。
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家长的举止很重要,这关系到你给孩子的印象是好是坏。因此,父母最好能同孩子并排靠近坐着聊天,这样可以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当你们处于平等的位置时,孩子便不会以为你又要“训话”了,而会觉得这像是朋友间的聊天。如果需要眼神交流,你不妨侧身看着他的眼睛,这样就能给孩子以平等感、安全感,这样你们才能畅所欲言。在谈话的过程当中,父母还要注意自己的姿势,不要跷二郎腿,不要做一些有不尊重含义的举动,例如东张西望、看手机等。
从孩子1岁开始,直到孩子步入青春期,父母和他进行的这种朋友似的聊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如果孩子不和父母沟通,父母就不知道他的真实情况,不仅没法帮助他、引导他,也没法让他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爱意。和孩子聊天可以随时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同时还可培养孩子完整、有序地叙述事情的习惯,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聊天还是让孩子学会观察事物的最佳途径。今天看了什么,听了什么,学校里发生了什么,通过与孩子的交谈,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既了解了孩子的内心活动,又锻炼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父母能经常亲热地与孩子交谈,孩子有事情、有心里话时才会对你说,你才能及时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同时能通过语言把你的想法比较准确地传达给孩子。
遗憾的是,现代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可以聊天的话题太少了。许多父母除了例行公事般地询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学习成绩外,几乎没有什么可聊的。无怪乎许多家长发出这样的感叹:“我的孩子都不跟我说话,每次问他话,他都是随便敷衍两句,怎么办啊?”“孩子越来越不喜欢跟我聊天了,我就这么招人讨厌吗?”
是的,这确实是个让许多父母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以后,这种情况更是让父母担忧。可事实上,孩子是很愿意和父母说话的,只是因为父母不懂得如何跟孩子聊天,而把这扇门慢慢地关上了。
每个孩子都有交流的需要。每天,孩子都会从外界获得许多信息,他们需要把这些信息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从而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大多数孩子都非常希望能把自己周围发生的事告诉父母,与父母进行平等的交流。父母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任何表达,跟他一起笑一起忧,这样才能让孩子得到与家长交流的乐趣,促使孩子向父母打开心扉。
父母与孩子的话题进行不下去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父母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发问,没有抓住孩子的兴趣。比如父母可能经常问孩子:“作业写完没有?”“考了多少分?”“今天在学校做了些什么?”“怎么还不睡觉?”这些都是带着责难意味的质问。面对这些质问,孩子通常会这么回答:“写完了。”“不知道。”“没做什么。”“等一下。”于是累了一天的你说:“你怎么总是不好好答话啊?”烦躁的孩子就会回答:“我都回答了啊,那你还要我怎么样?”
聊天怎样才能聊起来?当然是你一言我一语才能进行下去。如果一方总是没完没了地提问,却很少表达自己的情感,很少说自己的事,另一方就会觉得没意思。所以,在你询问孩子的情况之前,你要先想想自己怎样说才可以让孩子愿意讲。最好的方法是问孩子那些能提起他讨论兴趣的、比较具体的事情。比如:“今天班会活动你们都做了些什么?”“你们班上有没有小朋友跟你一样喜欢画画啊?”与孩子聊天,父母肯定占主导地位。如果父母总是强化这一地位,而且在聊天中总是添加更多说教成分,那么这聊天很快就会进行不下去了,因为它不够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