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拯救自我
49462500000022

第22章 人品修炼篇——重新找回丢失已久的人品(3)

虽然人们常说人言可畏,但事实上,所谓的可畏却是我们自己经受不住人言风浪,经受不住口水的淋打,经受不住唾沫巨浪的冲击。每当我们对人言介意时,说明自己的心智还有待于提高和锻炼。如果我们不介意,其实什么事都会慢慢过去的,只要我们自己觉得,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社会、中对得起自己的人生信仰问心无愧就行了。

3.承受孤家寡人的压力

古今中外,正直的人被人敬,却不被人爱和被人亲。因为正直的人敢作敢为,坚持自己的信念,坚持认为是正确的观念,在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能公开反对自己确认是错误的事情,容易得罪人。正直的人,不是那种关系亲密时同穿一条裤子还嫌太大,出现矛盾时,恨得咬牙切齿把人说得一是处的人,而是与人相处有分寸,保持平静的心态,因为没有私心,也就不注重刻意为自己结人缘。

坚强的人不一定正直,而正直的人一定是坚强的。对于一个正直之人,人们会敬重你,甚至你的敌人和对手或许也会敬重你,但决非会喜欢和珍惜你。在我们身边,有一些人并不很是有钱、有地位、有权力,但却具备了无私的爱心和同情心,行事坚定、勇敢、正直、公正和仗义,这些拥有高贵品格的平凡人,被同事和朋友所尊敬和信赖。

二、做一个宽容大度之人

宽容大度构成个人良好辅助品质主要内容之二,也是个人品质修炼之七。一个宽容大度的人,既是一个和蔼和仁爱之心的人,也是一个善于宽恕、原谅和帮助别人的人。

做一个宽容大度的人,必须具备天容万物、海纳百川的心胸和气度。在与人交往中,遇事不斤斤计较,拿得起放得下;在生活中淡泊功名能上能下;不仇视和歧视那些曾经做过错事和说过错话的人,那些曾有过失误和过失的人,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用自己的爱心宽恕、原谅和帮助他们;做一个宽容大度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帮助弱者,随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求助者。

1.来自爱心的宽容

爱心宽容的实质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宽容你。爱心宽容的最大特点是宽容不可能宽容的人与事。这样,宽容才体现出爱心的真实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般仅仅局限于宽容那些可以宽容的人和事,而对于那些不可以宽容的人和事,人们几乎是同仇敌忾。从这点上说,应尽量避免,当别人落难时,不要幸灾乐祸;当他人犯错时,不要评头论足;当别人犯法受到制裁时,不要歧视他们。

2.原谅曾经伤害过你的人

每个人的一生,都曾有过帮助人或被人帮助的经历;也曾有过有意或无意伤害他人或被他人所伤害的经历。为此,记住曾经在工作和学习中有意帮助过你的人,也要记住曾经无意帮助过你的人;还要忘记已过去的不愉快的事,原谅曾经让你伤透心的人,原谅曾经与你有过意见和闹过矛盾的人,原谅曾经伤害过你的人。一句话:记住他人对你好的时候,忘记他人对你不好的时候。

3.抓住和好的机会

当内心真正做到对某人、某事原谅后,接着你要做的事是抓住和好的机会,不要放过。和好就要表示出自己的一种诚意和歉意。这种诚心和好的诚意与歉意是从一个人内心发出的真诚之感情。当你错怪了你的朋友、孩子和下属时,就要主动地先去道歉,以及早制止矛盾的恶化,直接坦率地表示出自己的和好之情意,送人一个台阶。

当你受到委曲而对方已表示了歉意,你也要及时以友善之态度予以接受,决不能得理不饶人,坚持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宽容品质,接受别人的台阶。如果他人给你道歉,送了你一个台阶,你不能及时收下,事态不仅会扩大,也许还会向反方向发展。

三、做一个冷静反思之人

冷静和反思构成个人良好辅助品质主要内容之三,也是个人品质修炼之八。这一修炼指标由冷静与反思两个部分组成。

1.如何使自己冷静下来

冷静是指沉着而不感情用事。学会遇事沉着和冷静是一种涵养和修养。它是以忍为本,忍而静之,静而思之,思而省之。这是心理和意志的熔炼,是自我克制、自我修炼的精神升华,是忍而静之、静而思之、思而省之的过程。

一是防止急躁。急躁的产生,是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一种表现。在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人,如管理者、同事、父母、朋友、老人和孩子不时会出现各种急躁情绪,其后果是容易发火、骂人、出口伤人,甚至做出各种错误的决定和行为。

二是避免浮躁。浮躁的产生,不仅是个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表现,它还像传染病,削减社会心脏的承受能力。

如果说急躁是一时行为,浮躁则由于时间延续性长,不仅造成对个人的伤害,而且造成对社会的伤害。浮躁带来了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弄虚作假、贪污腐化等不良社会风气。

当今社会,浮躁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上到下、从政府部门到事业单位、从企业到个人、从政策决策到投资行为,在各种层面和领域中,浮躁现象普遍存在。诸如:什么政绩工程、自然资源无计划开采和破坏、疯涨和狂跌的股票、失控的房地产市场、不断跳槽的就业人员、有毒的食品、制假销假、伪劣建筑、考试作弊、家庭婚变、行贿受贿等等,这种浮躁式的传染病,造成了不良社会风气大肆蔓延。

三是正视客观事实。反思首先应做到正视客观事实。

既然是已经发生的事,就要敢于面对。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定会碰到许多困难、矛盾和挫折,经常会遇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我们要么接受它、适应它并积极主动去改变它,至少可以争取一线新希望;要么忧虑、烦恼、报怨、躲避等消极态度对待它,以至影响或毁了自己已拥有的正常生活。

四是正确评价自己。认识和了解自己,是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前提,是人们从物质自我向精神和社会自我发展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才能做到自知之明,才能在社会群体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出与自己角色相协调的言行,才能从一个初级的物质人逐渐转化为高级的社会人。

2.如何反省自己

反省是整理心情学会放弃,反省既是青年人成长的阶梯,也是中年人成熟的台阶,还是老年人生命的延续。如何反省自己呢?

第一步:反省是自我调整。

反省是自我心理和情绪调整,是我们面对现实问题和矛盾、克服和缓解外界压力、保持自我心情平和的唯一方法。它是自我调整过程中的一个方面,反思后应该及时对自己的心理和心情整理和调整,反省的目的是要变被动调整为主动调整。主动调整指在得意而不忘形、逆境而不气馁、乐极而非生悲、干扰而不急躁原则下,审时适度地选择适时、适宜和适己的方法,积极处理自身对外界环境发生所产生的相关联的心理和情绪反应,是一种快速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的自我调节方法。主动调整是自觉和积极的调整,具有解压速度快和时间短、对当事人身心伤害程度较小的特性;被动调整则是迫于外界压力,不自觉和消极的调整,具有解压周期长、对当事人身心伤害较大的特征。

第二步:整理心情。

通常,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心理承受能力,对生存条件变化的心理反应程度,是通过自我心情好坏来表现的。心就是指心理,情就是指情绪。如何消除自己的坏心情,使它转为平和心情甚至好心情呢?这就需要变被动心情调整为主动心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整理衣物、打扫房间、整修花木、整理书柜,但是,却忽略了对自己心情的整理,忽略了对自我心理和情绪的维护和保养。且不说日常的整理和维护保养,有的人既是遭遇挫折、出现事故后,也不知如何修理自己的心情,调整自己的心态,继续让心情这台机器,带着故障超负荷运行,最后导致心理失衡、情绪失控,引发各种身体疾病。

第三步:学会放弃。

放弃就是处理坏心情垃圾、抛弃过去的痛苦、消除曾受过的伤害、舍弃由于怀旧而影响心情的旧事物和流失的旧情感。放弃是除旧建新,重新设置和规划自己今后的生活。

当客观事实表明,某种感情、某个职位、某件物品、某笔财富已不属于你,虽然你又经过多次努力争取,还是不可能回到你手中时,就得学会放弃,放弃自己对这些情感和物质的占有欲望。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回忆中苦苦期望,试图依赖救世主和奇迹的出现,由于不能如愿,自己的生活长期处于压抑的心理和颓废的精神状态下。

第四步:瞄准角色。

位子到人,角色规范是社会秩序向人们提出并要求遵守的生存规程之一,也是人们踏入社会应参照的行为标准和模式。位子坐错、角色混乱或角色混淆则会导致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的产生。如何寻找合适自己的位子和扮演自己应尽的角色?首先,搞清楚你适合干什么;其次,才能谈你喜欢干什么。当今社会,谁都明白当官走仕途之路的好处,但有多少人完整地走完这条路?人们都想快速致富或发财,但真正快速致富和发财的又有多少人呢?在财富积累过程中,那种创业的艰辛和执著追求、那种八面玲珑和心理磨难、那种多变的脸谱和扭曲的人格等等,并不是一般常人可以想象、理解和做得到的。一个人在未能真正了解自己之前,喜欢干的事,并不说明你一定能干好它。因为,喜欢属于兴趣,干好却取决于你的知识、意志、能力、气质、肚量、环境等综合因素和条件。

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碰到的一些事情,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失败了。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为什么错?错在哪里?原因何在?如何克服?下一步如何走?

这些都是我们在反省过程中要考虑的问题。总之,反省是人生的台阶,当一个人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反省,才可以说自己正逐步走向了成熟。不会反省的人,只能是永远在原地踏步踏的人。

第五节超越自我的优秀人品

一、做一个淡泊知足之人

淡泊与知足构成个人优秀辅助品质内容之一,也是个人品质修炼之九。一个知足淡泊的人,能保持一种宁静、平和、简朴、达观和自然的心态,不为各种干扰和烦恼之事牵累自己的情绪。

1.知足是一种境界

知足是心境,是通过心理和品质修炼而达到的一种心理和精神境界,是一种理性思维后的达观与开脱。它通过对客观现状感觉知足或不知足的矛盾体中提炼知足、持有知足的感觉。感觉知足是人们通过对客观现状知足或不知足的矛盾体中,获取的一个平衡点;是客观事物通过人脑传达到感觉的一种精神反映,是一种理性思维后的达观与开脱的心境。知足者之所以感觉知足,关键是知不行而不行,即根据客观环境或自身条件,不可能办到的事或不可能达到的目的,知难而退不去做。知足者最终目标是给自己的心灵腾出空间,重新审视人生,品味人生,享受人生。

(1)知足是相对的

感觉知足和不知足是同一矛盾体中的两个方面,人们对客观现状的感觉和接受程度,取决于感觉知足与感觉不知足。我们日常对现状感到满意或不满意、高兴或不高兴、幸福或不幸福、快乐或不快乐都是由于感觉中的知足或不知足作用而引起的。在一般情况下,由于时间、环境、个体等因素变化,感觉知足与感觉不知足也随之转换和变化。

过去阶段的感觉知足,会转换为现阶段的感觉不知足;现阶段的感觉知足,会转换为下一阶段的感觉不知足。感觉知足是相对的,感觉不知足是绝对的。

(2)不知足是绝对的

感觉不知足矛盾具有客观存在性。感觉不知足是人的原始本性,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调节器,不可人为地排斥它、打掉它、消灭它。不知足具有强烈的刺激性,会给人带来各种骚动情绪和心理压力。一方面感觉不知足,给人带来烦恼、痛苦、忧虑、急躁等消极情绪;另一方面也会激发一个人的拼搏、进取、奋斗积极向上的热情。如何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呢?积极的做法是,可行而必行之,即对于条件成熟,通过努力可以办得到的事一定去做。消极的做法是,知可行而不行,即可以办到的事,因懒惰、怠慢等个人原因而不努力去做。不知足促进社会发展,是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动力,是延续人类生命的活力,是经济和生产发展的创造力。

2.修炼淡泊之心

(1)严格淡泊界限

现实生活中,淡泊常被人误解,成为一些人自欺欺人、欺世盗名的代言词。为此,我们应严格界限:第一,淡泊不是消极,如贪图安逸、无所事事、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人;第二,淡泊不是冷漠,如在生活和工作中受到挫折和失败,从而产生心灰意冷、消极怠工、貌似看破红尘者;第三,淡泊不是颓废,如自暴自弃、碌碌无为、得过且过的颓废者。

(2)淡泊是心灵的最高境界

综观历史结合现实,淡泊是人的优秀品质之一,是一种崇高而又超自然的最高心灵境界。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坎坷、挫折、委屈、误解、怨恨,不可能都是显山露水的。

淡泊是一个人保持一种宁静、平和、平静、安详、简朴、达观、自然的心态,不刻意追逐名利,不为各种搅扰、牵累、烦恼所左右,通过自然高尚的情趣,达到平稳沉着和超脱的品质修养。