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拯救自我
49462500000034

第34章 信仰理念篇——谁说中国人无信仰(1)

第一节信仰、信念与理念的内涵

一、信仰、信念与理念的基本概念

1.信仰的基本概念

何谓信仰?据百度百科介绍,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一般,人们总是把信仰与崇拜、恐惧、敬畏、服从等相联系,对于信仰概念的解释,由于研究对象不同,故又可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从意识角度看,信仰是一种意识;从真理角度看,信仰是人们对未来世界的正确认识;从哲学角度看,信仰是一个人对自我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和持有。

2.信念的基本概念

何谓信念?所谓信念指人们对某种理想、原则和规范在内心的确信,即确认和相信。信念既包括一个人对生活的理想、价值观和所需遵守的规则和条律,也是一个人在理想实现过程中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绳。

3.理念的基本概念

何谓理念?理念又被称之为理想的信念,意指人们对某事物的观点和看法,并对此持有的信念。理念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未来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的集中体现。人的理想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是对未来自身发展或社会发展的向往与追求。理想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人心中所想的一种希望、期待和盼望,它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

当人的理念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理想与信念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只有理想而没有信念,理想就变成了幻想和空想;如果只有信念而没有理想,就会失去目标盲目瞎闯;如果既没有理想也没有信念,那他的一生定是无色无味白白过去。

4.人品理念的基本概念

人品是人基本的道德品质,人品理念也就是个人的道德品质理念,意指一个人内心对于所设定的个人品质标准的信念。也就是说,一个人对规范化的个人道德品质标准通过理性的认识后,达到心中的确信和向往,并成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信念。比如说,在本人的《自我管理学》一书中,所构思设置的“十项个人品质”标准,你经过认真的思考后,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对这“十项个人品质”标准在你的内心给予认定,并确信这些标准对于你自己来说是可行的,最后将“十项个人品质”标准设置在自己的心中,成为你今后行动指南和追求的目标信念。

二、信仰、信念与人品理念的形成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信仰、信念与理念在形成过程中,与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基本相似。可以这么说,一个人的人格是在自己的信仰、信念和理念陪伴下得以完善的。

人生理想,可大可小、可深可浅,关键是看你如何定位自己的人生,也许不少人不以为然,甚至还认为是一个伪话题。因为,当一个人信仰以物质财富作为衡量标准时,他的人生理想就会设在“娶妻生子买一套房子”的基点上。当一套房子的目的达到后,又想2套、3套。也有的人想发财,赚了1000万,又为赚2000万奋斗。对于人生理想这一问题,在现实社会中,并不被人们所看好和重视。对于一些人来说,人生的理想就是多赚钱,想什么有什么,过上富裕而幸福的日子。

就信仰而言,它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人生的最高追求。

这种追求意味着追求人生的崇高理想,就是一种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展示生命价值的崇高信仰。这一体现生命价值的崇高信仰,不是先天带来的,也不是有钱有权有社会地位就一定有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是受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教育启蒙、宗教文化、家庭环境、成长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并且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由浅入深、潜移默化的形成过程。从辩证唯物的角度看,信仰的形成不仅受客观环境,如家庭成长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工作环境以及社会交往环境的制约,还受到自我人品修炼的制约。也可以这么说,一个人信仰的萌发,是教育出来的、熏陶出来的、培养出来的、提炼出来的。从客观的角度看,一个人的信仰不是虚构出来的,必须符合客观社会的发展规律。

三、识别科学信仰与非科学信仰

1.科学信仰

在我们解释科学信仰之前,必须对科学的概念有所了解。根据辞海解释,科学意指“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达尔文对科学的定义是,“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科学是一种态度、观点、方法。科学不能说是绝对真理或绝对正确但强调逼近真理。科学信仰意指“符合客观事实的正确认识,科学的信仰来自人们用辩证的、唯物的和历史的社会发展观提炼出的实质和理想的正确认识”,即科学信仰通过人们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

2.非科学信仰

非科学信仰是指违背客观事实,靠自己的主观臆断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是在盲目顺从和接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片面和迷信认识。

第二节信仰与人品理念的特性

一、信仰的特性

1.信仰的价值性

对于信仰本身来说,并无价值可言。信仰的价值在于一旦被人持有后,体现在人的精神方面的价值。对于这一点,我的博客好友“行云流水”就深有感触的说过:“也许,在寒冷的北方,在冰冻的冬夜,一个人需要浓浓的爱来温暖自己。而我知道,此时此刻,一直伴随着自己的依旧是自己,也只能是自己,因为没有一个生命个体完全与另一个生命个体形影相随。所以,我慢慢学会一个人面对,一个人取暖。从南方的人群,走向北方的孤寂,形影孤单,却不会顾影自怜。只要心中有爱,我便不会迷失,不再害怕。”一个有信仰的人,必定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是一个对自我人生有理念、有目标、有追求、有希望和有设定的人。因为有理想,就会为了自己的理想有所追求;因为有理念,就会为了自己的理念而有所事事;因为有目标,就会为了自己的目标有所拼搏;因为有追求,就会为了自己的追求有所执著;因为有希望,就会为了自己的希望有所寄托和期盼;因为有设定,就会对自己的人生有所思考。

总之,对于一个有信仰的人,最大的价值体现在人生意义上,即找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又在寻找生命价值的过程中增添了许多光和热,丰富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2.信仰的假定性

信仰的假定性是由人生的不同角色而决定。从精神层面上看,信仰只是一个人对自我人生意义上的一种假定。

“人,就其本身来讲没有意义,人的意义就在于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一个意义,不同的人设定有不同的意义,没有统一公认的普遍的人生意义。”(百度百科)可以这么说,人生就是一场戏,在自我人生的大舞台上,每个人即是导演也是演员,既存在台上戴着面具的你,又存在台下不戴面具真实的你。无论是台上的你还是台下的你,也不管你情愿或不情愿,都必须进入角色。角色是什么?从人生的角度来说,角是你人生的平衡连接点,色是你拥有一个千姿百态的人生路,角色就是你拥有一个千姿百态的人生位置,而信仰是根据你导演自己人生戏中所需要的角色来设定的。因为这种设定既是导演自己未来人生的假定,又必须通过生活中真实的自己进入角色。因此,每个人都是在自己信仰的伴随下,在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中渡过自己短暂的一生。

3.信仰的坚韧性

大凡持有信仰的人,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性格上坚韧不屈,这种坚韧和不屈的性格,是信仰所具有的特性之一。信仰的坚韧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仰的力量性。信仰的力量来自于一个人坚强的意志和自我执著地追求全过程。二是信仰的动能性。信仰的动能是从一个人灵与肉的结合体中吸取能量提升能力,从而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三是信仰的穿透性。信仰的穿透是通过时间的穿透和空间的穿透,表现在超越自我的高度,透过自我的深度与穿过自我的广度。四是信仰的规范性。信仰的规范体现于在一定度的范围内,用理性思维控制其过度的欲望,崇尚善良,用理智规范人的行为来抑制罪恶。

二、人品理念的特性

人品理念,既是一个人的灵魂、精神和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后所形成的理想信念。

人品理念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性:

1.人品理念的价值性

人品理念的价值性与信仰的价值性基本相似。人品理念的价值在于一旦被人持有后,体现在人的精神方面的价值。一个有信仰的人,必定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是一个对自我人生有理念、有目标、有追求、有希望和有设定的人。生活就像一场较大规模的演讲比赛,聚到那里去的人一般抱有多种目的,如参赛者摩拳擦掌意在夺桂,组织者实为赢得物质利益或取得某种效果,旁听者则用观战者的身份冷眼静观。由于每个人的生存环境、经历等不同,故对人生的价值理念也存在差异。有人注重物质性收益,也有人注重精神性收益;有人需要内心感受和体验,也有人需要个人实际现场感觉。在名利并重和诸多不同需求群体复杂的社会现状下,人品理念的价值体现在求善、求真、求实和创造人品精神收益的价值。

2.人品理念的灵魂性

灵魂存在于许多宗教思想之中,一般指人类超自然及非物质的组成部分。许多宗教都认为,灵魂居于人或其他物质躯体之内并对之起主宰作用,它们亦可脱离这些躯体而独立存在。不同的宗教和民族,对灵魂有着不同的解释,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灵魂是有生命和自发性的,是精神世界的,是理性和纯粹的。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可分为三个部分,即有理性、感觉和营养的机能。对此,我们对灵魂的定义可从三个层面上理解:第一层面指宗教所信奉灵魂是居于人的躯体内而主宰躯体的一种灵体;第二层面是指人的精神意识,也是人们常指的“灵魂深处、崇高的灵魂、人类灵魂工程师或出卖灵魂”等;第三层面是指在事物中起决定和主导作用的因素。由此,我们对人品理念的灵魂可理解为:灵魂是人类的精神意识,它对于人们在社会实践的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人品理念的精神性

人品理念的精神性是指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当持有坚定的精神信念或精神理念的你,一定能冲破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跨越千山万水为自己的信念或理念而执著奋斗;也一定能平淡地看待人生的名利和得失,平和而又妥善协调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诸多烦恼事;还一定会由于和谐自我从而和谐自己生存的小环境。总之,人品理念的精神性,不仅体现了你做人的宗旨,而且也着实反映了一个人生命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4.人品理念的哲学性

人品理念的哲学性提示我们,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复,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辩证过程。经过无穷无尽的社会实践,永无止境的认识发展过程,得出人类认识客观社会和事物的总规律,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提高了对自我主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能力,从而体现了哲学上的“两个飞跃”阶段。

5.人品理念的能力性

人品理念的能力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观察能力;二是分析能力;三是判断能力;四是承受能力;五是总结能力。当一个人经过对客观事物内在联系的理性认识阶段之后,其综合能力的大小,是通过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和推理来反映,通过对社会道德品质现象的观察,分析诸类现象之间的关系,对比道德原则和品质修炼的标准,结合自己所积累的品质知识和经验,抓住品质行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辨清深层次因素所在和提高自己判断能力,以寻找和谐自我与和谐生存小环境中的最佳平衡点。

第三节信仰与人品理念的依存关系

一个人的信仰与个人品质理念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信仰是个人品质生存和变化的前提条件,信仰依赖于个人品质理念而存在,两者之间存在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和互相转化的关系。

一、信仰是人品理念生存和转化的前提条件

一个人的人品在信仰的支撑下产生、生存、转化、发展和提高。人们在社会的生产、经济、文化、生活过程中,一方面不断从社会品质大环境中获取不同的信仰和品质资源,另一方面在信仰的引导下执著地坚持人品理念,修炼出个人良好的品质正果。然而,一旦所持有的信仰改变,那么,人的品质理念也就会随之改变。也就是说,社会品质大环境制约着人的信仰,而人的信仰又制约着人品理念的确立。

因为,没有信仰就没有人品理念的生存条件,信仰改变,人的品质理念也就会随之转化。所以,人的信仰是个人品质生存和转化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