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49493000000003

第3章 爱的教育,从你蹲下来的这一刻开始(1)

孩子要的其实真的不多,

别以为给他很多零食,他就满足,

也别以为给他很多玩具,他就快乐,

他更渴望的是你的一个拥抱、一个微笑,

这些动作中流露出的爱才是他快乐的真正源泉。

“抱抱我”对孩子其实很重要

情景再现:

智铭有一个困扰,他从小到大都不会主动提出要求,觉得要求什么是一件丢脸的事情,而常常表现得无欲无求。他来我这里咨询,是因为他无法开口提加薪的问题,只得离开了喜欢的工作,跳槽到另一家待遇较好的公司做并不喜欢的工作。他在那家公司待得很不顺心,郁郁寡欢。他总认为提出要求是一种“索取”行为,让他有羞耻感。如果必须要他提出某些要求,他会出现呼吸急促、出虚汗等症状。

经过深入沟通得知,智铭的妈妈在生他时由于难产,身体非常虚弱,对他的照顾较少。智铭小时候在一旁哭泣,妈妈只会拍拍他、哄他睡觉,或者唤其他人来照顾,不能及时回应他的各种需求。这样被拒绝了多次以后,他便不再努力要东西,同时产生了一种无助和绝望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始终伴随着他。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智铭之所以会产生无助和绝望的感受,就是因为他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回应。所以,请父母暂时放下手中的事情,多陪陪孩子,而亲亲、抱抱等身体接触可以令孩子切身体会到父母的关怀。

在婴儿期时,孩子的需求若未得到及时的回应,或是没有得到充分关爱,其内心会有恐惧产生,或是觉得需求得不到满足,生命有所匮乏,或是无法学会表达需求。久而久之,孩子会对人产生怀疑、不信任感,且怀疑自己的能力。有些父母只在孩子婴幼儿时才表达亲昵的感情,当孩子稍大一点儿后便改以冷淡的态度,拒绝孩子的“纠缠”。

妈妈想要逛街,孩子却缠着妈妈抱,这样的情况下,妈妈会觉得不耐烦。其实孩子是在很清楚地向妈妈发出信号:“妈妈,我比商场里面的物品更重要!”这种对母爱的需求,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家长一定要尽力满足孩子的这种情感需要,否则会给孩子的终身幸福留下不可弥补的缺陷和阴影。当然,四五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开始建立,即使孩子可能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家长也须采取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式来应对。

因此,聪明的父母,不会对孩子的需求感到不耐烦,不会首先想到这样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妨碍,而是平静地分析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进而努力满足孩子的需求。

除了身体接触,微笑也是必不可少的。每个孩子都非常善于观察父母的表情,他们喜欢从父母的表情中来推测父母的想法和态度,而微笑可以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父母接纳的。父母的表情也不能因为一件事情的变化而变化,有经验的父母即使在对待不听话的孩子时,也不会面露怒色。

比如,当你看到年幼的孩子在吃饭前玩泥巴,千万不要气势汹汹地责骂他。若你微笑着对他摇摇头,柔声说:“这样不可以,把小手洗干净,我们一起去吃饭!”也许孩子就会听话地去吃饭。许多孩子都喜欢在父母表情比较温和的时候来商量他们的事情,希望得到父母的同意,而当父母板着脸的时候,孩子就会沉默,不敢讲他们的事情。

一个周末的傍晚,芊芊爸爸回到家中,连续五天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精疲力竭。一进家门,他就瘫坐在了沙发上,一点儿说话或做别的事的力气和愿望都没有,当然他也忽略了不远处女儿那双密切关注着他的大眼睛。直至吃饭之前的半个小时,家里寂静无声。饭菜上桌,芊芊妈妈给芊芊爸爸讲同事家中的趣事,把他逗笑了。这时,芊芊爸爸听见角落里传来芊芊高兴的声音:“爸爸终于又会笑了!爸爸没有生气!”

6岁的芊芊这句话,让芊芊爸爸突然警醒,而此前半小时孩子的沉默,似乎也有了答案。孩子把他的疲惫理解成了生气,以她小小的逻辑,爸爸不言不语也不笑,是不是生气了,我还是不招惹他的好!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意味着他苦心经营多年的慈父形象瞬间消于无形,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在回家后的半小时里,他没有笑。

接下来的时间,芊芊爸爸换了一张笑脸,开始吃这顿温馨的晚餐。芊芊很想自己夹鱼吃,于是她拿起筷子,用征求的眼神看着爸爸。这时,爸爸微笑着向孩子点了点头,小女孩高兴地夹起来,吃得津津有味。在这里,爸爸和孩子没有用一句语言,但是,他们之间的沟通却非常顺畅,这种温馨的亲子关系相信会令每一个做父母的都非常羡慕。其实,这正是微笑与点头的魔力。

点头给予孩子的是一种认可和鼓励。当孩子取得成绩之后,父母可以用点头鼓励、称赞孩子,这样,孩子就会充满信心,并会努力做到更好。而当父母微笑着点头认可孩子时,孩子会比听到父母的夸奖还要高兴。因为微笑和点头,不仅仅能给予孩子认可和鼓励,而且能让孩子体味到父母对自己的爱。4岁~6岁的孩子,对外部世界反馈的自我信息越来越在意。他们开始在乎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是怎样一个形象,并在乎这种形象的正面意义。他们在乎别人的夸奖,并愿意顺着这种夸奖所暗示的方向去做某些事。而且,他们开始学会察言观色,并且很容易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改变扯上关系。遗憾的是,许多父母总是板着脸,很少对孩子微笑,似乎孩子做的总是错的。这就使得孩子不愿意主动与父母沟通,生怕招来父母的责骂。实际上,父母对孩子微笑,孩子也会以微笑回报,这种微笑是双方情感的体现。亲子间的微笑往往可以消除亲子间的争执、冲突、愤怒等不良的情绪。

即使孩子犯了错误,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也总比说教或是打骂要有效得多。比如,你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跟其他小朋友发生争执,最后两个小家伙动起了手。回到家后,如果父母是用打和责骂的方式让孩子认错,那么即使当时他因为害怕而乖乖地认错,他的内心也会有另外一种感受,那就是“父母可以用打使我屈服,我也可以用同样的办法让别人屈服”。所以,孩子学到的方法基本上就是以暴制暴。既然打架已经发生,父母反而更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孩子学会解决争执的更恰当方法。父母不妨心平气和地对孩子说:“孩子,我知道你已经很努力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绪,但是,事情还是发生了,我们来谈谈这件事情吧,希望下次不会再发生这种事情。”孩子能够从父母的和颜悦色中感到父母的真诚和帮助,其效果比单纯的批评教育、打骂要好得多。

因此,面对孩子的时候,父母不妨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多发现他身上的优点,多报以微笑;在孩子对自己说话的时候,如果父母适当地点头,对他说的话表示肯定和赞许,孩子就会感到自己的观点得到了接纳,也会感觉到父母是很认真地在倾听自己的谈话;父母和孩子说话时,一定要用关心的眼神注视孩子,随时注意他的表情、行为,以适时给予辅导与协助,这也能让孩子有更多被重视的感觉;当孩子愿意说出自己的心事时,请你面带微笑注意倾听,这样孩子才会觉得你对他很关心、很重视。千万不要边做其他事边听孩子说话,那样可能会让他今后不愿意和你进行交流。

要点回顾 你知道吗?

1.如何与孩子快乐沟通?

多陪陪孩子,亲亲、抱抱等身体接触可以令孩子切身体会到父母的关怀。除了身体接触,微笑也是必不可少的。

2.为什么说微笑和点头能让孩子感到高兴?

每个孩子都非常善于观察父母的表情,他们喜欢从父母的表情中来推测父母的想法和态度,而微笑可以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父母接纳的。因为微笑和点头,不仅仅能给予孩子认可和鼓励,而且能让孩子体味到父母对自己的爱。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奖励情景再现:

我在调研时,遇到一位父亲,他是农民出身,只读过三四年书,没什么文化。他的儿子非常懂事,从小学习成绩就不错。每次在儿子参加重要考试的前几晚,当儿子坐在书桌前认真复习的时候,这位父亲也会悄悄拿张凳子,端坐在离儿子稍远的地方,借着微弱的灯光,写写画画,直到儿子结束复习为止。

一天,妻子不解地问他:“你又没啥文化,每天晚上都在那儿写什么呀?”他沉默了片刻,喃喃说道:“写什么并不重要,我是想借这种方式鼓励儿子,让他知道,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会有亲人在身旁永远支持他,没什么好慌张的!”父亲知道儿子临考前心中一定很紧张,可自己文化水平有限,只能用这种方式来鼓励儿子。这位父亲用他朴实的方式满足了孩子的需求。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生一个孩子,在孩子出生前,许多家长就在心里许下了“做个完美父母”的承诺。当我们努力了解与孩子相关的一切,拼命保护幼小的他不受任何伤害时,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满足并给予了孩子足够的需求。我们接触了很多教育理念和方法,所以心里已经有了成形的清单:从学步带到安全锁,从床铃到布书,从蒙氏拼图到全套滚轴轮滑装备。只要是能刺激感官、激发潜能、陶冶情操的事物,父母通通都会带给孩子。即便这样,父母仍觉得不够,仍然盘算要再给孩子些什么。

其实,我们已经满足了孩子足够多的物质需求。而且,我们对孩子的保护也已经由身体触及心灵。在防止他们跌倒、落床、溺水之外,还帮助他们免于承担压力、责任和遭遇逆境。我们担心他受挫,于是不停地安慰说“你已经很棒了”;孩子在小朋友中不拔尖,我们就会创造机会让他获得成就感。于是,我们有时会惊讶:我的孩子很乖,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其实,不是孩子没有要求,而是在孩子要求之前,父母就已经满足他了,这就是所谓的“超前满足”。

现在大部分孩子在物质上并不缺少,如果说家长还有什么没有满足孩子的,那就是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了。孩子物质上出现过剩,因此父母经济上的付出就不再是关键;但很多家长却总以为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都得到了满足,自己便为孩子做到了一切。

朋友给我讲了两件关于她5岁女儿豆豆的小事。有一次,豆豆的画被刊登在他们幼儿园的园报上,豆豆兴奋地把她的作品拿给我朋友看。朋友就问女儿:“你需要妈妈给你什么奖励呢?”豆豆就指着自己的额头,说:“Kiss!”朋友就轻轻地吻了女儿的前额。以前朋友总以为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给她买许多玩具就会使她幸福,却不知在孩子的心中,爸爸妈妈去抱她,就是对她的最高奖赏。还有一次,朋友对豆豆说:“看你多幸福,有那么多人送给你这么多的礼物。”可她说:“妈妈,我一点儿也不幸福,因为你不跟我玩。”这句话更震撼了朋友的心灵。

事实是,越是成功人士,工作压力越大,越没有时间陪孩子,他们就总想在孩子身上多投点儿资金来弥补并表达对孩子的关爱。越是这种家庭中的孩子,他真正需要的就越不是金钱,而是家长陪他共同成长的时间。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父母的陪伴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每个人都需要游乐、听音乐、旅游、聊天等放松活动,这些都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可现在很多家长陪孩子弹琴、下棋、游泳时都带有功利目的,这就严重阻碍了孩子的身心放松和能力的平衡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有父母的陪伴,却会让孩子感觉充满压力,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要使孩子感到幸福,不要仅仅给他提供物质上的满足,更要给予他更多的陪伴时间,和孩子一起做做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陪他慢慢长大。

要点回顾  你知道吗?

父母已经给予孩子足够多的物质了吗?

是的,不要担心孩子还缺什么,父母已经给予孩子足够多的物质需求,甚至很多需求在孩子要求之前,父母可能就已经满足他了。

“下命令”让孩子很抵触

情景再现:

你知道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后,父母最喜欢问哪些问题吗?有家机构调查发现,孩子一回家,家长最爱追着孩子问“你吃了什么?”“你受欺负了吗?”“你学了什么?”父母想借此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玩耍情况,可孩子却特别反感,要么说“不知道”“忘记了”,要么索性拒绝回答。这就是无法有效进行亲子沟通的问题所在,因为大部分家长根本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

薇薇的外婆邱女士就属于特别不会与孩子沟通的典型。一天晚上,外婆在看电视,薇薇从书房出来,吵着要看少儿频道的《福尔摩斯和他的小分队》。可邱女士显然还惦记着晚饭时孙女没喝完的那碗粥,于是趁机说:“要看也行,但必须把你剩的那碗粥喝掉。”薇薇听了很生气,带着哭腔吼起来:“你又和我讲条件,人家又不饿,干吗非要喝粥呀?”邱女士也提高了嗓门:“不管你饿不饿,反正你不把粥喝完,就别想看电视。”薇薇气哭了,跑回书房,而外婆最终也没让步。

其实,邱女士完全属于好意,她的想法很简单,小孩子的正餐必须吃完,多吃才能健康、长得好。但是她却不管孩子的肚子能否装得下。薇薇不肯喝粥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因为饭前她才喝了一碗牛奶,吃了一些点心,晚饭肯定吃得少了些。

邱女士凡事都爱跟薇薇讲条件,不是不穿上外套就不准出去和小朋友玩,就是不把书本整理好就别想玩,甚至不把早点吃完就不许上学。渐渐地,薇薇越来越烦外婆的“讲条件”,而邱女士这种带着威胁的命令效果越来越差,两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