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伪装时,我们伪装了什么
我不清楚,正如电影的结局到底是怎么样我不清楚一样,因为这部片子几经折腾,还是没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查,赫然给拒之门外。对此,作为一名皮特影迷的我除了表示遗憾之外,还只能作为一名中国“橡皮人”被迫表示理解。
青春无尾
时光回到十年前,当大多数的读者跟我一样,坐在宽敞却拥挤的教室角落,看着密密麻麻的数学题像是一个个战场上的尸体一样摊在黑板上,脑海中是否会碰撞出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呢?
我的答案是:当然不会。
今天的物质如此丰富到人手一部手机而不是寻呼机的日子我是完全没有想到,然而更没有想到的是现在这样的生活:日子会过得如此重复而波澜不惊,这般现实而缺乏诗意。梦想犹如那彼岸之花,一眼望去却难以触及,唯有用苍白的文字和偶尔的叹息去追忆那就快消逝的青春尾巴。
情里藏的是讷
当我们在伪装时,我们伪装了什么
最近听到这么一个说法,说一个人如果心怀坚定,激情不逝,那么青春就永远不会有尾巴这位兄台的意思很显然,就是说四十岁的时候可以去考研,五十岁也可以去踢球,六十岁还能攀个珠峰,只要内心激情不灭,青春就会常驻于心,即便他已经成为八十岁的姜太公。
不可否认,这是对青春的另一种理解,而且这种理解充满着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但本文真正想跟大家探讨的是犬儒思想和现实主义,如果非要跟前者拉上关系的话,大概需要些黑色幽默吧,而这正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所欠缺的。
众所周知,青春这个词充满着无限美好,与之对应的是梦想、希望、追求、激情、荷尔蒙随时飙升,放在漂亮姑娘身上还能组合出一个让男人恣意遐想的画面。
与此同时,我们又从各种媒体中看到跟青春对应的另一些关键词:援交、自拍视频、捐精卵、李某某、富士康、裸模,放在有钱人儿子的身上还能组合出一组让老百姓畏惧的画面。
所以,青春到底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教科书上找不到的问题,当然更找不到答案。青春到底是敢想敢做,还是恣意妄行?青春是不拘一格,还是道德沦丧?青春是加班到凌晨十二点,电话一响冲去城市某酒吧蹦迪劈酒,第二天一大早用水抹一把脸又赶去上班,还是一年打两次胎半年换三个男友,两个礼拜发生四回一夜情呢?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青春无限好,只怕乱燃烧。
说到燃烧,环顾周围,有的朋友把青春燃烧在日复一日的加班加点中,有的朋友则献给在千山万水的游吟旅途里,还有的朋友燃烧在柴米油盐的斤斤计较间,更有的朋友奉献给了爱恨情愁的缠绵纠缠处……不可否认,这些燃烧的青春有些是自己的选择,有些是随波而动的抉择,然而不管来源怎样,总会在时间的烈火熄灭之后浮现出或幸福或追悔或狂笑或叹息的轮廓。
近来国内电影圈流行起了缅怀青春其实青春跟死亡和爱情一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过一阵子就会流行一下,所以也不奇怪。从已经走过青春葱茏岁月的大眼睛导演赵薇的首部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到口碑迅速传播并以新东方为原型的《中国合伙人》,再到后来热映到让人喷饭的《小时代》,都是以“青春”为关键词的卖座片。值得一提的是,《小时代》所引发的吐槽骂战甚至比电影本身还精彩,《人民日报》首先是一片倒地批判,后来又急转而下地改口,也颇为让人玩味。
如你所知,以上三部电影刚好代表了“80后”“90后”“00后”三个不同的时代,呈现给了我们不同的青春,也折射出这三代人截然不同的价值观。此外,还见证了不同导演的功底。
如果要给三部电影来打分的话,我想给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打9.5分,他讲述了三个男人跨度二三十年的故事,友情、爱情、事业,电影立体地记录了那时候中国青年们的奋斗史和美国梦。并且,这个梦即便破碎也不是失败者,为理想奋斗过就算真的年轻过。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我给的是8分,但很大程度是因为这部电影够真诚,情感够细腻,而且最后的结局给了我们对爱情的希望。赵薇曾说,她希望这部电影不仅仅是言情小说的银幕版,也是想借此来引发回忆、传递情怀。电影记录的正是专属于内地人的青春。电影中的人物从校园走到社会,他们在长大的过程中失去的和放弃的一切,也刺痛了很多观众的神经。
最后说到《小时代》,我这次再怎么想特立独行地站在网友的另一面,也会觉得有一种被阉割的感觉。引用一段网上的热评给大家吧:“……郭敬明曾经坦言,他只了解光鲜亮丽的大上海,《小时代》也就只能集中于此。电影没有怀旧的意味,也没有宏大的命题。电影对准当下,用‘小小的星辰’打造了一座水晶宫,整部电影就是一场华丽丽的少女梦。这个梦可能太不真实,但票房数字却是真实的,郭敬明已经进入‘赚自己的钱让别人骂去吧’的模式。”除了对以上评论高度认同之外,我还不得不认为片中女一号的演技功底有着不小的提升空间。
除了电影圈,文艺界也没少拿青春说事。韩寒之前出了一本书,叫作《青春》。这不是小说,而是一本杂文集,其中有一篇杂文讲的是两个朋友为了生存无奈地挥霍着自己的青春,结局却让人叹息。他们是当下社会的一个窗口,也是一个缩影。这个窗口和缩影是非常苍白的,没有色彩,引不起大众的视觉撞击,只因大多数的我们都或多或少地成了这么一个窗口和缩影。
古语有云:“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如果历史总是在不断重演,如果生活总会在恰当的时候恶作剧,我相信,即便可以名垂千史,也没有一个人是愿意做冯唐或李广的。
我有位女性朋友,自称芳龄三十三,高级白领,有房有车,单身也算是多年了,或者说横贯了其青春的大部分时光,偶尔交个男友也像是减肥的姑娘用手指吃点心一样浅尝辄止。
前几天听她说,活得实在没劲!我问为啥。她说是这样的,上周出差回来,到家已经快凌晨两点了,冲凉冲到一半时由于太累一不小心滑倒在浴室里,脚腕立马脱臼了,当时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一种“过去忙碌失去意义,未来人生一片黑暗”
的感觉如同醍醐般灌顶……
之所以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忙碌是一种祸害,真正想说的是,爱和被爱的权利也是青春时期最应该书写的东西,如果因为其他事儿给耽搁而且耽搁得太过厉害,那倒是年老之后祭奠青春的最好点心而且这一点,也算是男女平等吧。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此刻坐在电脑前阅读本文的大多数朋友都是青春在手的正如毛主席所说的那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在你们这样一个黄金时代,面对着如此横流的物欲,真正应该抓住的是什么呢?
到底是独立的思考能力,比如说知道自己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还是知道自己的梦想,比方说到底是想做宇航员还是快递员;抑或是拥有一份不世俗利益的纯粹爱情,到底是想跟Ta还是跟Ta的钱财或美色白头偕老?
对于这个问题,我相信有耐心把本书看到尾声的朋友,即便心里没有答案,也会掩卷不语,静而思之。
十年之后,当我们坐在某个花园的冬日暖阳下,回忆起如今这青春葱茏的岁月,脑海中是否会碰撞出些许的欣慰呢?嘴角是否会不经意地露出比头顶的暖日更灿烂的微笑呢?
亲爱的朋友,你的答案是?
画地为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体验:当我们经过一番咬牙切齿的拼搏、卧薪尝胆的奋斗,好不容易把一段人生涂抹得还算成功之后,却觉得一点儿都不快乐。这种感觉就像是千辛万苦地把一朵漂亮的校花追到手、摸到腿、啃到嘴并滚完床单之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原来喜欢的是男人。
如你所知,这样的体验带有一份辛辣的黑色幽默,要命得很,不亚于晴天霹雳,逼得我们不得不停下匆忙的脚步,认真思考一下:到底是自己脑袋进水了呢,还是这个世界有问题?
说到思考,首先撞入脑海的是尼采。对于他一百年前所说的那句名言,我一直觉得纳闷。要知道,比起上帝,人类固然愚笨不堪,满身毛病,但思考终究是一种谦卑的学习态度,老前辈为何要发笑呢?如果非要发笑,到底是妙龄女郎般的妩媚动人,一笑便倾城的微笑呢?还是印象中北京小市民似的嘴角,一撇万般皆下品的嘲笑?抑或是如来佛式的光芒万丈,一花一世界的憨笑……有关这个问题,正所谓众说纷纭,难成一词,估计只能以后找机会向尼采证实了。
众所周知,在那些没有宗教信仰的地方,伟大的God是不存在的,但却可以用另外一个名称代替,比如说时间,或是历史。也就是说,在无所不能的时间或历史面前,一切的人类思考及延伸出来的行为都容易构成或愚昧或黑色的笑话当然,面对笑话是否能真正笑出声来,也是个值得商酌的问题。
除此之外,时间到底是什么也不是本文所真正想探讨的对于一个始终没法探讨出答案的话题,我们能做的只有心存无比敬畏,偶尔指望一下下一个爱因斯坦尽快出现,便别无他法了。本文真正想探讨的是,这个世界一直以其惯有的规律运转着,渺小而容易失望的我们如何在时间面前做到不画地为牢,不在梦想的征途上渐行渐远,不在我们最终停止思考的那一天留下满腔遗憾……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争分夺秒地走一遭,如果非要说还有什么可指望的,那只能是我们自己了刚说到这儿,可能就有朋友打算把脑袋摇掉,说你不知道现在是拼爹或拼干爹画地为牢149的时代吗?
当然,爹或干爹都是我们的财富,宝贵而踏实、坚强而靠谱儿,如果有的拼肯定要掏出来,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他们跟朋友、导师、情人、上司一样,都是我们获得更多资源的资源、捞得更多财富的财富。但我想说的是,本文所谓的指望纯粹是指内心层面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来说,如果你放着自己的右手不用,指望别人来温暖你左手,最终暖和的决不是心窝,仅仅是在你手上添加了一丝余温而已。
反过来说,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非要说有什么能真正束缚到自己的,也只能是自己了。那些昔日的梦想、不变的希冀,以及对隔壁班女孩掩藏多年的情愫……往往都因为所谓的现实问题而成为了泡影,但其实真正裹住我们脚步的恰恰是我们自己作为读者的亲,你老实回答,你害怕过自己吗?
我表哥是一名公务员,刚过而立之年,正处在中年危机的时刻,每天焦虑地担心着秃顶、升迁和什么时候要小孩的问题。上个礼拜天,我们迎着小北风踢了一下午的球,然后马不停蹄地打了一晚上的游戏,随后像是脱水的人一样躺在沙发上,睡意全无地聊起了大天。
记得那天还是个阴天,十六楼外的天空一片阴霾,风吹着窗帘不断飞摆,他非常应景地说起一个沉重的话题,说每个人的老年都是暮色沉沉的,弥漫着绝望和悲凉,跟窗外的天空一样。相反,每个小孩都是朝气蓬勃的,燃烧着希望,一如我们小时候一样每当想到这儿都让他感慨万分,觉得人生虚无,过眼即云烟,挣扎是徒劳,不过是大象面前的蝼蚁之举。
对此,我觉得很诧异要知道,作为一个中产阶级的代表,他不去想下个月去哪儿旅游,再下半年换什么车,反而来思考这些哲学问题,简直有些太矫情了。但我无法给出任何的安慰性话语,因为他的话如鲠在喉,堵得我连自己都没法安慰如果非要安慰的话,我或许会这样尝试:人生百年,繁华终散;不忘进取,随遇而安;青春易逝,切勿画地为牢,随波逐流,浑噩一生……但说实话,我对这样的安慰一点儿信心都没有。
这阵子我的工作忙得一塌糊涂,从工作中我收获了很多东西,比如说让我更自由的金钱,比如说每个社会人都希望获得的成就感。这些按马斯洛需求来说都很重要,且在一定程度上不可或缺。
与此同时,我觉得时间越来越不属于自己,这种感觉非常没有安全感,就像是上了一条大船,不管你在船上遭遇了什么神奇的经历,吃着多么美味的食物,有多少漂亮的姑娘排队让你搂抱,但总有一种不对劲藏匿在内心。你看着夜空,吹着海风,一琢磨,靠,原来上错船了,原本是想去加勒比海,结果开向了死海。要想掉头,没门儿!自己跳海去吧!
最近读了冯唐的一本书,名叫《如何成为一个怪物》,里面说“文字打败时间”是他一辈子的文字观。
首先不管这位不老的哥能否真正打败或者只是打扮时间吧,起码他已经用文字打败了从未谋面的我。类似的作家我记得以前还有王小波、海明威,以及《百年孤独》的马尔克斯等,他们都带有一腔理想主义,跟这个世界的某些哲学看似格格不入,但其实真正改变着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