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拯救自我
49462500000024

第24章 理性思维篇——理性支撑下的理智行为(1)

本章提示:多年来,对于西方人用理性思维,中国人用感性思维,几乎在全球范围内达成了一种共识。一个西方人理性、中国人非理性的结论,也因此流传多年。鉴于此,近年来,有专家学者呼吁国人的“思维方式必须来一个根本变革”,也有人提议从“改造思维模式入手”。说句实在话,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仅受其语言、知识、观念和习惯制约,更大程度上是受生活水平、教育环境、道德观念、信仰理念、社会文化、管理体制和法律环境等多种因素制约。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绝不可能通过所谓的“变革”词语,就能使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接近。即使试图尝试改造之路,如果没有一二代人的努力,国人的思维模式也不可能会有多大的变化。本人认为,国人在保留自身良好的感性思维能力的同时,需要提高以信仰为依托、道德为核心、法律为准绳、责任为根本、科学为手段的理性思维能力……

第一节人们被卷入非理性思维的旋涡中

一、非理性思维压制尊重制造伤害

2006年发生了两起在国内外引起重大争议的网络侵权事件,即“虐猫事件”和“铜须事件”。“虐猫事件”发生在2006年2月,一网友在网上贴出了一组一位女子踩死小猫全过程的视频图片,天涯、新浪、网易等各大网站迅速传播,立即引起网民强烈的震动。有网友甚至将“虐猫”女头像制成“宇宙A级通缉令”寻找线索。不到6天,被怀疑与“虐猫”事件相关的三个人的个人资料被网友公布,遭到网友的攻击和谩骂。“铜须事件”发生在同年4月,一位丈夫声称自己的妻子有外遇并在网上私自公布妻子和情人长达5000字的QQ对话记录,痛斥与妻子有染的“铜须”。随后一网友发布“铜须”的照片和视频并贴出“江湖追杀令”,短短几天内,追查此事的人数达到数万。有网友查实并公布了“铜须”的真实身份、住址、电话等个人信息,受到网友的责骂和羞辱。非理性思维压制了人们的尊重意识,制造出更多的伤害产品,形成不安全的相处环境。根据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人的五大需求”划分,对“安全”产品的需求,是每个人一生追求的东西,也是人权的基本内涵之一。何谓安全?安全就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和不会出事故。因为缺乏尊重意识,普遍存在着轻视、瞧不起他人的习性。比如说,职位高一些的轻视职位比他低的人,自以为有本事的人瞧不起能力差一些的人,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瞧不起家庭条件差的同学。某些财大气粗、权大声响的人给别人带来的伤害更为刻骨。处于现实生活的人们,不仅要承受天灾人祸以及意外事故带来的灾难和不幸,每天还得承受许多摩擦和矛盾。

二、一个被隐性伤害的打工者

显性伤害指通过威胁、胁迫、暴力等粗暴行为强迫他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并造成对他人的伤害。与显性伤害相比,隐性伤害的法律保障度低。隐性伤害是一种隐蔽性较深、触及面较广、杀伤力较大、不易引起警觉且带有普遍性的现象。比如说,有的人利用公众权力强迫他人按照自己个人意志行事,有的人利用自己强有力的社会地位随意发脾气训斥他人,有的人用攻击性语言评论他人,有的人捕风捉影对他人挑拨离间,有的人习惯用粗暴态度制止不同意见者说话,有的人追求自我表现而压制他人表现等等。隐性伤害犹如一种慢性疾病渗透在人们生活的角角落落,长期潜伏在人们生命体内顽固而又缓慢的逐步扩散。

实例:小丁说,你的素质不如我

丁云,这位来自江苏农村28岁的农村青年人,曾在某大学住宅区干过门卫保安工作。一天,他对我讲述了他在担任门卫保安期间,曾经经历过的这个被人歧视的真实故事。

有一次,一位教授开着车,直冲设有“严禁驶入”的单行车道。由于小区道路狭窄拥挤,小区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反复强调,要求门卫保安人员对进入小区的车辆要严格管理。对此,正在当班的小丁,立刻拦住了教授这辆妄图逆向开进小区的车。经过一番争执,这位挂着教授头衔、穿着教育外套的学者,竟然老羞成怒指着小丁的鼻子,并用污辱性的语言大骂说,“你只不过是条看门狗”。说到此,小丁停顿了一会儿,看着我吃惊的眼神,接着反复说,“真的,是这么骂我的,我不骗你,是真的”。我接着问他:“当时,你听了这话怎么样?”小丁回答说:“当然很生气了。我们家虽然穷,但是长这么大还没被人骂过是条狗。我气得真想冲上去揍他,要不是其他同事拉着,我至少揍他两大嘴巴,教教他怎么尊重人。”最后,小丁用一种近乎自豪又像是自信的口气对我说:“揍没揍成,我嘴笨,没与他对骂,我只对他说,不要瞧不起农村人,你的素质还不如我!”“噢,这话听起来蛮有水平么!”我一边点头一边称赞他。“那当然啰!”听了我的表扬,小丁显得有点得意。

三、员工频频跳槽源于主管的理性思维障碍

不少人因为缺乏科学而又理性的思维,顽固地坚守自己那种传统的习惯,用片面、分散、依赖和短期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只重视自己的利益,不考虑整体利益,失去协调能力,不能有效地把握平衡,经常发生顾此失彼、失控失衡等现象。用僵化的习惯性思维因循守旧,视野狭窄,抱着老思想、老花眼镜看世界,用传统习惯的方法去解决现代人面临的新问题。

举一个例子。陈先生是一家餐厅的经理,每每碰到我,就向我提起员工频频跳槽之事,抱怨现在的年青人浮躁不安心工作。然而,据我所知,这很大因素来自于他在管理方面的思维问题。因为,他启用了一个喜欢打“小报告”的人当主管。这位主管,几乎与所有的员工都相处不好。当我提醒他是不是这个原因引起的时,这位陈经理还信誓旦旦地高谈阔论。按照他的思维逻辑,作为一个头,必须有心腹给你提供下面人的信息,以便及时掌握下属的动向。我多次提醒他,“你的思维不对,现在你需要的是一个合力共事的团队,而不是专打小报告的密探。即便这个探子本身工作很努力、个人条件很优秀,就算是个劳动模范,也不是你所需要的”。这年头,找一个劳动模范不难,找一个有才华的人也不难,找一个工作努力且又会打小报告的人更不难。

但是,想找一个既有责任和能力,又会协调和包容的领队却是很困难的。对于我的话,陈经理不以为然,继续顽固地坚持传统的用人观念思维,用片面的用人习惯管理,用“探子信息”管理员工,造成员工跳槽行为频频发生。

四、非理性的失控行为伤人又伤己

1.失去理性的网络侵权行为

失去理性的网络侵权行为,属显性伤害。在以上两起网络事件中,由于少数网民缺少理性思维,陷入了单凭事件的现象去思考、去推断的一种感性思维的误区,最终导致失去理性的网络侵权行为,即出现理智行为失控,将当事人的家庭住址、电话、个人信息等个人隐私在网上公布,造成了侵犯隐私权这一事实。刘新传先生在《探析“网络暴民”的言论侵权》一文中指出,网友们在未弄清事实真相的情况下,运用网络进行侦查通缉,是谁赋予的权利?行为已经与公权力发生冲突,会对被通缉者的名誉权造成伤害。虽然网络通缉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社会公众道德的进步,网民自发地形成了一种舆论监督,对那些尚不构成违法却严重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以谴责。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其逾越法律底线的理由……在“铜须事件”中,网民们动用网络手段,查实并披露“铜须”的住址、电话等个人信息,导致私人生活遭受骚扰,这都是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已经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通信自由。

坦率地说,以上两起网络事件,多数网民的动机是好的,方向也是对的,正如社会学者夏学銮先生所说:“我觉得网络之所以频频出现这种集体行为,声讨、讨伐运动,尤其像现在这种情况,当然一般是出于正义的义愤了。我一直坚持这种观点,这是一个社情民意的窗口,从这里可以看到大家的一种想法、思潮。我认为这不完全都是消极的,应该说它有一定的正义性。”然而,既然动机是好的,又是体现社会积极和进步的一种正义表现,却又为什么会产生的效果会不好呢?问题就出在方法上。有的人“对事物的判断往往牵扯了一些个人的事情,搅在一起变成了一个宣泄的工具,在网络上寻找替罪羊,把平时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一些愤怒、不满转移、飘移到网络上来了,转移到了别人身上,随便找了一个替罪羊抓来进行发泄。我觉得这失去了网络批评的意义,就变味了”。由于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对,缺少科学的理性思维过程,任凭自己的直觉猜测和断定,从而导致其非理智行为的发生。如果说,在这两起事件中,网友们能略微冷静片刻,认真思考一番,仔细去想一想,让自己对事件的分析进入理性指导下的法律思维程序,想一想人权是什么,思考一下隐私权的问题等。若能如此,做到就事情论事情,有道理说道理,有利益取利益,能节制就节制。

2.非理性失控行为伤害他人

(1)两起网络事件使当事人受到了伤害

两起事件最终结果是:在道义声讨过程中,当事人受到谴责、谩骂、威胁、恐吓以及人身攻击,不仅造成了其巨大的精神压力,而且其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也受到了严重的干扰。这两起事件不但引起网络骚乱,也引起海外媒体的严重关注。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以‘以键盘为武器的中国暴民’为题,激烈抨击中国网民的‘暴民现象’,质疑中国网民的做法是对个人权利的严重侵犯。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国内媒体也纷纷以此为专题进行讨论、评说”。

(2)“就是一条看门狗”言语,是非理性思维的产物如果说,两起网络事件对当事人的伤害是通过“侵犯隐私权和损坏名誉权”的话,那么,某教授对小丁的伤害却是通过隐性伤害的形式而实现的。这类伤害的特点是:语言尖酸刁刻,是对人格的一种伤害。多数中国人对旧上海租界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这一牌子,至今铭刻在心不能忘却。因为这既是中国人的耻辱,也是对中国人的一种侮辱。

用现代话说,它代表对人权的反动。作为一个拥有教授头衔的高级知识分子来说,只有当理性思维出现障碍时,导致理智行为失控,才会吐出了这等如此伤害他人的侮辱性语言。

(3)一种传统的习惯思维,伤害了员工的感情那位陈经理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非科学的落后的思维方法,是通过传统的思维习惯在企业管理上的渗透,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绊脚石和拦路虎。由于陈经理用传统的阶级斗争思维方法,喜欢听信汇报,收集小报告信息,用所收集到的小报告作为管理员工的手段,作为监督员工的信息来源,以小报告判断员工对工作的勤奋度,对企业的忠诚度。这种非理性的思维,导致打小报告的风气蔚然成风。一些原本是很小的事情,小题大做变成了大事;一些原本应该做好做大的工作,却因小失大而无人去做。员工在一种收入不高且人际关系紧张的环境下工作,当面老实听话,背后牢骚满腹。在一个你防我、我防你的环境中,人人以双面人的面貌相处,无论是心理上还是感情上都受到极大的伤害。有不少员工在跳槽之前,我都找机会与他们谈谈,想挽留他们,不想让他们到社会上乱闯。但都未能成功,因为,他们对我说,实在是心理压力太大了,每天上班都防人,太压抑了。

3.非理性失控行为也伤害自己

我曾在网上看到“中国人很容易受到伤害”这一观点,开始时,一下子还没想通。尔后经过认真思考,感觉确实如此。比如说,我们经常用“某某国家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说事,对此,德国有一个“中国之页”的网络论坛,曾对“中国人是否很容易受伤害”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83%的德国网友认为“是”。对此,德国《时代》周报网站、《世界报》等网站称“中国人很容易受伤”。德国网民“博德”说,“这是中国人缺乏自信的表现,中国人不能包容批评”。

(1)两起网络事件又伤害了网民自身

对于绝大多数参与点击的网民来说,原本是抱有良好的动机,但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最终的结果,不仅因网络言论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和名誉权,使当事人受到了伤害,还连累了自己,使自己也受到了伤害,被人叫唤为“网络暴民”这一带有歧视和攻击性的伪称呼。何谓“网络暴民”?

“‘虐猫事件’和‘铜须事件’被国内外媒体定义为网络暴民。

目前国内外学界和业界还没有对‘网络暴民’的内涵明确地界定,基于其行为动机及破坏性可将网络暴民分为狭义定义和广义定义两种:狭义的网络暴民是指对现实产生了实质性威胁的人们;而广义的网络暴民是指那些在网上谩骂、诽谤、攻击他人的人。”(2)教授自伤积累差口碑,经理自伤失去了职位一句“你不就是条看门狗”的侮辱性语言,不仅侮辱了小丁,伤害了小丁的自尊心和人格,同时,教授本人也由于非理性思维,受到了自我伤害。同住一个小区内的同事,周围的邻居,对教授的人品打了问号,对教授的口碑积累了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