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49493000000029

第29章 时刻提醒自己,“蹲下来”教育孩子(5)

最后,父母要避免那些不良的语言信息进入孩子的大脑。由于年龄小的孩子通常是毫无选择地接受各种信息,所以父母不要跟孩子说“饭饭”“菜菜”等叠字。在生活中,一些父母怕孩子听不清楚或听不懂自己的话,而经常用叠字、短语跟孩子交流,比如“吃饭饭”“宝宝该睡觉觉了”。其实,他们这种怕婴儿不理解成人语言的担忧是一个误区。婴儿虽小,但学习能力和听觉能力是很强的,他能听明白父母的语言,只是暂时还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已。当妈妈总是冲他微笑,对他说:“宝宝,我是妈妈。”时间一长,这个信息就储存在了他的脑子里。随着他的智力发育,再经过几十次的语言重复,他就明白,原来这就是妈妈。1岁左右,他可能就会叫“妈妈”了;当有人对他说:“宝宝,你的球呢?”他会转身去找,说明他已经明白了话的意思。孩子是从与成人语言交流中学习说话的,要让孩子学习正确的发音,大人就必须用正常的方式来说话与表达。2岁后的孩子,父母应多鼓励他说完整的句子,比如“我想吃饭”,而不是简单地说“吃饭”。他会说话时就能说完整的话,甚至很长的句子。家长越早有意识地这样训练孩子,对孩子智力的发展越有益。

在儿童的多元智力中,语言智力被列入第一智力,是儿童智力和社交能力发展的核心因素,父母对孩子儿童语言的训练和发展应该予以特别重视。儿童语言的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一般都会经历用单词表达多种意思的阶段、多个词句表达同样意思的阶段、说出完整句子的阶段。父母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时,就应该了解和适应这一规律。

1岁左右的宝宝,语言处于单词句阶段,比如“树”“狗”等一些单字。他们经常发出一些重叠的词,如“抱抱”“打打”等,这样的说话方式被称为“儿语”。孩子还会结合身体动作、表情来表达他的愿望,说“抱抱”时,就张开双臂面向妈妈,表示要妈妈抱。孩子之所以说“儿语”,是因为发音器官尚未发育完善,所以主要的表达方式是重叠的单音或短语。虽然刚刚学说话的孩子说出正确的词汇很困难,但为了从长远着想,父母还应该让孩子从婴儿期就学习正确的语言。

1岁半左右的宝宝能用两三个词组合在一起,表达意思。开始时,他能把两个词重叠在一起,如“吃饭饭”“妈妈抱”。这样的说话方式也属于“儿语”。在这个阶段,孩子用“儿语”是因为其语言发展限制了他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有些家长因此以为孩子只能听懂这些儿语,或觉得孩子的这种表达很有趣,于是不由自主地学着孩子的样,用同样的语言与孩子对话。父母的这种做法很可能会拖后孩子过渡到说完整话的阶段。

快到2岁时,孩子开始说简单的句子,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说出“妈妈抱宝宝”“宝宝吃饭饭”等,孩子还会说长一点儿的句子了,如“公园里有好大的树”“门前有一只小狗”等。父母可以在孩子已经弄懂这些短句的基础上,再加入一些新词汇来延伸联结出更长的句子,让孩子学会说比较复杂的句子。

通过对上述规律的了解,父母在教孩子说话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具体阶段和情况进行。对2岁以前的孩子说话,句子一定要短而完整。这阶段的孩子对语言的反应较慢,他先把对方说的话存储在大脑中,再去回味理解。如果对孩子使用长句子,孩子很可能理解不了。同时说话的语速一定要慢,把每一个字都说清楚,这样孩子的思维才跟得上。如果一定要说较长的句子,最好能配合明显易懂的动作,将句子分成几段,清楚地说给孩子听,这样孩子理解起来才会更加容易。对2岁以上的孩子,父母可以尽量用完整的句子跟孩子说话。父母说的句子至少要包括两部分“谁干什么”,或者“什么怎么样”,比如,父母应该说“小明喜欢吃苹果”,而不要说“喜欢吃苹果”。

父母教孩子说话的时候,还要注意几点:第一,最好随时随地教孩子一些完整的句子,比如看到一只猫,可以完整地教他说“树下面有一只猫”,这样把看到的情景完整表达出来。第二,要从生活的各个细节中让孩子说完整的句子,比如不要说“饿吗”,而要说“小明,你饿吗”。第三,当孩子说“那个、那个”的时候,即使父母知道孩子说的“那个”是什么,也最好完整地询问他:“是这个玩具吗?”“是床上的那个枕头吗?”然后,父母要争取引导孩子说出:“对,是那只玩具。”“就是那个枕头。”第四,和宝宝说话时应多加描述,比如“那只黄色的小猫”等。第五,要多说以“我”字为主语的句子。比如,想让孩子收拾玩具,可以说“我想有个乖孩子帮我收拾一下玩具”,这种说法比“你又不收拾玩具”更合适,这种表达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别人对他行为的反应,了解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产生影响。

所以,教孩子用完整的语句讲话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关系到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还关系到孩子思维的发展。说话是需要经过大脑思考的,将单词组合成完整句子,实际上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让孩子从小就说完整的句子,有利于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思维清晰的人。同时,任何一个完整的句子都反映着事物间的关系,因而可以让孩子明确事物间的关系,加深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同时还能促进孩子对句式的掌握。

要点回顾  你知道吗?

1.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要注意些什么?

避免过分满足孩子,要多鼓励孩子说话;避免对孩子说儿语,比如“饭饭”“菜菜”等。

2.父母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时,了解和适应哪些规律?

儿童语言的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一般都会经历用单词表达多种意思的阶段、多个词句表达同样意思的阶段、说出完整句子的阶段。在教孩子说话的时候,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具体阶段和具体情况来训练。

3.父母教孩子说话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随时随地教孩子一些完整的句子,鼓励孩子把看到的情景完整表达出来;从生活的各个细节中让孩子说完整的句子,对于孩子的要求,父母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来询问,引导他说出要求的具体内容;父母和孩子说话时应多使用描述性词语;训练孩子多说以“我”字为主语的句子。

日常小提问,问出爱思考的孩子

情景再现:

有一位成功的父亲曾向我介绍他的育儿经验:总给孩子问号,不给孩子句号。他说,这种做法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使得孩子从小就好发问、好思考,最终儿子考上了哈佛大学,事业上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这位父亲说,儿子小时候注意力比较涣散,给他讲故事都不能让他集中注意力。在这个时候,他就会适当与孩子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提问是最有效的方法。在给孩子讲故事时,他经常插入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最开始,这位父亲总是提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狗怎么叫”“猫怎么叫”等,使儿子乐意回答。他不断给予孩子表扬和鼓励,慢慢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孩子大一些后,他就会拓展问题的深度,比如“斑马的花纹是什么样的呢?”“大象的鼻子像什么?”“这是为什么呢?”“你觉得接下来会怎么样呢?”等。这位父亲强调,提问内容要和孩子的现实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这样孩子才会有兴趣回答。在提问的时候,家长要注意,所问的问题不要超过孩子的思维能力,否则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信。

孩子都有好奇心,而提问能很好地勾起孩子的好奇心,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说话的兴趣就会加强,就会很高兴地把故事听下去,同时还会锻炼他的思维能力,因为他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父母多与孩子对话,为孩子设计一些问题,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智力的发育,还能强化亲子关系。

每个孩子都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发现、发掘这份宝贵的好奇心。要让孩子成长,父母就不应该只是单方面地要求孩子顺从自己的意见,而是应该和孩子一起讨论,趁机让孩子试着思考:这是什么?怎么会这样?这种时候应该怎么做才好?应该怎么想才好?这样一来,孩子才有办法切身地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因此努力地想出自己的答案。

孩子的好奇心强,他们的眼睛就像万花筒,而他们提出的问题更是五花八门。在很多家庭里,总是孩子在提问,父母忙于应付孩子的各种问题。父母除了问孩子“今天干了什么”“吃饱没有”,就很少向孩子提各种有意思的问题了。难道孩子的降生,让父母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消失了吗?

每位父母都要学一学提问的技巧,类似“你今天怎么过的”“你想吃什么”“你想玩什么”等开放的问题,孩子是很难回答的。你最好问孩子“今天老师教你们剪纸了吗”“今天晚餐吃茄子还是土豆呢”,这样既可以缩短孩子思考的过程,也能让小家伙感觉到自己被重视。

关于提问,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提问不过是为了让孩子顺从自己的想法。比如,“周末我们去游泳锻炼身体,好吗?”“你还没刷牙吗?”这些问题从语言和思想上都没有尊重孩子。所以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明白自己的态度,不如直接说“我们现在去刷牙”“周末锻炼身体去,你想跟我去游泳还是跟小朋友去踢球”等。

在与孩子相处时,父母要学会向他提出各种问题,引导他去思考和想象,以挖掘他的想象力和思考潜能。父母越会提问,小家伙的想象力就越能得到发展,越能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

孩子三四岁时,父母可以利用家里的物品提问,让孩子学会思考,比如要求孩子列举出物品的用途和功能。当孩子用毛巾洗脸时,你可以问:“毛巾可以用来洗脸,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孩子答:“用来洗澡,擦脚丫。”“还有呢?”“当抹布擦桌子,当围巾。”……孩子的生活经验越丰富,他的想象范围就越广阔,他的思维就越新颖越灵活。

孩子四五岁时,父母可以提出一些假设的问题,要孩子想办法,等他想出来后,你再继续顺着孩子的思路问下去,故意为难他。比如,你可以问:“如果你回家时,爸爸妈妈都不在,家里没人,你进不了门,你要怎么办呢?”“打电话给爸爸妈妈,叫你们回来开门。”“万一我们回不来呢?”“我到邻居家等你们回来。”“邻居家没有人呢?”“我到朋友家去。”……孩子五六岁时,父母可以提出反常规的问题让孩子回答,让他张开想象的翅膀,开动思考的机器。比如,可以问孩子“要是所有汽车全部漆成黄颜色的,会怎么样?”“如果天空下的不是雪,而是白糖,会怎么样?”“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白天只有黑夜,会怎么样?”“如果汽车像鸟儿在天上飞会怎么样?”等等。这些问题后面的“怎么样”,可以任由孩子天马行空地驰骋想象。这类问题没有固定答案,趣味性强、令人迷惑,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孩子上小学后,父母可以常带孩子去博物馆,与孩子一同阅读,同孩子一起看电视,与此同时要有意识地提出问题促使孩子发挥想象力。这时,父母可以提一些知识面广一些的问题,比如参观博物馆时,可以向孩子提一些类似“恐龙如果复活了,地球会变成什么样”的问题。

父母经常有技巧、有选择地向孩子提问,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思考,不仅能挖掘他想象的潜能,还有助于他养成爱思考、善于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要点回顾  你知道吗?

1.什么样的提问,孩子才会有兴趣回答?

提问内容和孩子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2.什么样的提问,孩子最不喜欢?

答案过于笼统的提问,如“今天干了什么”;质问,如“吃饱没有”。

3.学会向孩子提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引导他去思考和想象,挖掘他的想象和思考潜能。

那些父母该知道的教子技巧

培养孩子正确的是非观,要肯定他的良好行为,批评并修正他的偏差行为,最重要的是要给他前后一致的是非标准。

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通过做实验的方式让孩子了解到行为的后果,能有效防止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

让孩子承担错误行为的后果,弥补自己的错误,帮他建立内在约束力,并学会承担责任。

鼓励孩子不服输的好方法有,在生活中创设一些合理的竞争环境,如比赛起床、穿衣等;和孩子一起玩一些竞技性强的游戏,如下棋等。

调适孩子追求完美的苛求心理的方法有,在生活中增加一些随性的安排,避免按部就班的固定生活模式。

帮助孩子摆脱对父母亲人依恋的方法是,提供他寻求和建立良好的同龄伙伴关系的机会,同时要为他备一些玩具、食物,以便他和同龄伙伴分享、交换。

提升孩子的想象力,可以通过给他精心设计问题并提问来实现,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设计符合他兴趣的问题。

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要多鼓励他说出自己的需求,多和他对话,同时注意自己的语言和发音,一定要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