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物流管理概论
49473400000017

第17章 运输管理(2)

门式起重机有时有较长的悬臂,悬臂伸离支脚轨道范围,覆盖火车装卸区和汽车或船舶装卸区,适用于转运中心、港口及车站使用。

(4)桥式起重机。又称天车,与门式起重机原理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门式起重机有两端的高支腿,在地面上的轨道行走,而桥式起重机支腿很短,轨道架设在建筑物的立柱跨梁上,这样节省了支脚所占的地面,在仓库内或厂房内具有优越性。

(5)门座式岸边起重机。是码头上常用的大型吊车,有一个门式底座,底座可沿码头顺轨道移动,门座上部安装旋转式起重机,重臂在360°范围旋转,起重臂还可俯仰,起重范围一边覆盖停在码头的货船,另一边覆盖货场,通过起重臂的回转完成货场与货船之间的装卸。

其主要用于码头、转运站的集装箱及量大体重的货物装卸,采用不同的机具,还可用于散货、矿石的装卸。

(6)船吊(浮吊)。水面上浮动的机动吊车,主要用于码头外装卸或水上过驳装卸,码头机具不足时,可采用浮吊做补充手段。

3.输送机

输送机械主要有牵引式输送机、无牵引式输送机两类。牵引式输送机主要有带式输送机、刮板输送机、埋刮板输送机、悬挂输送机、斗式提升机等。无牵引式输送机主要有辊式输送机、滚轮式输送机、螺旋式输送机、振动输送机、气力输送机等。

五、装卸搬运的合理化

1.防止和消除无效作业

所谓无效作业是指在装卸作业活动中超出必要的装卸、搬运量的作业。为了有效地防止和消除无效作业,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尽量减少装卸次数、提高被装卸物料的纯度、采用适宜的包装、缩短搬运作业的距离。

2.提高装卸搬运的灵活性

所谓装卸搬运的灵活性是指在装卸作业中对物料进行装卸作业的难易程度。为了提高装卸搬运的灵活性,应当把待运物品整理归堆,或是包装成搬运单元放在托盘上,或是装在车上,或是放在输送机上。

3.充分利用重力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利用重力进行装卸,有利于节约能源,减轻劳动强度。如将设有动力的小型运输带(板)斜放在货车、卡车或站台上进行装卸,使物料在倾斜的输送带(板)上移动,这种装卸就是靠重力的水平分力完成的。此外,利用重力式移动货架也是一种利用重力进行省力化的装卸方式之一。

4.合理组织装卸搬运设备,提高装卸搬运作业的机械化水平对于劳动力不足、工作条件差、装卸搬运频繁、动作重复的环节,应尽可能合理配置装卸搬运设备,并采用有效的机械化作业方式。如采用自动化立体仓库可以将人力作业降低到最低程度,提高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

5.推广组合化装卸搬运

大力推行使用托盘和集装箱,推行将一定数量的货物汇集起来,成为一个大件货物以有利于机械搬运、运输、保管,形成单元货载系统。目前发展较快的集装箱单元就是一种标准化的大单元装载货物的容器。

6.合理地规划装卸搬运方式和装卸搬运作业过程

装卸搬运作业是各作业线环节的有机组成,只有各环节相互协调,才能使整条作业线产生预期的效果。应使装卸搬运各环节的生产率协调一致,相互适应。因此,要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措施,提高能力,使装卸搬运系统的综合效率提高。

第二节 运输实务

一、运输的概念与地位

1.运输的概念

物流运输是现代物流的业务核心,是物流运作与管理不可缺少的一环。

运输就是通过各种运输手段使货物在物流节点之间的流动,以改变“物”的空间位置为目的的活动。《中国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对运输的定义是:“用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其中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作。”本节中所讨论的运输概念,仅限于运输过程的主要环节,即将物品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而不包括相关的辅助活动,如集货、搬运、装卸等工作。

2.运输在物流中的地位

在现代生产中,由于生产的专门化、集中化,生产与消费被分割的状态越来越严重,被分隔的距离越来越大。因此,运输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特殊。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1)运输是实现物流实物转移的关键。根据物流的概念,物流是物资的实物运动,而在物资的实物运动中,运输是实现的关键。因为运输承担了改变空间状态的主要任务,运输是改变空间状态的主要手段,再配以搬运、配送等活动,就能圆满完成改变空间状态的全部任务。

在人们研究物流的早期,甚至今天,仍有不少人将运输等同于物流,显然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但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物流中有很大一部分任务是由运输担任的,运输在物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运输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虽然运输活动不创造新的物质产品,不增加社会产品数量,不赋予产品新的价值,而只变动其所在的空间位置,但正是这一变动才能使生产继续进行下去,使社会再生产连续不断地进行。

运输作为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表现在:首先,在生产过程中,运输是生产的直接组成部分,没有运输,生产的各个环节无法连接。其次,在社会上,运输是生产过程的继续,这一活动联结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联结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联结着城乡之间、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

(3)物资运输对其技术、组织等工作有特殊的要求。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各方面技术水平的高低,对完成运输量的大小以及物资运输途中的安全程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运输工具的种类繁多,性能各异,这对运输技术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在现代运输中,人们不断努力挖掘运输的技术潜力,不断创造新型的运输工具,以不断提高物资运输的技术水平。运输工作的组织,在一定的运输技术水平条件下,能对合理选择运输工具、运输方式、运输路线起决定作用。物资运输客观要求运输技术尽可能先进,运输组织尽可能合理。

(4)运输可以创造“场所效用”。当消费者需要在一定的时间、获得一定数量的产品的时候,则要求物资运输在时间和数量上满足用户的需求。有时,使用价值相同的商品,由于存在地区差价,进行适当的运输,对产品占有市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运输,将“物”运到“场所”最高的地方,就能发挥“物”的潜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5)运输是“第三利润源泉”的主要来源。在整个物流费用中,运输费用与其他环节的支出相比是比较高的。如我国电力工业的发电成本中,煤的运费约占三分之一以上。为了实现不断降低物流费用的目的,运输就成了具有很大潜力的领域。一种运输方式的改变,一条运输路线的择优,一项运输任务的合理组织等,都会对降低运输成本起巨大作用。

二、运输管理的意义与原则

1.运输管理的意义

(1)运输管理能保证劳动过程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一个规模较大的物流或运输企业,有几百人乃至几千人在一起共同劳动,这是一种协作性的劳动。凡是共同劳动都有程度不同的分工,而有分工就有协作,分工越细,各个部门、环节之间的联系性就越强,协作关系也越密切。为了保证劳动过程顺利进行,就必须进行管理。这就是由共同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出来的管理职能。

物流企业或运输企业的管理,就是对整个运输过程的各个环节——运输计划、发运、接运、中转等活动中的人力、运力、财力和运输设备,进行合理组织,统一使用,调节平衡,监督完成。以求用同样的劳动消耗,运输较多的货物,提高劳动效率,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2)运输费占物流费的比重大,是影响物流费用的重要因素。在物流业务活动过程中,直接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所支付的直接费用,主要有运输费、保管费、包装费、装卸搬运费、运输损耗费等。而其中运输费所占的比重最大,是影响物流费用的一项主要因素。因此,在物流各环节中,如何搞好运输工作,积极开展合理运输,不仅关系到物流时间问题,也影响到物流费用问题。物流企业只有千方百计节约运输费用,才能降低物流费用以及整个商品流通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利润。

2.运输管理的原则

就物流而言,组织运输工作,应贯彻执行以下原则:

(1)及时性原则。就是按照产、供、运、销情况,及时把货物从产地运到销地,尽量缩短货物在途时间,及时供应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2)准确性原则。就是在货物运输过程中,切实防止各种差错事故,做到不错不乱,准确无误地完成运输任务。

(3)经济性原则。就是采取最经济、最合理的运输方案,有效地利用各种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节约人力、物力和动力,提高运输经济效益,降低货物运输费用。

(4)安全性原则。就是货物在运输过程中,不发生霉烂、残损、丢失、燃烧、爆炸等事故,保证货物安全地运达目的地。

“及时、准确、经济、安全”四项原则是辩证的统一,必须进行综合考虑,忽视或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不行的。

三、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现状

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是现代社会中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由多种运输形式共同组成的综合运输网络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物流系统的重要环节,是物流业务的中心活动。

交通运输包括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两大类,由于物流的对象是“物”,所以本书的介绍侧重于货物运输。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运输线路增多,质量不断提高

到2008年年底,五种运输方式的运输线路总长度达654.28万千米,是1949年的33.54倍。

在运输线路不断延伸的同时,线路质量不断提高。2008年,中国铁路复线里程已由1949年的867千米增至2008年的2.66万千米,占铁路营业里程的比重由4%提高到41.58%。国家铁路货车拥有量1980年为266376辆,到2008年增加到584961辆,是1980年的2.20倍。

公路发展极快。至2007年底,我国公路里程已达358.37万千米,公路网密度达3733千米/万平方千米。从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开始修建高速公路,尽管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从1988至2008年的20年间共建成高速公路6.03万千米。

水路运输方面,我国是一个滨海国家,大陆岸线长约1.8万千米,岛屿岸线总长约1.4万千米,海域总面积约470万平方千米。至2008年年底,我国沿海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已达429599万吨,沿海规模以上港口码头泊位长度564800米,泊位数4914个。内河通航里程,近年也有所增加。2008年年底,内河通航里程达到12.28万千米,内河规模以上港口码头长度573806米,泊位数9291个。

2.运输布局显著改善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铁路、公路线路偏集于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区,占国土面积56%的西北、西南地区交通十分闭塞。经过60年的建设,改变了运输布局极不均衡的局面。在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中,西南、西北两个地区拥有铁路比重逐年提高,特别是纵贯青海、西藏两省区的青藏铁路,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在改善西南、西北地区交通运输状况的同时,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交通运输也得到发展。新建了京九、京通、通让、京原、大秦、京秦、皖赣和杭甬、金温等线。民用航空已形成以北京为中心,联结国内外100多个重要城市的空中运输网,运输网布局得到了显著改善。

3.运输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运输装备水平的提高是交通运输业逐步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现代工具运输和机械化、自动化装卸作业。

铁路方面,2008年铁路货车拥有量为58.50万辆,货车静载重由1950年的26.6吨提高到2008年的62.0吨;铁路行车闭塞方式基本上实现了自动闭塞和半自动闭塞。铁路装备水平的提高,为不断提高货物列车重量、速度和客运列车全面提速提供了条件,也标志着铁路运输装备水平全面向现代化进军。此外,武广、郑西、石太、京津等客运专线的修建,标志着我国铁路建设的标准和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全国民用载货汽车总量1980年为129.90万辆,到2008年增加到了1126.07万辆,是1980年的8.67倍。在载货汽车的结构中,逐步改变了“缺轻少重”的局面,重型和轻型汽车比重增加,专用汽车(集装箱车、油罐车、冷藏车、大型平板车等)有较大发展。载客汽车中,不仅数量增加,质量也有很大提高,适用于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客运的豪华大客车不断增加。

水运中民用船舶结构有了根本性变化,大中型船舶大大增加,载重吨位大幅度提高,远洋运输由以散货船为主发展成为拥有集装箱船和各类型专用船舶。沿海港口发展了煤炭、原油、粮食、集装箱等专用码头和深水泊位,根本改变了装卸作业肩挑人扛的局面,实现了装卸作业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