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拯救自我
49462500000040

第40章 教育反思篇——打造文明健康的现代人(2)

第三节反思中国教育问题

一、教育挑战政府作为程度

当前,拯救教育、拯救孩子的呐喊从四面八方响起。究其责任而言,有对教育体制的责问,对社会环境的责问,对学生的责问,对教师的责问以及对家长的责问。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审视和评论中国的教育问题。每当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和事件发生,都以教育问题为由而备受指责。

实质上,教育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对于国家来说,是一个重中之重的兴国之策,是评价各国表象发展和潜在发展实力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一个国家维持生命存在能量大小的重要指标。教育对于政府来说,是检查各国政府是否拥有长远发展目光的检测仪,是测定各届政府是否胸有大志的测量器,是考验一届政府承担国家责任的能力和勇气的标准。从更深层次来看,一个科学的教育决策所产生的力量是无限的,教育问题涉及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百年、千年大计,涉及几代人甚至是n代人的生存和发展,任何可用数据评价的现实经济或其他所谓的成功,在宏伟的国家教育事业面前都是如此渺小和短暂的。

由此看来,人们对中国教育存在的困惑、问题和矛盾,只是通过一些社会存在的表象,从个体微观教育的角度思考这类问题。与宏观教育比较,与国家和民族存亡的千秋大业比较,这种思维方式过于浮浅并具有相对的局限性。

我们的政府面临着一个严峻的考验,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教育向何处去?经济发展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更深层次的是尽快确定中国文化发展方向,以及中国宏观教育发展方向。中国文化和教育的方向,是中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必须,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文化和教育是一个以物质为中心的低级社会向高级文明社会转变的根本,也是中国真正走向民主和文明社会的根本保证。从长治久安的意义上看,中国宏观教育问题挑战政府作为的程度和治国能力。反思现代中国教育存在诸多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是政府不作为的表现,是政府缺少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对后人负责的雄韬伟业所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面临濒于瘫痪的国家经济,日本政府做出了一个英明的决策,从抓教育为切入口。因为重视教育,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国家经济发生了实质性的巨大变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如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教师与家长的矛盾事件也几乎很少发生。从根子上讲,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遭遇到诸多的困惑和矛盾,源于中国的文化与教育在方向性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所以造成了人们的信仰模糊、信念迷惑、人格失衡、人性衰退、道德人品丢失,造成了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科学的、进步的、积极的现代社会核心文化缺失,形成了缺少道德人品沙漠化的混杂文化的这一状态。

二、文化是教育之根本

既然我们在这里谈到了教育问题,就必须对文化进行审视,否则,拯救人们对教育存在的困惑,也只能是空对空的空洞道理。从教育本身来说,教育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某种社会核心文化的认可并坚定地持有其信仰和信念。文化信仰产生教育信仰,教育信仰又决定了教育方向,教育方向决定其教育体制和模式。

一般来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习惯于用所受到的教育程度代替文化。大部分人因持有这种片面和狭隘认识,使文化特有的一种本质功能和特性被掩盖掉了。由此对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教育的价值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什么是教育事业,这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和责任的问题模糊不清。在此,我们有必要对文化的概念和内涵有个基本认识。

就文化而言,其概念相当广泛。世界各国的政治家、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等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和研究方向来解释的文化概念就有200多种,但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而又准确的定义。从理论界对文化这一概念难以界定上来看,足以说明因文化的复杂性增加了教育的难度,从而更加说明教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与发展的深远意义。

何谓文化?据百度百科解释,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部分。物质文化又可称之为生产文化,它是一种显性文化,包括自然科学与技术、语言与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它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有意识形态部分。

何谓文明?文明意指人类在相对丰富的物质文明基础上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总和,是人类文化现象和审视观念的传承、发展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文明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人或社会的状态,表现于一种先进而健康的社会状态和文化发展状态,包括到达这一状态的全过程。就文明而言,通过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表现,其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信仰信念、科学成果、民族意识、思想成果、道德人品、人性修行、人格培养、科技水平、思维能力、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文学成果、艺术成果、教育成果、科普知识等等。

1.纠正对文明人的认识误区

文明人崛起是文明社会形成的基础,也就是说,一个社会讲文明的人越多,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越高。文明人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教育、学习、培养、自我修行并通过实践逐渐养成的一种自我行为规范化的结果。文明人也可以理解为是人修炼后的一个正果,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一个文明之人,必须以文化为根本,在教育、学习、认识、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文明人具有相对的文化修养,较强的知识能量,人格平衡,人性善良,人品优秀。在此,我必须强调并纠正两种误区:

一是文凭不是界定文明人的唯一标准。文明可以通过进学堂,接受教育学习所需要的知识,掌握生存必须的能力,可以在实践中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也可以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在一个文明的氛围内虚心向他人学习,从而充实文明知识,补充文明人的精神。

二是物质不是文明的唯一条件。虽然,文明需要物质保驾,但物质不是文明的唯一条件。当今社会,不少人看不起农村里的人,看不起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人,认为他们没文化、不文明,不是文明人。现实社会中,不少人对文明的认识仅局限于外表,以错误的定义文明,对文明的认识相对狭隘,错误地认为那些文化程度高、知识丰富、物质富有、社会名流或权力人士就代表文明;而文化程度低、眼界低、衣着简朴、话语直率的人,礼仪方面不合自己定义的人,就是野蛮、无知、缺少教养的不文明之人。因此,不少人习惯以条件、以工作岗位、以貌取人,而我们的教育却没有从这方面加以研究,纠正人们普遍存在的这种错误认识。对此,我们必须更正一个误区,即文明不是用钱财、名誉和地位来衡量的。有钱有权不能代表是文明人,穿着名牌衣、开着名牌车不能说明是文明人,住在富丽堂皇的高档别墅内也不能说明就是文明人。

文明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种先进的、良好的、健康的状态和成果。无论是文明人还是文明社会,通过“三合一”要素表现出良好状态,即一是基本的生活方式,二是基本的价值取向,三是基本的运作模式,其中,基本的运作模式是指个人生活或社会生活的基本模式。

2.文明是教育与修行相结合的成果

文化通过教育传播和发展,是动态发展的,具有延续性、持续性、动态性和发展性;文明通过教育接受文化传播,创新和充实文化,研究和总结转换为成果,文明具有跳跃性发展的特征。

三、主流精神文化断裂

纵观中国近代百年历史,我们的文化、文明存在理念危机,因为现代中国缺乏主流的精神文化,导致信仰淡漠、信念不坚实、理念混杂。在一个道德人品缺失的环境下,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混杂不清,面对飞速发展变化的世界和飞速转型的社会,人们根本无法承受现实社会这种所谓的多元现象带来的种种超负荷的压力。

当我们传承传统的中国文化时,必须坚持取之精华、弃之糟粕的原则。那种复古式的继承,只能使社会文化更趋于散沙一盘。有人说,错失了重整中国文化的历史机遇。

那么,中国是否交臂失之?人们所谓的传统文化早在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反”、“五反”、“四清”运动,“文革”期间的破四旧、批林批孔运动中,经过一批又一批革命者的口诛笔伐、扫荡、洗涤后,通通扫地出门,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里。我们的前人在倒洗澡水的同时,又毫不迟疑地把澡盆里的婴儿也一同泼了出去。各代前人在把传统文化如同孩子一起抛弃时,也曾尝试建立其新文化,但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以及伴随新中国一起成长的阶级斗争、动荡了10年的“文化大革命”、两年的“二个凡是”争论、三年的拨乱反正等,从辩证唯物的历史观看,之前的文化和教育,形成了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核心精神文化不可能重整的铁定事实,错失了重整中国文化的历史机遇,导致国家文化、社会文明、个人文明层面上出现真空时段。当人们渴望享受高速增长的经济成果时,却失去了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说社会文明、社会文化、社会教育、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生活文化和心态文化等。

四、教育管理遭挟持

由于文化发展方向和宏观教育方向不明,微观教育路线、方针和政策无所适从,摸着脑门抓教育的现象比比皆是。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在名利为中心的价值目标下,教育之精神被环境高度污染,迷失了方向,失去了传统精华的文人气节,仕途官僚之风,金钱物欲之风,使原本正气和正义最集中的场所遭到了严重的污染。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教育管理者把官僚、私利、唯权、唯利等风气带进学校,败坏了校园风气。

五、教育方法出偏差

1.缺乏理性思维教育

从古到今,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教育历来以感性为重心,过分强调真情实感和主观表达,突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感性教学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和内容,严重忽视了如何运用逻辑的、辩证的分析方法进行理性思维教学,形成了现代中国人思维偏向主观抒情色彩有余,理性表达不足的事实。

这种散文式的文学化的感性思维方式,形成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与人交往过程中,丧失理性思考,缺乏辨别真假和分析是非的能力,最终导致许多非理智行为的发生。正如熊飞骏先生所指出:看看今天的大学校园里数以千计的愤青和追星族,看看那些跟在主流舆论后面瞎起哄的庞大青年群体,看看他们对一个说错话的女人的愤怒远远超过地震灾难造成过多中小学生过早死亡的豆腐渣工程制造者贪官政客的愤怒,再回头看看你身边的部分大学毕业生拥有迎合领导和超前享受的能力但没有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你就不能不为我国的教育体制感到极度的痛心。

2.扼杀独立思维能力

围绕着标准答案为考核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从小就把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扼杀在摇篮中。一个文明社会的文化,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勇于质疑和探索,方能促使人类文明不断地得以提高和发展。质疑是创新的基础,没有质疑就不会有创新的存在。缺少质疑形成了一种虚假的奴化现象,一旦思维不能和标准答案保持高度一致,对于无家庭背景的普通学生来说,若不能通过各级升学考试,将失去上体面大学的可能,也就意味失去体面的工作和体面的生活质量。

3.缺少正气和人之善性教育

古今中外,有知识、有抱负的青年人,为追求理想,一身正气。他们历来是反抗权贵、质疑权威、实现社会公平的先遣队和主要力量,而现代年轻人身上,缺少了这种正气。不少看似优秀学生的身上,已经看不到追求真理而奋斗的抱负、理想和正气。当今社会,正气之风几近衰竭,许多人精力不是放在学习和工作上,学会了察言观色、溜须拍马,而那些打小报告、排斥异己、拉关系、请客送礼的更是大有人在。说白了,正气被毁灭,是社会的悲哀,而缺失的人之善性,更是人类退化的悲哀。

在中国乡村,标语是普法教育中的重要手段和最常见的形式,其目的是提示广大乡民,遵纪守法。然而,为了增加乡民对问题严重的警示度,许多标语用感性的词汇替代理性的法律词语。如:宁可血流成河,不可超生一个;乱砍滥伐要判刑,烧山要坐牢;私设路障违法,拦路抢劫判刑等。

某地区“五五普法”验收检查组成员廖德凯深有感触地说,让人看后多半会心惊肉跳,对法律油然而生畏惧之感……可怕的法律面孔叫人如何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