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烹饪学
49467700000032

第32章 热菜烹调与造型工艺(2)

9.扒

扒是将初步熟处理的原料,经切配后整齐地叠码成形,放入锅内,加入汤汁和调味品,使之入味,勾芡后大翻勺,保持原形装盘的一种加工技法。扒比烧的时间略长。

扒具有外形美观、汁少味浓、酥软香醇的特点。

选料范围:选用无骨、扁薄、整型的干制品动植物原料。如驼掌、鱼翅、海参、鲍鱼、鱼肚、猴头等。

烹调程序:将原料叠放整齐→入锅后加汤汁调味品→中小火加热至入味→勾芡翻锅→原形装盆。

烹调前按菜肴的成形要求,将加工切配的原料,采取叠、排、摆等手法,分别码在盘内(或碗内、竹垫)成形,再将姜葱等调料炝锅制汤,至沸出味,拣去姜葱,加入调味品,将原料从盆内滑入(或连竹垫放入),中小火加热原料入味熟透,酌情勾芡收汁,边收汁边转动菜肴成菜时大翻勺装盘。用竹垫扒制的菜肴,可直接取出翻扣在盘内,锅内收浓汤汁,再浇淋在菜肴上。

说明:①扒的方法有多样,根据色泽,分为红扒、白扒,从形态上又分为整扒、散扒;按烹调器皿可分为蒸扒(用碗摆好原料上笼蒸制)、烧扒(用盘摆好原料滑入锅内)、排扒(用竹制锅垫摆好原料入锅扒制);按调味的不同特色,又可分为鸡油扒、奶油扒、葱油扒、香油扒等。②蒸扒的菜肴,在蒸制入味成熟后,另起炝锅后将碗内原汁滗入收浓,碗内菜肴翻扣在盘内,浇淋收浓的原汁成菜。

10.焅

焅是将经过加工成形不上浆不挂糊的原料,经热处理后加入调料和汤汁,先用旺火加热至沸,再用中火或小火加热至浓稠入味成菜的一种加工技法。

焅具有质地酥嫩、汤少汁浓、色红味醇的特点。

选料范围:加工成小块的动植物原料。

烹调程序:原料经炸或煎→加调味品和汤汁→中火加热至沸→改小火入味→收汁起锅。

先将原料炸或煎等热处理后,放入锅内(或原煎锅内),加调味品和汤汁,用中火加热至沸,马上改小火入味,待汤汁减少时收汁起锅。

说明:①在焅制时,多用小火,防止焦煳。②运用此法需要收干卤汁,所以加工前要先炸或煎,减少原料中的水分,使卤汁能渗入原料中或黏附在原料之上。

11.烩

烩是将多种易熟或初步熟处理的小型原料,放入锅内,加入鲜汤和调味品,用中火加热至沸,勾入宽芡的一种加工技法。

烩具有用料多种、汁宽芡厚、菜汤合一、滑腻爽口的特点。

选料范围:多用加工成片、丝、丁、粒、蓉(茸)的小件原料,如鸡肉、鱼肉、虾仁、鲍鱼、鱼肚、海参、虾潺、乌鱼蛋、冬笋、蘑菇、火腿、木耳、蚕豆、番茄等。

烹调程序:锅内加汤加热至沸→投入预熟处理的原料→中火短时间加热→调味→勾入宽芡→起锅装入深盆。

选用鲜香细嫩、易熟无异味的原料,经焯水初步熟处理晾凉,切配成相宜的丝、片、条、丁等规格(或先切配成形,经上浆滑油),炒锅洗净置于中火,油下锅烧至三成热,放姜、葱炒出香味,倒入鲜汤烧沸出味,撇去姜葱和泡沫,投入原料,调味品短时间加热入味,用水淀粉勾芡成菜起锅。

说明:①对有些本身无鲜味(或有异味)的原料,如水发海参、鱿鱼等,可先用鲜汤煨制一下。②有些不宜过分加热的原料,如番茄、蚕豆、菜心等,可在烩制的后期或起锅前加入。③预熟处理的原料,要控制在8~9分的成熟度为宜。④芡汁的稀薄浓稠度,以食用时清爽不糊、不掩盖色彩为宜。

12.软熘

软熘又称蒸熘、煮熘,是将质地柔软细嫩或加工成半成品(有固态状和流体状)的主料,先经蒸气加热至熟(或沸水加热至熟),再淋上芡汁成菜的一种加工技法。

软熘具有鲜嫩滑软、汁多味美的特点。

选料范围:质地软嫩的鱼、虾、鸡脯肉、里脊肉等原料。

烹调程序:原料经煮(蒸)加工成熟→装盘→淋入调好的芡汁成菜。

说明:①软熘用水加热成熟,炸熘用油加热成熟,但后期方法相同。②熘制的卤汁比炸熘稍宽、稍薄。

13.涮

涮是用火锅将汤汁烧沸,食者自行夹住成形的原料放入汤汁内烫至成熟后直接(或蘸调味料)食用的一种加工技法。

涮是用火锅将调制好味的卤汁,或特制的清汤、奶汤、鲜汤烧沸,将切成薄片的各种主辅料放入卤汁内,或清汤、奶汤、鲜汤内烫至刚熟,随即蘸调味品食用或直接食用的一种加工技法。

涮具有原料丰富、鲜嫩醇香、口味自选的特点。

选料范围:加工成小型的片、条、段、丸、花和小型的畜肉、禽蛋、水产、蔬菜、豆制品类原料。

烹调程序:切配原料→分类装盆→与调制好的汤汁一起上桌→食者自行夹烫→蘸调料(或直接)食用。

说明:①不选用新鲜度差、有异味、质老筋多的原料。一些需用水浸漂的原料,如鸡鸭肠、血、脑花、豆腐、海参、鲸鱼等,要不时更换清水,防止变味变质。②涮制过程中可放入大白菜、细粉丝、酸菜等辅料;涮制完毕后(除红汤以外)还可以放入面条或水饺食用。

(1)卤汁火锅

首先要调制好火锅卤汁,然后再配各种主辅料,边烫边食。

卤汁火锅具有原料多种、麻辣味厚、汤鲜味浓、质感多样的特点。

(2)涮羊肉火锅

先用火锅将鲜汤烧沸,把切成薄片的主料放入沸汤烫至断生刚熟,随即蘸上调味品食用的方法。

涮羊肉火锅具有料精肉薄、调料多样、鲜嫩醇香的特点。

(3)奶汤火锅

首先制好清汤或奶汤、鱼汤,调制好汤味后再将各生片、时令蔬菜等放入边烫边食。

奶汤火锅具有原料精细、质嫩清香、汤鲜醇厚的特点。

(4)原汤火锅

将切配后的主辅原料,在配盘中整齐而有艺术性地摆出图案,如“梅兰竹菊”、“诗琴书画”,随后上桌,食者边欣赏边夹着原料在沸汤中烫熟,蘸调料食用。这种火锅又称“四生火锅”、“八生火锅”。另“什锦火锅”、“什锦砂锅”是将原料切成薄片,直接有顺序地排入火锅或砂锅后,放入相宜的调味品,掺入鲜汤烧沸出味。此类不属于涮。

原汤火锅具有原料多样、汤宽菜热、原汁原味、鲜香醇厚的特点。

(二)油传热法

油传热法采用的食用油脂有豆油、菜油、棉子油、花生油、芝麻油、猪油、羊油、牛油、鸡油、奶油、葵花油、茶油、椰子油、棕榈油、橄榄油等。食用油脂根据种类和纯度不同,燃点也不同,芝麻油的燃点在220℃左右,豆油的燃点在330℃左右。我们行业习惯以300℃为燃点,每成油温为30℃,通常讲的五成油温为150℃,低油温为二至三成,高油温为七至八成。所以我们要利用油的高温特性,适度地调节和控制油温,使食物最终达到脆、酥、焦、嫩、滑等口感。但是高温也易对食物营养造成破坏,因此若用油作传热介质,原料一般需要经过挂糊、上浆、拍粉等预处理。

为了减少原料中的水分和营养的流失,如何调节油温显得至关重要,一般可以通过火力与投料的数量来控制油温。如果炉火旺,下料时,油温应略低些;如果炉火低,下料时,油温应略高些;如果原料数量少,油温可略偏低;如果原料数量多,油温可略高些。

1.油焐

油焐是将原料投入大油量的冷油锅中,用中小火缓缓加热,油温一般控制在二至三成。

油焐是由冷油到温油的加热过程,多作为干制原料用油涨发的一种辅助手段。

油焐具有成形完整、细腻油润的特点。

选料范围:加工成块、条、粒的植物原料和动物原料中的干制类。

烹调程序:原料→入冷油中→中小火加热→原料成熟→起锅。

将原料投入多油量的冷油锅中,缓慢加热到油温100℃左右,待原料成熟后起锅。

说明:油焐的加热过程中要尽量控制温度。

2.油浸

油浸是将原料投入到100℃左右的油锅中,保持油温,使投入的原料缓慢成熟的一种加工技法。与油焐的区别在于,焐是将原料投入冷油中加热。

油浸具有色泽自然、软嫩香滑的特点。

选料范围:小型原料或整形鱼类,质地较嫩的动物性原料。

烹调程序:原料→投入已升温的油中→原料成熟→起锅。

将原料投入到100℃左右的油锅中,保持油温,小幅降温升温直到原料成熟,起锅后调味食用。

说明:①油浸时用油要多于原料,一般为4∶1,使原料浸没于油中。②有时为保持原料的嫩度,在加工前尽可能不调味,以防水分流失,使肉质变老。

3.炸

炸是将经过加工处理的原料,放入大油量的中高油锅中加热至成熟的一种加工技法。

炸应用的范围很广,是一种既能单独成菜,又能配合其他烹调的技法。一般炸的菜肴由于油温较高,所以有些原料要挂糊、拍粉,防止水分过多地流失,为此炸法又分为清炸、软炸、脆炸等。

炸以旺火、中高油温、大油量、无汁为主要特点。

选料范围:加工成片、条、块和整形的动植物原料。

烹调程序:原料→投入中温油中加热→根据需要二次入油锅→使原料达到应有目的和要求。

将原料投入多油量的油锅中,经两次加热使原料成熟的加工技法。一般两次炸法的油温有两种,一种是中温(120~150℃)将原料加热成熟;另一种是高温(180~240℃)将原料加热至脆。

说明:①要形成外脆里嫩的口感,初次加热的温度不宜太高,否则外部脱水速度大于内部成熟的速度,会形成外焦里生的现象。②为了饮食安全和营养的需要,尽量避免在240℃以上的油温加热。③一般对于质地较嫩的原料,加热时间稍短,使其外脆里嫩;对于质地较老的原料,加热时间稍长,使其里外酥脆。

(1)清炸

清炸是将原料加工处理后,用调味品码味腌渍,不经挂糊上浆,只直接用旺火热油加热使之成熟的一种加工技法。有时也在原料上涂抹饴糖等调味料,使原料上色增脆。

清炸具有口感清爽,外香脆、里鲜嫩的特点。

选料范围:新鲜易熟质地嫩的原料,或是蒸煮酥烂的原料。

烹调程序:原料腌渍→用中油温加热→成熟后起锅→待油温升到七成→复炸至香脆→捞出装盘。

原料用精盐、黄酒、姜、葱等调味腌渍,根据原料的大小确定油温高低,一般控制在六成油温,投入原料加热至成熟后起锅,待油温升到七成以上,复入油锅使其至香脆,捞出装盘。

说明:①清炸原料宜选用黄酒、食盐腌渍为主,慎用酱油,为防止原料经油炸上色变黑。②整形原料因形体较大,不易熟透,应选用间隔下锅使之成熟,达到菜肴呈外香脆内鲜嫩的质感。③清炸成菜后是整形原料的要迅速改刀装盘,及时上桌,保证菜肴质感的食用效果。

(2)干炸

干炸是将原料加工处理后,用调味品码味腌渍,再拍粉或挂糊,投入热油用旺火加热使之成熟的一种加工技法。

干炸具有色泽浅黄、咸鲜干香的特点。

选料范围:加工成形的、质地较嫩的小型原料。

烹调程序:原料腌渍后拍粉或挂糊→用中油温加热→成熟后起锅→待油温升到七成→复入油锅使之香脆→捞出装盘。

说明:干炸油锅要勤过滤,去尽粉渣等物,防止粉渣焦煳,影响菜肴质量。

(3)软炸

软炸是先将原料码味腌渍后,挂上蛋糊,再用旺火热油炸制,最后复入油锅使之香脆成菜的一种加工技法。

软炸具有色泽浅黄、外香脆、里软嫩、色泽金黄的特点。

选料范围:加工成片、块、条的动植物原料。

烹调程序:原料腌渍→挂蛋糊→用中油温大油量加热使之成熟后捞出→待油升温后再次入锅→起锅装盘。

小型无骨原料经腌渍后,再均匀地挂上蛋糊,逐个放入四至五成油锅中,避免相互黏连,待原料定形成熟后捞出,当油温上升至七成时再次投入油锅,使之成金黄色后,装盘。

说明:可配椒盐味碟,随菜上桌。

(4)酥炸

酥炸是将鲜嫩原料挂上酥粉糊,或将原料码味蒸至软熟或烧煮入味至软熟,放入热油锅内加热使之成熟的一种加工技法。

酥炸具有色泽金黄、表层酥松、内部酥嫩的特点。

选料范围:加工成片、块、条和整形的动植物原料。

烹调程序:将生料挂糊(熟料不挂糊)→放入中温油锅加热→定型成熟→待油升温后再次入锅→起锅装盘。

①将生料挂糊,放入中温油锅内炸至外表定型,内部成熟,待油温上升到七成时再行复炸至表皮酥脆,起锅装盘。

②原料腌渍,蒸至酥烂,不挂糊,放入中温油锅内,逐渐升高油温,炸至表皮酥脆,起锅装盘。

说明:①一般酥炸的为整形动物原料,在腌渍时可加花椒等增加香味。②可配椒盐味碟,随菜上桌。

(5)香炸

香炸是将加工成片、条、球等形状的原料,用调味品腌渍,蘸干面粉,拖蛋液,再蘸上面包糠(核桃仁、芝麻等)后,用旺火热油加热使之成熟的一种加工技法。

香炸具有外脆里嫩、色泽金黄、松香可口的特点。

选料范围:加工成片、块、条的动植物原料。

烹调程序:原料腌渍后→拍干面粉→裹上蛋液→蘸上面包渣→下中油温初次加热→待油升温后再次入锅→起锅装盘。

原料腌渍后,拍干面粉,然后裹上蛋液,再均匀地蘸上面包渣(或核桃仁、芝麻、松子等),用手压实,下四成油温炸至成熟起锅,待油温上升到七成时再行复炸,起锅装盘。

说明:①如果是植物、水果原料,则要加快速度,以防内部酥软。②为了提高速度,可将蛋液加面粉,增加蛋液稠度,原料直接涂蛋液后,蘸上面包渣。③可用吉士粉替代面粉,增加香味。

(6)包炸

包炸是将加工成碎小的原料用调味品腌渍后,用其他原料包裹成形,再用中油温加热使之成熟的一种加工技法。

包炸具有外形整齐、原汁原味、鲜嫩细腻的特点。

选料范围:加工成碎小的丝、粒、丁、末、泥等动植物原料。

烹调程序:原料腌渍(或上浆)→用纸等包裹→四成油温下锅→成熟装盆。

将加工成碎小的原料用调味品腌渍(或上浆)后,用江米纸或玻璃纸等包裹成形,投入中油温至成熟,起锅装盆。

说明:①用玻璃纸包裹原料时,应纸上抹油,以免主料与纸相连,影响食用。②用玻璃纸包裹原料时,要留下一个开包的小角,方便食用时打开。③包裹时要求每块分量一致,大小均匀。④炸制时,油温不宜过高,否则包裹材料容易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