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拯救自我
49462500000043

第43章 教育反思篇——打造文明健康的现代人(5)

第六节打造文明健康的现代人

斯坦福大学校长汉尼斯博士曾在2010年南京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指出,“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需要20年……慢则50年”。当然,无论快20年或慢50年,也仅仅是一种推测,必须有一个“开工”的前提。也就是说,现在已经动工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见证这快20年与慢50年的结论正确与否。倘若还处在规划设计和方案讨论阶段,这位美国教育学家的预言必将成为泡影。

一、解决教育问题从政府着手

现代中国存在的问题,并不是打造多少家一流大学、培养多少个一流或几流学生的问题这么简单,也不像有的人所指民众觉悟或不觉悟的问题这么复杂,关键是政府和教育者的觉悟问题。与官僚类同,教育者被官本位误导,被政治所控制,成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真正阻力。按常理说,任何一个社会公民,都是被教育者。对于教育者来说,更是健康与文明教育的主要接受对象。如果说,需要普通百姓出一份力,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须出2份、5份甚至于10份的力。如果说,普通百姓接受健康文明教育程度为30%,管理者和教育者则必须接受60%以上的健康文明教育。然而,中国的教育被误导了,教育管理者的眼球总是放在教育学生、教育公民、教育百姓的身上,忽视了教育者以及教育管理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如果说,家庭教育需要父母的品行端正,企业和团队教育需要企业家和团队首领的品行端正,那么,学校教育需要教师及教育管理者的品行端正,社会教育需要政府官员的品行端正。这么一个简单的与教育密切相关的问题,却长久地被搁浅在沙滩上避而不谈。不少有责任和智慧的专家学者,不断在呼吁打好教育基础。教育基础是什么?基础就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为一体的文明社会、文明人所必备的精神文化基础。打好精神文化基础是长期艰辛的苦差事,来不得半点浮躁、虚假和急功近利。必须坚持信仰、坚定信念、坚守理念,在坚强的意志之下,发挥最大限度的忍耐力、坚忍力、承受力,似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一锄一锹磨砺,似以铁棒磨针的精神日复一日执著,似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点点地攻克。

二、中国的前途在于教育

我们先不去评论中国的应试教育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暂时搁置标准答案限制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等相关问题,因为,以上的问题都是教育方式问题。分析中国的教育问题,首先从信仰、信念、理念以及方针政策上看,只有找到制约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才能对教育话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黄全愈先生站在国家前途的高度谈中国教育问题,中国的前途在于教育。因为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民;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因此,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明天。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素质教育能救中国。素质教育的起点是人,归宿还是人,因此,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永恒话题。我想,黄先生的观点,也代表了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观点。既然如此,为什么中国教育迟迟不能突破瓶颈?关键在于政府的目光过于短浅,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落后于教育本身带来的长远意义和价值。教育投资与其他投资不同,不仅投入大,而且投资期长,短期无任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言,更谈不上短期的绩效和功劳。教育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各届政府在执行过程中确保连续性,是当代人付出,后几代人收益的产品,容不得半点间断,来不得半点怀疑和干扰。由此来看,中国的教育问题,关键在于政府的治国理念。有什么样的治国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管理者,有什么样的教育管理者就有什么样的师资队伍,有什么样的师资队伍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有什么样的学生就有什么样的国民,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国家。

三、注重精神文化教育

对于深层次的政治理论问题的探索,对于我们这些草根来说,确实是无力解决的问题。必须先将这些想不通的东西放一放,让那些思想家、政治家和理论家去研究探讨吧。

如果说,我们从为了国富民生而抓经济,转变到为了民强国富而抓教育。站在这个高度看,中国的社会问题也就是重拾精神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的再教育问题。对于个人来说,看清客观存在的现实,坚定自己的信仰理念,坚持自己的道德人品,把持住自己做人的良知,就是正确的世界观;做好自己的事,就是有意义的人生观;注重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就是最现实的价值观。

四、注重身心健康教育

精神文化教育是树百年之人的事业,其重点应侧重于心态文化方面。对于现代人来说,心态文化不仅是精神文化的核心,也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涉及身心健康的问题。所谓身心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反映情况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广义地说,按照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设定的评价指标解释,身心健康是指一个人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身心健康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极为重要,在社会变革、文化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何谓心理健康?根据《心理咨询百科全书》介绍,“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心理健康的特征如下:一是智力正常。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二是情绪稳定。情绪稳定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表明一个人肌体功能协调,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三是行为协调统一。一个人健康的心理,表现在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思维清晰,思想与行为统一协调。四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2.重视道德健康教育何谓道德健康?站在传统道德观念的角度看,道德健康指符合忠孝仁义的标准和要求。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道德健康指一个拥有优秀思想品质的人,也就是说一个具备“诚实守信、尽心尽责、勤劳勇敢、爱心互助、感恩图报、宽容大度、正直坚强、冷静反思、淡泊知足和睿智好学”十项个人品质的人。

3.重视社会适应度教育

社会适应是一种适应客观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既包括适应客观环境变化的认识能力,也包括适应社会角色变化的转变能力,还包括面对失败和挫折等磨难的承受能力。对于个体而言,每个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的人,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存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差异,所以,对社会环境适应程度也不同。有的人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下奋力拼搏取得显著成绩,也有的人虽处于相对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却依然牢骚满腹、怨天怨地、情绪不稳、不求进取。

通过教育引导,排除不稳定的情绪和不愉快的心情,使自己的生活尽量在可控状态下运行。

五、打造健康文明的现代人

当代人学家和文化学家张荣寰先生,从人格发展角度,提出了文明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上升直接导致文明的出现,文明是血缘、种族融合与信仰探索的发展结果……人类文明更高的层次应当是全人类在建设‘人格及其生态修养的实践工程’中,将一个科学的人类学、一个哲学的人类学、一个神学的人类学来求出人存在的某一层面‘个性和共性’关系的成果,即更高质量人格的人”。这个更高质量人格的人就是文明人,文明人是经济发展和精神提升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人的状态。人类在改造自然、创造财富、享受财富和积累财富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与人格中贪婪的本我进行心灵博弈,在经历了一场场痛苦之后才能使自我得以提升,逐渐走向文明,促使经济人向文明人的转化。文明人的崛起过程,不仅对中国的精神文化及其心态文化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而且也向中国的精神文化教育及其心态文化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精神文化是百年、千年之文明人的精气神。如果说,“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和一流的学生”构成了一流大学四大基本条件。那么,打造一个一流的中国,一个真正文明的国家,必须具备“一流的社会设施、一流的社会管理、一流的政府组织和一流的社会公民”四大基本要素。在这些要素中,一流的人是第一要素,因为,一流的社会设施需要一流的人去创建,一流的社会管理需要一流的人去完善法律、推进民主、维护人权,一流的政府更需要一流的精英人才构成,一流的公民又需要一流的文化和教育去引导,而所有这些与文化和教育休戚与共。

如何做一个健康文明人?从一般意义上说,文明代表一种先进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物质文明层面;二是精神文明层面。物质文明包括纯物质文明和生活行为文明两部分。其中,生活行为文明包含外交礼节、礼貌用语、遵纪守法、良好卫生习惯、理性消费、待人接物、人情世故处理等方面。精神文明包括心理文明、道德文明和科学思维三大部分。其中,心理文明包括承受压力和寂寞的能力、享受宁静的能力、丰富内心的能力、感悟幸福的能力等。道德文明包括“诚实守信、尽心尽责、勤劳勇敢、爱心互助、感恩图报、正直坚强、宽容大度、冷静反思、淡泊知足、睿智好学”等十个方面。科学思维包括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增强独立判断能力等。

如果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态文明的基础。那么,一个心态良好和道德人品健康的心灵环境,则是文明健康的现代人的重要标志。只有在心理和道德人品良好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才能真正享有平等的生存权益,才能有效地行使自己合法的人权,才能真正享受健康并感受到生活的幸福。积极的文化,造就一个有修养的文明人,一方面通过教育引导;另一方面从生活中自我提炼出来,从来没有离开教育和脱离实际生活的文明。文明是从生存理论提炼出来的先进理念,在对待生活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表现出人的一种优秀的行为方式。如果说,文化是人类痕迹的总和,那么,文明则是真善美文化的集中体现。

总之,通过教育和自我修炼,把带有兽性的本我人育化成真正的自我人——一个集人性、人格和人品为一体的超越自我的文明健康之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