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与物流体系发展探索
49464700000005

第5章 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1体化交通物流信息平台(4)

1.XML技术

传统的信息交换模式主要依赖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由于不同数据库的结构描述互不相同,因此在不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中,为同一个目的建立的数据库,也会由于系统对库结构的描述方法不同、约束条件不同、设置的数据类型和数据项名称的不同而不同。即使是在同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中,为相同目的建立的数据库,也会因为由不同的人建立而在结构及约束条件方面有很大区别,从而给整个分布式系统在动态数据发布、数据交换和数据处理方面带来困难。因此分布式系统必须在异构数据库之间开发并配置专用的驱动程序,并且还要在系统的每一个应用层开发并配置数据处理模块。对于一个体系庞大,结构复杂的分布式信息系统来说,这种开发的工作量是巨大的,同时也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提高了系统开发成本。

XML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强大法宝。其实,造成企业信息系统内部和企业与企业间信息系统的信息交换与整合困难的根本原因,就是各个系统没有统一的数据结构约定。其后果不但是效率低下、信息冗余,而且重复开发更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在这种情况下,XML将起到粘合剂的作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各个业务模块通过XML技术能够被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信息交换的畅通无阻,最终从整体上达到了理顺业务操作的目的。随着XML技术的发展及其相关技术体系的日趋完善,基于XML的信息交换机制开始被广大信息系统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接受并加以采用。XML的可扩展性使得异构信息系统之间可以整合不同类型的数据源,并且可以利用XML文档来进行数据的导入、导出和交换。在信息系统的信息交换过程中,数据的类型包含有结构化数据,如关系数据库数据、EDI报文等;非结构化数据,如Word文档、Fax文本等;以及半结构化数据,而XML文档表达的正是一种半结构化数据。因此基于XML的信息交换机制从实现交换的信息的类型的角度来分可相应分为两种类型:实现XML文档与结构化数据转化的交换机制,实现XML文档与非结构化数据转化的交换机制。

2.构件技术

在信息交换机制逐渐由基于数据库技术向基于XML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的同时,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也逐渐由基于对象技术的开发方式向基于构件技术的开发方式转变。对象技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而构件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才刚刚开始,但是构件技术强大的生命力决定了它最终将取代对象技术而成为分布式信息系统开发的主流技术。Internet及软件开发方法、工具和环境的进一步发展,将加速构件的组成标准、实现技术与应用市场的成熟和完善。构件是一种可独立交付的软件单元,它封装了设计和实现的内容,并向外提供接口。基于构件的应用系统便是由应用框架和若干构件通过功能上的调用和被调用关系组装而成,因此,构件应同时具备向外界环境输出功能和从外界环境输入功能的能力。构件模型的思想是创建可重用的构件并将其组合到新的应用系统中。构件模型定义了构件的基本体系结构、构件的界面结构以及与其他构件及容器相互作用的机制等。利用构件模型规范,构件开发人员开发那些适用于应用系统逻辑的构件,而应用系统开发人员则把这些预先开发好的构件组合成应用系统。

3.中间件技术

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应用程序的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应用程序需在网络环境的异构平台上运行。这对软件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分布异构环境中,通常存在不同的硬件平台、不同的操作系统、不同的数据库系统,以及多种风格各异的用户界面,而且这些硬件系统平台还可能采用不同的网络协议和网络体系结构连接。如何把这些系统集成起来并开发新的应用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困难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提出了中间件(middle ware)的概念,它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屏蔽网络硬件平台的差异性和操作系统与网络协议的异构性,使应用软件能够比较平滑地运行于不同平台上。中间件技术的发展将有机地结合操作系统、系统集成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成为推动软件技术革命的中坚力量。中间件的基本定义是指位于底层的操作系统平台和上层应用之间的软件和服务,而且这些软件和服务具有标准的程序接口和协议,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它们可以有符合接口和协议规范的多种实现。

中间件的主要特点是支持分布计算,支持标准的协议,支持标准的接口。由于标准接口对于可移植性的重要性,以及标准协议对互操作性的重要性,中间件已成为许多标准化工作的主要部分。对于应用软件开发,中间件提供的程序接口定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高层应用环境,不管底层的计算机硬件和系统软件怎样更新换代,只要将中间件升级更新,并保持中间件对外的接口定义不变,应用软件几乎不需任何修改,从而保护了企业在应用软件开发和维护中的重大投资。中间件所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涌现出多种各具特色的中间件产品。中间件最初只有分布对象中间件、消息中间件和数据库中间件等几种通用类型。目前,随着在专业应用领域的广泛使用,Web中间件、XML中间件以及电子商务中间件、财务中间件等产品逐步投放市场。随着软件应用复杂程度的增加,单一的中间件产品已难以胜任。因此,构建中间件软件平台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中间件平台是采用多种不同的中间件产品搭建起适用的软件支撑环境,能够作为单独的中间件产品使用,又能够提供完整的软件平台支撑功能,具备优异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中间件平台是实现了开发、部署、运行、管理、集成和安全的一体化开放平台。

四、一体化交通物流信息平台的工作流程

(1)确定数据来源。确定原本分散于各子系统的数据点,如各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收费站、铁路局、海关和企业等。

(2)数据暂存。在这个步骤,来自各数据点的相关数据将被暂存于一个储存区。暂存区定义了所需要提取的信息种类,用于后续的信息处理和信息服务。此步骤可以减少信息平台处理的工作量,另外也能节省冗余信息的存储空间。

(3)初步数据处理。此步骤是通过分类、统计、关联和序列分析等数学过程,对在暂存区的数据进行分类提取,并统一数据格式,完成初步的数据处理。

(4)数据仓库。经过初步处理后的数据将进入数据仓库。仓库以统一标准的形式对各类数据进行保存,并帮助用户查询和调用数据。

(5)信息服务平台。此步骤为数据仓库和用户提供交流界面。平台可使用各类数据分析和处理工具,对平台所集成的信息做出分析归纳,并将结果显示给用户。平台的各级用户,如企业、货车司机和运输公司等,都可根据自身不同的业务需求,从平台中浏览并提取所需信息。平台可采用直接信息浏览查询和用户交互访问等形式提供信息。另外,平台需要设置相应的管理权限对数据用户进行管理,以保证数据的有效传输和安全机制。

(6)决策支持。在这个步骤,可利用系统所具有的一些决策支持功能,根据平台所储存的数据,进行深层次的解析,从而制定相应的决策。

五、信息平台与紧急情况预防及应急措施联动

(一)建立高效的救援管理体系——从制度上保证

近年来自然灾害(海啸、非典、禽流感等)和恐怖事件的频频发生,使灾难预防和应急措施也逐渐成为交通运输和物流规划中不得不考虑的因素。随着现代化物流业的不断发展,对基础设施的依赖也不断增加,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给基础设施带来的破坏潜力也随着变大。因此在基础设施的设计、选址、建设、更新和管理等多方面都要重新考虑,分析其风险指数,以便预测危险状况发生的性质及大小,并制订不同应急方案,将风险和损失降至最低。

“紧急事件救援管理”必须建立统一、规范并且责任明确的救援管理体系,通过一体化的综合信息平台,加强事件救援的反应能力,减少伤亡,降低因造成社会物流交通系统中断所带来的损失。

具体目标:

(1)长三角区域内各省市排障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统一调度能力明显提高。

(2)紧急事件救援管理协作体制基本完善。

(3)危险物品运输管理规范化程度明显提高。

(4)公安、消防、医疗、交通联动救援管理能力得到加强。

(5)高速公路救援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美国政府发展了一套“综合预防与应急计划”及“自动化应急管理系统”,为紧急情况的预防和行动计划提供一个政策体系和运作机制,以降低自然界、人为及科技所造成的灾难损失。系统由多种应急措施软件组成,来模拟各种突发状况及测试所制定的紧急措施的效果。美国国家基础设施保护中心(National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 Center)使用的“风险管理模型(Risk Management Model)”可以持续性地测量从单一的设备到整体系统的基础设施的自身安全、薄弱环节及对危机的反应灵敏度等,并为制定相关降低或控制危机的措施提供合理可靠的检验方法,使设施不仅可以适应现有状态,同时警惕着未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