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拯救自我
49462500000042

第42章 教育反思篇——打造文明健康的现代人(4)

2.被政治所利用的精神文化受到极大的创伤

纵观中国近百年史,从民国革命开始,到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一直被政治所利用,成为政治斗争与阶级斗争的牺牲品。中国的精神文化,一直围绕革命或反革命、无产阶级或资产阶级的争斗中,受到不断革命的新精神文化或者是以所谓的革命名义的政治文化的冲击、利用或忽悠,如清末的维新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破旧立新为核心的10年“文化大革命”。在一次次劫难中,被政治利用、服务于政治的精神文化及教育,遭受了严重的创伤而伤痕累累,在夹缝中顽强地挣扎着。

3.文化与教育不应该被政治所利用

教育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但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又应该如何呢?对于这个问题,本人还没有能力展开深层次的研究。单凭现有的一点浮浅认识而言,结合当今世界发展趋势与人类进化的角度看,本人认为教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应该剥离开较为妥当。政治是什么?政治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政治是一朝一代权力争斗的产物,政治生命具有一种局限性,并受到一定的限制。文化和教育又是什么?文化是一种知识和精神的沉淀,教育是促进知识进步和精神提高的手段和工具。

文化和教育关系到一个民族生存的千秋大业,不应该为政治服务,更不应该被政治所利用。

4.教育面对伤痕累累的精神文化无所作为

改革开放30年来,从以政治为中心转移到以经济为中心的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市场呈现出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超常繁荣的生产文化;另一种是异常寂静的精神文化。

经济主导一切的30年,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处于低潮的30年。有人说,市场经济带来了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对于这一观点,本人不能苟同。理性地说,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了多元化的物质文化或者生产文化,却也让人们失去了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即精神文化。在一个缺失精神文化、一个传统精神文化严重受损的状况下,世界各国的精神文化和生产文化一起拥入中国。面对混杂在一起的精神文化,受政治控制的中国教育显得无能为力和不作为。由于缺少精神的文化教育,混杂文化干扰着原本理性思维能力欠缺的国人,物质文化掩盖了精神文化,精神文化被无节制的物欲排挤到角角落落,人们的精神被锁在一道道自筑的铁栏里,毫无回心之力,频频出现的自我心灵空虚症,所引发的恶性事件不断发生,人的行为不断地受到良心和道德人品的质问,人的良知备受折磨,人们的心态在一种混杂和不健康的状态下备受折磨。

三、揭开遮遮掩掩的精神文化盖子

精神文化由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制度文化是由各类社会组织和各种社会规范构成;行为文化是以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心态文化不仅是精神文化的核心,也是文化的核心部分。精神文化也是一种思想文化和价值文化,比如说,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

1.为人民服务的理论与现实严重背离

人为什么活着?人为谁活着?人应该怎样为人?应该做一个怎么样的人?这些看起来简单的问题,却又包括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人类社会一直在寻找的核心答案。人们迷惑不解的是,为什么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和为人民服务等这些在我们的教育中经常提到的最崇高的人生目标,与现实存在这么大的距离。这些我们信奉了几十年的正确理论,却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应用。我们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标志的教育理念,与社会普遍存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背道而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社会现实面前显得无所适从。难怪有人说,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在走资本主义的道路,而资本主义国家却在行社会主义之实。在政治指导下的精神文化教育理论与现实严重背离,使我们的教育在“犹抱琵琶半遮脸”的遮掩下行事。教育偏离了揭示真理的轨道,阻止人们探索新理论的意愿,最终造成人们心中的困惑与迷茫。

2.社会主义性质下私营经济的理论教育问题

由于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面罩遮掩着,教育方针、教育理念和社会文化等仍然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而论述社会问题。比如说,大力发展私营经济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私有经济、私营企业的实质是为了追求最大化的私人利益。所以,私营企业不可能将为广大员工谋福利、为国家和民族作贡献作为企业的核心任务。再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看,只要存在私营经济,就存在剥削和被剥削现象,而一切剥削者都同广大劳动人民处于对立的地位。

不少私营企业的老板们的人生目的是什么?只是为了自己和本家族的私利,比如从对企业利润的平均分配上存在的不公正、不合理就是一个实例。尽管也有部分有识、有志的私营企业家会为员工的利益考虑,但从整个阶层来说,其根本目的不可能为广大员工谋利益。我们现有的政治文化和教育在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过程中,一直有意避开或无意忽略理论方面的深度研究,以至于教育理念和方向仍然处于一种保守和落后的层面上。社会主义的教育理论与市场经济实质严重背离的社会现状,造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思维混乱,造成学生走出校门后严重的不适应。

3.反思阶级斗争的理论教育问题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各种现象和事物的总的看法,其中包括社会观、自然观以及伦理观、审美观等。这些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使人们对社会观、自然观以及伦理观出现了极大的偏差。人们在经过双重失落后,找不到方向和目标,陷入了一个无序迷茫的泥潭中。现在的社会存在不存在阶级斗争?是不是阶级社会?如果不是,那么现在的许多理论应该加以推翻而重新创建新的理论。如果还承认是阶级社会的话,那么,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看,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甚至对立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在这种理论的指导和教育下,人们对于看到的、碰到的、遭遇到的许多客观事实,形成了一种人们认识社会现象的基础,造成青年学生世界观的扭曲。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人们观察社会、观察历史发展的正确方法,从中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认识的话,教育围绕着社会主义美好理想而行事,而现实却呈现出资本在原始积累过程中的自私和残忍,在这种自欺欺人的教育理论下,青年学生又一次被教育误导了。因为,在现代人的眼中,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得好好的,它并没有像老马预测那样会灭亡,而且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也生活得好好的,甚至于比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生活还要好。这些存在的困惑,用现有的政治教育理论与当今世界的实际对比,是根本解释不通的。联系实际,人们的前进方向不仅没有被指明,反而被搞糊涂了。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和事业遭到挫折和困难时,并没有看到光明的前途,也未能从这个唯一正确的理论中增强自己的信心,只看到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从社会主义的表象中,看到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状态下尖锐的矛盾。

4.教条主义教育误导下的人生观

人生观主要是指对人生问题总的看法,包括人生的意义、目的、态度和理想等。多年来形成了一个以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为荣的教育理念,给所有的受教育者描绘了一幅关心他人、爱护他人,更好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美好图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有多少人持有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多数现代人持有的人生观却是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和追逐名利的人生观,也有少数人持有损人利己的人生观。那些对于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先进、最崇高的说教,被现实所责问。有人说,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比我们高多了,是不是他们的人生观就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要求、推动历史前进的人生观,是进步的人生观?诚然,我们不可否认,作为一个真正有信仰信念的革命者,因为持有为人民、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信仰理念,确实是能够正确地对待生死、荣辱、得失、苦乐和贫富关系,能够正确对待在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够知道和学会如何处理顺境和逆境,从而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困难。然而,有谁能大声并自豪地宣称自己是一个真正持有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革命者?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不理解、有太多的解释不清的事。如果我们的人生观教育略能结合实际一点,那么,被教育者对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也许会有一个心理准备过程,也许可以避免或减少某些恶性事件的发生。

5.教条主义教育误导下的价值观

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和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对什么是价值和什么是价值观,从不同的学科和视角来说,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有从经济学上加以理解的,有从哲学方面理解的,有从美学方面理解的。有人说,执政党历来重视价值观建设,并且已形成一整套系统化的理论观点,其核心和灵魂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的解放事业毫无保留地奉献出个人的一切,而摆在人们面前的事实却是,不少共产党员和执政者已经忘了本,吃苦在后,享受在前,个人的私欲在前,人民的利益在后。教条主义的理论与当前社会发展严重背离,出于私心杂念,没人敢于对当前的政治理论问题提出新的研究、挑战和更新。

当正统的教育渠道压制了人们的正常思维,带给了学生一种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迷津时,人们迷茫了,学生困惑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一同陷入困境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